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
1.病因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臨床表現有多系統(tǒng)損害癥狀的慢性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體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體。SLE好發(fā)于女性,占90%,常為20~40歲的育齡婦女。SLE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體內激素的變化等因素有關。
2.發(fā)病機制和病理可能為不明病因導致的異常免疫應答,產生大量免疫復合物和致病性自身抗體,引起組織損害。故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積是主要機制:

(1)基本病理變化為炎癥反應和血管異常。
(2)特征性的改變?yōu)樘K木紫小體,洋蔥皮樣變性
3.臨床表現
癥狀
發(fā)生率
臨床特點
疲勞
80%~100%
最常見,但也最易被忽視
發(fā)熱
90%
長期低、中熱
關節(jié)痛
95%
多發(fā)于指、腕、膝關節(jié),伴紅腫者少見。多無關節(jié)骨破壞,偶有關節(jié)畸形
皮膚損害
>80%
蝶形紅斑是SLE的特征性表現;151腔潰瘍及粘膜糜爛
皮膚損害為皮膚真皮和表皮交界處有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
腎臟病變
幾乎100%
腎活檢腎損害幾乎達100%,但有臨床表現者約占75%
狼瘡腎炎可表現為多種腎病癥狀,最終導致腎功衰,是SLE主要死因之一
胃腸病變
30%
活動期間可表現為急腹癥
呼吸道
35%為胸腔積液,少數為狼瘡肺炎、問質性肺炎(似粟粒性肺結核)
心血管
30%
心包炎最常見,可為纖維素性心包炎或心包積液
血液系統(tǒng)
貧血(60%)、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40%)、血小板減少(20%)
神經系統(tǒng)
25%
可表現為各種癥狀,但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最常見
漿膜炎
不定
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多為滲出液
4.實驗室檢查 項目
敏感性
特異性
臨床意義
血象
三系減少(RBC、WBC、PLT↓)、網織紅細胞↑
血沉ESR
活動期增快
抗核抗體ANA
約100%
65%
篩選試驗
抗dsDNA抗體
70%
95%
對確診及判定活動性參考價值大
抗sm抗體
25%
99%
與疾病活動無相關性。即非活動期也可陽性
抗RNP抗體
40%
不高
往往與SLE的雷諾現象和肌炎相關
抗SSA(Ro)抗體
30%
低
抗SSB(La)抗體
10%
低
抗rRNP抗體
15%
較高
陽性表示處于活動期
抗磷脂抗體
50%
導致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
CH50、C3、C4
80%
較高
降低有助于診斷、判斷活動性
狼瘡帶試驗
50%
較高
對診斷意義較大(5版內科學:陽性率為70%)
腎活檢
對診斷、治療、估計預后均有價值
5.診斷和鑒別診斷
美國風濕病學會1982年的SLE分類標準為:
①顴部紅斑;
②盤狀紅斑;
③光過敏;
④口腔潰瘍;
⑤非侵蝕性關節(jié)炎,≥2個外周關節(jié);
⑥漿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⑦腎病變:蛋白尿>0.5g/d或細胞管型;
⑧神經系統(tǒng)病變:癲癇發(fā)作或精神癥狀;
⑨血液系統(tǒng)異常:溶血性貧血或血白細胞減少或淋巴細胞絕對值減少或血小板減少;
⑩免疫學異常:狼瘡細胞陽性或抗dsDNA或抗Sm抗體陽性或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
⑩抗核抗體陽性。上述11項中,如果有≥4項陽性(包括病程中任何時候發(fā)生的),即可診斷為SLE,其特異性為98%,敏感件為97%。
6.治療 輕型SLE
非甾體類藥物——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者
羥氯喹或氯喹——適用于皮疹為主者
重型SLE
糖皮質激素——適用于不非常嚴重的病例
激素沖擊療法——暴發(fā)型SLE,如急性腎功衰、狼瘡腦病、嚴重溶血性貧血
免疫抑制劑(CTX及硫唑嘌呤)——活動程度嚴重的病例。常與激素合用
