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鑒定學:果實種子類——巴豆的鑒別

字號:

【性狀鑒別】
    ① 呈卵圓形,長1.8cm~2.2cm,直徑1.4cm~2cm.具三棱,一端平截,一端有果柄殘痕或殘存。
    ② 表面黃色或稍深,粗糙,有6條縱線。
    ③ 去掉果殼后,有3室,每室含種子1粒。
    ④ 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背面隆起,長約1cm~1.5cm,寬約6mm~9mm,厚約4mm~7mm.
    ⑤ 外種皮堅脆,黃棕色至暗棕色;一端有種臍,其上具細小突起的種阜,但易脫落而留有痕跡,另一端有圓點狀合點,種臍與合點間有1條縱直的種脊。
    ⑥ 剝?nèi)シN皮可見種仁外被1層銀白色薄膜,內(nèi)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zhì),子葉2片菲薄。
    ⑦ 無臭,味辛辣。有毒。
    【顯微鑒別】
    果實及種子橫切面
    ① 外果皮為1列表皮細胞,具厚壁性多細胞的星狀毛及氣孔。
    ② 中果皮外側(cè)有10多列薄壁細胞,有單個或成群散在的石細胞;維管束周圍細胞中有方晶或簇晶;中部有4~7列纖維狀石細胞,為帶狀環(huán)列;內(nèi)側(cè)有6~8列徑向延長的薄壁細胞,壁孔少。
    ③ 內(nèi)果皮為3~5層纖維狀厚壁細胞交迭排列。
    ④ 種皮表皮細胞由1列徑向延長的長方形細胞組成,徑向壁作鋸齒狀彎曲;厚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壁柵狀細胞1列,位于其下方;柵狀細胞內(nèi)為數(shù)列不規(guī)則薄壁細胞,其間散在螺紋導管;內(nèi)表皮呈頹廢狀。
    ⑤ 胚乳細胞類圓形,具脂肪油及糊粉粒,以及草酸鈣簇晶。子葉細胞類多角形?!景投构M切面簡圖】粉末:淺黃棕色。
    ① 多細胞厚壁性星狀毛,直徑129μm~525μm,多由6~15個細胞呈放射狀排列,層紋明顯,胞腔線形,基部膨大,具孔溝。
    ② 石細胞類圓、類長方形,壁孔、層紋明顯。
    ③ 種皮細胞正面觀為多角形,內(nèi)含黃棕色物質(zhì)。
    ④ 柵狀細胞棕紅色。
    ⑤ 纖維狀厚壁細胞,直徑約20μm.
    ⑥ 胚乳細胞類圓形,內(nèi)含脂肪油、糊粉粒及草酸鈣簇晶。
    【成分】
    ① 種仁含脂肪油(巴豆油)約40%~60%,為油酸、亞油酸、肉豆蔻酸、花生酸、棕櫚酸、硬脂酸、月桂酸、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及順芷酸(tiglic acid)等的甘油酯;油中尚含強刺激性(具瀉下作用)和致癌成分,為親水性的巴豆醇(phorbol)的十多種雙酯化合物。
    ② 此外,含蛋白質(zhì)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crotin,類似蓖麻子毒蛋白),為巴豆白朊及巴豆球朊的混合物,含有二種外源凝集素(lectins)。
    ③ 另含有巴豆苷(crot-onoside)、β-谷甾醇、氨基酸及酶等。
    【理化鑒別】
    取巴豆種仁乙醚提取液,揮干,加鹽酸羥胺的甲醇飽和液0.5ml及0.1%麝香草酚酞指示液1滴,再加氫氧化鉀的甲醇考,試大網(wǎng)站收集飽和溶液至顯藍色后,再多加4滴,加熱至沸騰,冷卻,加稀鹽酸調(diào)節(jié)至pH為2~3,加10%三氯化鐵溶液3滴及氯仿1ml,振搖,下層溶液顯紫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