公務員行測邏輯判斷:“矛盾”中求答案

字號:

不管是中央、國家機關(guān)公務員考試還是地方公務員考試,行測中最令大部分考生頭疼的應該屬邏輯判斷這一塊,而且在國考中邏輯判斷在試卷中排題靠后,做完語言、數(shù)學、圖形題,再去做邏輯判斷這樣高思維運轉(zhuǎn)的題型,的確讓很多考生力不從心。邏輯判斷分有很多種類型,矛盾、反對、從屬、加強、削弱、前提、結(jié)論、解釋、預設型等等,所以在這種復雜難度又大的題型中,力求考生能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去做題,所以在此,本文將給考生們介紹一種直言命題矛盾關(guān)系邏輯判斷的簡便方法。
    概念:矛盾關(guān)系是指兩個語句或命題之間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不能同真,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真時,另一個命題必假;不能同假,就是說當其中一個命題假時,另一個命題必真。
    注意:做這種題目一定要分清題干中所給條件是否構(gòu)成矛盾要素。
    一般互為矛盾的有幾下幾種,舉例:
    “我考研過線了”和“我考研沒有過線”互為矛盾
    “所有考生考研都過線了”和“有些考生考研沒有過線”互為矛盾
    “所有考生考研都沒有過線”和“有些考生考研過線了”
    根據(jù)直言命題之間的矛盾關(guān)系必有一真,必有一假, 由此來簡單的求解矛盾關(guān)系的邏輯判斷。
    例題1:某珠寶店失竊,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審
    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案犯是丙。
    乙:丁是罪犯。
    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
    ?。鹤靼傅牟皇俏?。
    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
    如果上述斷定為真,那么以下哪項是真的?
    A.說假話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說假話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說假話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說假話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解析】:從題干中,共有四個人的口供,仔細看過之后,丁的口供經(jīng)過轉(zhuǎn)化其實就是:“我不是罪犯”。很顯然,丁和乙的口供有矛盾,所以這兩個人必然有一個人是說的真話,一個人說的是假話。在看題干中說四個口供中只有一個是假的。所以得出甲和丙說的是真話,即從甲的口供得出丙是罪犯,再從丙的口供中得出丁是主犯,答案顯而易見!
    例題2:方寧、王宜和余涌,一個是江西人,一個是安徽人,一個是上海人,余涌的年齡比上海人大,方寧和安徽人不同歲,安徽人比王宜年齡小。
    根據(jù)上述斷定,以下結(jié)論都不可能推出,除了:
    A.方寧是江西人,王宜是安徽人,余涌是上海人。
    B.方寧是安徽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江西人。
    C.方寧是上海人,王宜是江西人,余涌是安徽人。
    D.方寧是江西人,王宜是上海人,余涌是安徽人。
    【解析】:這道題中,從題干中的直言命題中并沒有找到矛盾的所在,但是我們可以從題干中虛擬矛盾來使推理簡單化,題干中說,安徽人比王宜年齡小,可以得知,王宜不是安徽人,則必然是真。虛擬矛盾,王宜是安徽人,則必然是假,看選項,將A排除。同理,B排除,則余勇必然是安徽人,最后,根據(jù)假設王宜是上海人,余勇=安徽人,王宜=上海人,將題干轉(zhuǎn)化,余勇比王宜大,余勇比王宜年齡小,很明顯是矛盾的。所以D最后排除。
    關(guān)鍵:之所以把它稱之為簡單的方法,關(guān)鍵在于分析這道邏輯推理題是不是屬于矛盾型的邏輯推理,如果是,準確找出題干中矛盾的條件,依此矛盾中必有一真,必有一假的規(guī)律做工具,準確快速的找出答案。所以,找出矛盾是很重要的,在審題的過程中,考生要盡量把復雜的語句,比如被字句,反問句,倒裝句等合理地轉(zhuǎn)化為最平常的主謂賓句,這些復雜的句子往往是迷惑考生思維的罪魁禍首,尤其是推理題中一定要把這些句子由繁化簡。這樣才能準確快速的找到矛盾。或者相對簡單的找出邏輯推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