急性暴發(fā)型SLE
沖擊治療+對癥治療
緩解期治療
使用不良反應最少的藥物和最小的劑量,以達到控制疾病復發(fā)的目的
1.病因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是一種臨床表現有多系統(tǒng)損害癥狀的慢性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體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體。SLE好發(fā)于女性,占90%,常為20~40歲的育齡婦女。SLE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環(huán)境、體內激素的變化等因素有關。
2.發(fā)病機制和病理可能為不明病因導致的異常免疫應答,產生大量免疫復合物和致病性自身抗體,引起組織損害。故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和沉積是主要機制:

(1)基本病理變化為炎癥反應和血管異常。
(2)特征性的改變?yōu)樘K木紫小體,洋蔥皮樣變性
3.臨床表現
癥狀
發(fā)生率
臨床特點
疲勞
80%~100%
最常見,但也最易被忽視
發(fā)熱
90%
長期低、中熱
關節(jié)痛
95%
多發(fā)于指、腕、膝關節(jié),伴紅腫者少見。多無關節(jié)骨破壞,偶有關節(jié)畸形
皮膚損害
>80%
蝶形紅斑是SLE的特征性表現;151腔潰瘍及粘膜糜爛
皮膚損害為皮膚真皮和表皮交界處有免疫復合物沉積所致
腎臟病變
幾乎100%
腎活檢腎損害幾乎達100%,但有臨床表現者約占75%
狼瘡腎炎可表現為多種腎病癥狀,最終導致腎功衰,是SLE主要死因之一
胃腸病變
30%
活動期間可表現為急腹癥
呼吸道
35%為胸腔積液,少數為狼瘡肺炎、問質性肺炎(似粟粒性肺結核)
心血管
30%
心包炎最常見,可為纖維素性心包炎或心包積液
血液系統(tǒng)
貧血(60%)、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40%)、血小板減少(20%)
神經系統(tǒng)
25%
可表現為各種癥狀,但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損害最常見
漿膜炎
不定
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多為滲出液
4.實驗室檢查 項目
敏感性
特異性
臨床意義
血象
三系減少(RBC、WBC、PLT↓)、網織紅細胞↑
血沉ESR
活動期增快
抗核抗體ANA
約100%
65%
篩選試驗
抗dsDNA抗體
70%
95%
對確診及判定活動性參考價值大
抗sm抗體
25%
99%
與疾病活動無相關性。即非活動期也可陽性
抗RNP抗體
40%
不高
往往與SLE的雷諾現象和肌炎相關
抗SSA(Ro)抗體
30%
低
抗SSB(La)抗體
10%
低
抗rRNP抗體
15%
較高
陽性表示處于活動期
抗磷脂抗體
50%
導致血栓形成、習慣性流產、血小板減少
CH50、C3、C4
80%
較高
降低有助于診斷、判斷活動性
狼瘡帶試驗
50%
較高
對診斷意義較大(5版內科學:陽性率為70%)
腎活檢
對診斷、治療、估計預后均有價值
5.診斷和鑒別診斷
美國風濕病學會1982年的SLE分類標準為:
①顴部紅斑;
②盤狀紅斑;
③光過敏;
④口腔潰瘍;
⑤非侵蝕性關節(jié)炎,≥2個外周關節(jié);
⑥漿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⑦腎病變:蛋白尿>0.5g/d或細胞管型;
⑧神經系統(tǒng)病變:癲癇發(fā)作或精神癥狀;
⑨血液系統(tǒng)異常:溶血性貧血或血白細胞減少或淋巴細胞絕對值減少或血小板減少;
⑩免疫學異常:狼瘡細胞陽性或抗dsDNA或抗Sm抗體陽性或梅毒血清試驗假陽性;
⑩抗核抗體陽性。上述11項中,如果有≥4項陽性(包括病程中任何時候發(fā)生的),即可診斷為SLE,其特異性為98%,敏感件為97%。
6.治療 輕型SLE
非甾體類藥物——適用于關節(jié)疼痛者
羥氯喹或氯喹——適用于皮疹為主者
重型SLE
糖皮質激素——適用于不非常嚴重的病例
激素沖擊療法——暴發(fā)型SLE,如急性腎功衰、狼瘡腦病、嚴重溶血性貧血
免疫抑制劑(CTX及硫唑嘌呤)——活動程度嚴重的病例。常與激素合用
急性暴發(fā)型SLE
沖擊治療+對癥治療
緩解期治療
使用不良反應最少的藥物和最小的劑量,以達到控制疾病復發(f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