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科護(hù)理學(xué):皮膚的清潔處理及外用藥的使用方法

字號(hào):

1、皮膚的清潔處理
     (1)滲液性及糜爛性皮膚的清潔處理:用各種溶液做濕敷、濕包、浸泡或清洗的方法以達(dá)皮損清潔、消毒、殺菌。無感染性皮損常用3%硼酸溶液、生理鹽水或冷開水等;感染性皮損常用0.1%利凡諾爾溶液或0.5%呋喃西林溶液等。
     (2)大皰性皮損的處理:先用2.5%碘酊及75%酒精消毒大皰處,用無菌注射器針頭刺入大皰下緣抽吸凈皰液,保護(hù)皰壁完整不脫落,最后用消毒紗布蓋壓包扎。
     (3)皰皮和剝脫表皮的處理:干燥的皰皮和剝脫的表皮,用消毒剪刀輕輕剪除壞死及游離部分。
     來源:www.examda.com
     (4)皮損換藥前的清潔:換藥時(shí)應(yīng)將陳舊的糊劑、油膏等外用藥物用石蠟油或植物油棉球軟化,輕輕擦掉,再用干棉球和消毒棉紙擦掉油或植物油;附著在皮膚上的分泌物和污物結(jié)成的硬厚痂不易脫落時(shí),可涂上0.2~0.5cm厚的凡士林油或5%硼酸軟膏或其它油類,包扎24~48小時(shí),待浸透軟化后輕輕剝離除去。
     (5)皮損周圍清潔:皮損周圍如有膠布粘貼的痕跡,用松節(jié)油棉簽擦凈。皮損廣泛、面積大、污垢多、有腥臭味,且病人不發(fā)熱,一般狀態(tài)良好時(shí)可以淋浴或藥浴。
     (6)特殊部位皮損的清理:
     ①口腔、眼瞼、鼻孔周圍的分泌物、痂皮,可用生理鹽水或其他溶液浸濕的棉球或棉簽輕輕擦掉。
     ②外耳道分泌物用雙氧水或生理鹽水棉簽清潔。
     ③會(huì)陰、肛門周圍的皮損可用1:8000高猛酸鉀溶液坐浴方法代替清潔。
     ④頭皮或毛發(fā)部位的皮損,在換藥前應(yīng)將頭發(fā)或毛發(fā)剪短或剃除。如有干性硬痂時(shí),用植物油或5%硼酸軟膏包扎24小時(shí),使皮損軟化剝離脫落。
     2、外用藥的使用方法
     (1)濕敷:皮膚病常用間歇開放性的冷濕敷。其作用為清潔、消炎、止癢、降溫、收斂等。適用于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脂溢性濕疹等滲出性皮膚病,也適用于局部腫脹顯著的皮膚病如日光性皮炎。濕敷方法是用6~8層紗布做成墊或用兩層小毛巾,使其略大于皮損面積,浸泡于所選的溶液中,待濕透取出擰至不滴水為宜,平鋪緊貼于皮損處,敷5~10分鐘,取下放在藥液中洗換一下,浸泡新的藥液,反復(fù)進(jìn)行,需做0.5~1小時(shí),每日做2次,滲液多的可持續(xù)性反復(fù)濕敷。濕敷的注意項(xiàng)有:
     來源:www.examda.com
     ①藥液溫度一般與室溫(18~22℃)相當(dāng),夏季應(yīng)略低于室溫,冬季可稍高于室溫。
     ②濕敷部位下面要鋪上塑料布及棉墊,避免浸濕或污染床鋪。
     ③皮損部位先清潔處理后,在周圍涂以凡士林油或其它油劑,保護(hù)正常皮膚不被浸漬。
     ④軀干、雙下肢濕敷時(shí),應(yīng)加支架,有利于操作及活動(dòng)。
     ⑤紗布?jí)|或毛巾不要過大過濕,防止浸漬正常皮膚及浪費(fèi)藥液,面部濕敷時(shí)應(yīng)分塊做,或在口、鼻、眼部位開孔,以利于呼吸、說話及視物。
     ⑥面部、陰部、足部,無感染與感染的濕敷用物要分開。
     來源:www.examda.com
     ⑦濕敷面積每次不得超過全身皮膚的1/3,皮損面積廣泛可分批做,同時(shí)注意保溫、防止著涼。
     ⑧濕敷墊要緊貼于皮損,必要時(shí)用繃帶輕扎。頭皮及毛發(fā)部位應(yīng)剪短或剃毛后再濕敷或用藥水洗。
     ⑨濕敷用物每次更換。
     (2)濕包:是在濕敷后上藥的一種方法。其作用有濕敷和防止干裂的作用,適用于滲液多和糜爛的皮損。濕包方法是取3~4層紗布做成與皮損同大的面積,浸入濕敷液中,濕透后取出檸干至不水滴為宜,貼敷在皮損上,稍加包扎固定,每日1次。濕包時(shí)不要用塑料布或橡皮布類包裹,以免影響蒸發(fā)。感染性皮損不宜做濕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