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的炮制沿革和臨床功效

字號:

半夏在《本草綱目》中釋名為“水玉”、“守田”,亦名法半夏、法夏、姜半夏、清半夏等名,未經(jīng)過炮制的也有曰之為生半夏,系天南星科半夏的塊莖。
    在漢唐以前半夏入藥多為生品,尚少見制半夏一說。據(jù)現(xiàn)代醫(yī)家研究,到了宋代,大概認識到生品有毒副作用,開始用姜、明礬制半夏之說,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就有此記載。到了明代,制半夏的方法比較普及了。但是由于當時條件限制,信息不靈,醫(yī)家交流機會少,加之互相保密,而且都想別出心裁,半夏的炮制方法千奇百怪,各不相同。有的用酒炒烤,有的用清水長期浸泡,有的用漿水煮沸焙干等。據(jù)文獻記載和不完全統(tǒng)計,半夏有多達60余種炮制方法,有的方法還沿用至今。其中有很多方法很不科學,有的長期浸泡、煮炒、焙烤,有效成分幾乎喪失殆盡,沒有什么功效了,自然也達不到臨床治療疾病的目的。故當時有的醫(yī)家驚呼“以水浸七日,去膏液而留渣滓,本性全失,再用姜汁拌炒半熟,欲其立止嘔吐,豈可得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介紹的幾種方法就可以略見一斑了。其一:治半夏,惟洗去皮垢,以湯泡浸七日,逐日換湯,晾干切片,姜汁拌焙入藥;其二:法制半夏,用大半夏,湯洗七次,焙干再洗,如此七轉(zhuǎn),以濃米泔浸一日夜。每一兩用白礬一兩半,溫水化、浸五日,焙干,以鉛白霜一錢,溫水化,又浸七日,以漿水慢火內(nèi)煮沸焙干收之。
    我國對中藥研究非常重視,對半夏的有效成分、藥理作用、毒性反應(yīng)、炮制方法進行了研究,使得毒副作用減少了許多,藥效得到較大發(fā)揮。近年來,雖然一些醫(yī)生也用生半夏,不過劑量極小,經(jīng)觀察其療效較為明顯。
    半夏對某些疾病的療效顯著,故在臨床上應(yīng)用非常廣泛。古代醫(yī)家認識到半夏具有化痰燥濕、降逆止嘔、寬中消痞的作用,故常用于胸脘痞悶、咳嗽痰涎或嘔吐、心下疼痛等。如醫(yī)家張仲景《傷寒論》中“半夏瀉心湯”,治療由于脾胃不和、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寒熱錯雜所致的嘔而心下痞者,效果尤佳。張仲景《金匱要略》小半夏湯用半夏配伍生姜,是治療飲邪在胃而嘔吐者的有效方劑。半夏還可用于利咽消腫,如半夏散,配伍桂枝、甘草兩味藥,治療咽喉腫痛效果亦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