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學知識點輔導:血液系統(tǒng)疾病(缺鐵性貧血)

字號:

概述
    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 anemia)是因體內貯存鐵缺乏,影響血紅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貧血。其特點是骨髓、肝、脾等器官組織中缺乏可染性鐵,血清鐵濃度、運鐵蛋白飽和度和血清鐵蛋白降低,典型病例呈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本癥是貧血中最常見類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發(fā)生于各年齡組,尤多見于育齡婦女及嬰兒。鉤蟲病流行區(qū)特別多見,程度也較重。
    鐵的代謝
    1.體內分布
    ①血紅蛋白 占67%;②肌紅蛋白 占3.5%;③酶及輔酶 少量;④貯存鐵 占29%。
    2.鐵的來源和吸收
    ① 來源 食物,每日攝入10mg~15mg鐵。
    ② 吸收 每日吸收約1mg鐵,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胃酸和維生素C可促進鐵吸收。
    3.鐵的轉運、利用和貯存[鐵代謝的循環(huán)示意圖]
    ① 轉運 鐵與血漿轉鐵蛋白結合后轉運。
    ② 利用 主要合成血紅蛋白。紅細胞破壞后被釋放出的鐵可被重新利用。
    ③ 貯存 貯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單核巨噬細胞內,主要以鐵蛋白形式貯存(臨床常用鐵蛋白測定來衡量鐵的貯存量)。
    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慢性失血
    為主要病因,見于月經過多、消化道出血、其他(尿血、溶血等)。
    2.需要量增加而攝入量不足
    見于嬰幼兒、妊娠及哺乳婦女、青少年生長發(fā)育期,尤其多見于偏食者。
    3.鐵吸收不良
    胃大部切除后、萎縮性胃炎、慢性腹瀉等疾病易致鐵吸收不良。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與貧血程度和起病緩急有關?;颊叱幸话阖氀Y狀外,尚有與組織缺鐵和含鐵酶活性降低有關的癥狀。如患者可出現行為異常、煩躁、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等,兒童尤其多見。部分患者(多為兒童)可有嗜食泥土、石屑、生米等異食癖。嚴重缺鐵性貧血可致粘膜組織變化和外胚葉營養(yǎng)障礙,出現口炎、舌炎、萎縮性胃炎、皮膚干燥、毛發(fā)干枯脫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現吞咽困難等。歸納如下:
    ① 一般貧血表現;
    ② 缺鐵特殊表現:異食癖、口炎、舌炎、皮膚及毛發(fā)干枯、反甲等。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① 存在缺鐵的病因(同上)。
    ② 臨床表現(同上)。
    ③ 實驗室檢查(同上)。
    ④ 鐵劑治療有效。
    2.鑒別診斷
    ① 海洋性貧血 有家族史,周圍血片可見多量靶形紅細胞,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可染鐵增多,血紅蛋白增加。
    ② 慢性炎癥性貧血 血清鐵下降,但總鐵結合力正常或降低,血清鐵蛋白正常或增高。
    ③ 鐵粒幼細胞性貧血 較罕見,多見于中年和老年人。血清鐵增高,而總鐵結合力降低,骨髓鐵染色可見典型的環(huán)狀鐵粒幼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