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的疼痛為主證,并伴有噯氣、嘔吐等癥狀。因胃脘部位接近心窩,所以歷代中醫(yī)文獻中所謂的“心痛”、“心下痞痛”,多指胃痛而言。胃痛是臨床常見的一個癥狀,多見于西醫(yī)之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神經(jīng)官能癥及胃粘膜下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胃癌等疾患。 來源:考試大
1、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宜降,以和為順。本證常見病因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以致胃氣郁滯,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體虛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內(nèi)客于胃,塞凝氣滯,升降不利,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來源:考試大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饑飽無度,冷熱不忌,均可損傷脾胃,令其食滿不化,氣機不暢而疼痛。如過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積熱,耗傷胃陰,胃失濡養(yǎng)而發(fā)生疼痛。
(3)肝氣犯胃: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憂思郁怒皆能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痛乃作。若氣滯日久,必致瘀血內(nèi)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若氣郁化火,耗傷胃陰,使胃絡失養(yǎng),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素體脾胃不足,中陽不振,寒自內(nèi)生;或久病傷及脾胃,致使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胃氣不和,均可引起胃痛。 引起胃痛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的皆因胃氣失于和降,“不通則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熱、食滯、血瘀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2、辨證論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并需審證求因,分別不同情況,配合疏肝、消食、溫散、益氣諸法。
(1)氣滯胃痛:
證候:胃脘脹痛,痛連胸脅,遇情志不遂而誘發(fā)或加重,噯氣頻繁,伴嘔吐吞酸,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證候:痛有定處,如錐刺刀剜,拒胺,或有嘔血、黑便,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來源:考試大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參飲。 來源:考試大
(3)食滯胃痛:
證候:胃痛脹滿,厭食,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虛寒胃痛:
證候:隱隱作痛,喜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fā)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脈細數(shù)或沉遲。
治法:散寒溫胃,健脾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
(5)陰虛胃痛:
證候:胃脘灼痛,嘈雜似饑,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益胃養(yǎng)陰。
主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3、辨證施護
(1)氣滯胃痛型:
①氣遇寒則凝,得熱而散。故應注意氣候、時令的變化,隨天氣的冷暖增減衣服,勿使患者復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暢,氣惱郁怒均可誘發(fā)胃痛和加重病情,故應重視調(diào)節(jié)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達,減少發(fā)作機會。
③針灸治療效果明顯,常用穴位有中脘、內(nèi)關、足三里、太沖、陽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熱敷或用大鹽1斤炒熱加蔥白數(shù)段,裝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貼療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紅外線等療法。
1、病因病機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胃氣宜降,以和為順。本證常見病因為寒邪犯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以致胃氣郁滯,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
(1)寒邪犯胃:素體虛寒或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使寒邪內(nèi)客于胃,塞凝氣滯,升降不利,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來源:考試大
(2)飲食傷胃: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饑飽無度,冷熱不忌,均可損傷脾胃,令其食滿不化,氣機不暢而疼痛。如過食辛辣炙、酒醴之品,致中焦積熱,耗傷胃陰,胃失濡養(yǎng)而發(fā)生疼痛。
(3)肝氣犯胃: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郁,憂思郁怒皆能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胃痛乃作。若氣滯日久,必致瘀血內(nèi)結,胃絡受阻,“不通則痛”。若氣郁化火,耗傷胃陰,使胃絡失養(yǎng),而致胃痛。
(4)脾胃虛弱:素體脾胃不足,中陽不振,寒自內(nèi)生;或久病傷及脾胃,致使胃陰不足,胃失濡養(yǎng),胃氣不和,均可引起胃痛。 引起胃痛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的皆因胃氣失于和降,“不通則痛”。其不通的原因有寒、熱、食滯、血瘀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
2、辨證論治 本病有治法多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原則,并需審證求因,分別不同情況,配合疏肝、消食、溫散、益氣諸法。
(1)氣滯胃痛:
證候:胃脘脹痛,痛連胸脅,遇情志不遂而誘發(fā)或加重,噯氣頻繁,伴嘔吐吞酸,大便不暢,舌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
(2)血瘀胃痛
證候:痛有定處,如錐刺刀剜,拒胺,或有嘔血、黑便,舌質(zhì)紫暗有瘀斑,脈弦澀。 來源:考試大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主方:失笑散合丹參飲。 來源:考試大
(3)食滯胃痛:
證候:胃痛脹滿,厭食,噯腐吞酸,嘔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減,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消食導滯,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
(4)虛寒胃痛:
證候:隱隱作痛,喜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減,遇寒發(fā)作或疼痛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苔淡白,脈細數(shù)或沉遲。
治法:散寒溫胃,健脾止痛。
主方:黃芪建中湯合良附丸。
(5)陰虛胃痛:
證候:胃脘灼痛,嘈雜似饑,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或剝脫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益胃養(yǎng)陰。
主方: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
3、辨證施護
(1)氣滯胃痛型:
①氣遇寒則凝,得熱而散。故應注意氣候、時令的變化,隨天氣的冷暖增減衣服,勿使患者復寒感邪而加重病情。
②情志不暢,氣惱郁怒均可誘發(fā)胃痛和加重病情,故應重視調(diào)節(jié)情志,使期避免精神刺激,以胸豁達,減少發(fā)作機會。
③針灸治療效果明顯,常用穴位有中脘、內(nèi)關、足三里、太沖、陽陵泉,有舒肝解郁的功效。
④胃脘部用水袋熱敷或用大鹽1斤炒熱加蔥白數(shù)段,裝入布袋,在局部做熨貼療法。亦可采取胃脘部拔罐、照射紅外線等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