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蘇仙嶺摩崖石刻旅游風(fēng)景區(qū)

字號(hào):

蘇仙嶺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三處,即升仙石周圍石刻、白鹿洞石刻、三絕碑石刻。
       1、升仙石周圍石刻。
     蘇仙觀北側(cè)路旁三米多高的突兀巨石,舊志記載為蘇仙跨鶴升仙之地。人們叫他升仙石。升仙石上有唐朝石刻"跨鶴臺(tái)"三個(gè)大字,橫列陰刻,遒勁有力,字徑30 ×30厘米,未著姓名年月。下為元刻"升仙石",旁注"泰定三年(1326)完者禿",(完者禿為初中路總管,朝鮮人),石刻橫列正楷,字徑25
    × 25厘米。右側(cè)石壁有陰刻"紫云",橫列陰刻楷書,字徑30 × 25厘米,旁注小字,除"萬歷"二字外,余皆不清。兩壁石壁還有元刻"湘南勝地"橫列楷書,陰刻;"壽山"大字陰刻,直列楷書,字徑為55
    × 45厘米,旁注"壽山福地"四字鐫于石壁,"福地"二字尚未找到。明末清初的石刻"龍旭霄霽鶴云朝騫"、民國時(shí)期的"南天一覽"等多處崖刻,大字完好,落款小字有剝蝕。
     2、白鹿洞石刻。
       
     洞口左側(cè)有祁雨題名石刻,為南宋"淳熙九年(1182)六月四日,浚儀趙昌言、永嘉宋仲溫、吳郡鄭處厚并門生張仲處,祁雨憩此"題刻。四行,行八字,字徑17 ×14厘米,楷書直列陰刻,鐵畫銀鉤,蒼勁有力,字跡完好。1980年,公布為市級(jí)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洞口頂端原有懸石,上書"白鹿洞"三字,字大如斗,楷書直列陰刻。20世紀(jì)70年代挖防空洞時(shí)毀原刻。洞口右側(cè)原有郴人唐宰相劉瞻手筆題刻。20世紀(jì)80年代初,恢復(fù)鐫刻"白鹿洞"三字時(shí)被毀。洞外崖壁原有明刻《蘇山十二景詩》,為郴人袁子讓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在景星觀讀書所作,鐫刻于壁。萬歷二十二年,郴人汪楫濟(jì),讀書于桃花洞,步袁韻奉和,并刻于壁。上二刻均已剝脫。
      3、三絕碑石刻 
       
     三絕碑位于白鹿洞東北40米天然石壁上,為北宋詞人秦觀流放郴州期間所作的《踏莎行》詞摩刻,高52厘米,寬46厘米,共十一行,八十一字,行書。從1956年起,三絕碑先后4次被公布為省級(jí)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