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懷化芷江旅游風景區(qū)

字號:

受降坊
     受降坊是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建造的,在芷江城外的七里橋畔,前臨氵舞水,是一座小型的園林。
     正對園門處,矗立的“受降紀念坊”撞人眉睫:這是一座四柱三拱門正北向南的建筑,它拔地而起、直指蒼天,鎮(zhèn)守住這一角朗朗清空和那一段不老的歲月,坊的正面在書“受降紀念坊”四個大字蒼勁剛毅。坊上布滿了當時一些軍政要人的題詞。其中最有意思是何應欽題寫的“名城首受降實可知扶桑試劍富士揚鞭還輸一著,勝地倍生色應推倒銅柱記功燕然勒石獨有千秋?!?BR>     盡管是國民黨的要員,但抗戰(zhàn)勝利后的民族豪情還是與大眾相通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受降坊凝聚了一個民族的苦難和奮斗的歷史。
     從紀念坊拾級而下,向左是一排木結構的平房,這是當年空軍五大隊十四中隊的俱樂部,也是當年的受降會場。
     聽雨點敲瓦、聽春風入窗,五十多年也只是彈指一揮間。當年日軍投降代表今井武夫盡管竭力強裝武士道的傲慢,但也無法挽回日本軍國主義失敗的命運。
    芷江機場和天后宮
     芷江機場和天后宮在芷江城內。芷江在漢代就已建成,初冬無陽,后又改名舞陽,大概是因為屈子流放沅湘時采擷岸芷汀蘭的原故,最后定名為“芷江”。
     作為通向大西南的門戶,五十多年前,這里曾是軍事要沖,駐有幾十萬大軍。因為戰(zhàn)爭的需要,芷江機場走到了歷史的前臺:占地4000多畝,在戰(zhàn)爭最緊張的時候,進駐機場的戰(zhàn)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多達三四百架,是遠東的第二大軍用機場,芷江機場是當時抗日戰(zhàn)機的橋頭堡,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有意思的是,由于芷江機場很長一段時間未能被日軍所發(fā)現(xiàn),而在當時的戰(zhàn)斗中,日軍又吃盡了芷江起飛戰(zhàn)機的苦頭,1945年日軍在芷江投降時,為了滿足無奈的好奇心,中方最終讓他們看了一眼這個偉大的機場。
     芷江城西的天后宮其實是中國內陸保存、石雕藝術的媽祖廟。令人費解的是,媽祖廟是沿海地區(qū)漁民心中的守護神,怎么會出現(xiàn)在內陸的芷江呢?
     據(jù)說,由于舞水在芷江穿城而過,在水路交通占主要地位的時代,芷江城曾非常熱鬧,當時在芷江經(jīng)商的福建客商很多,因此媽祖廟出現(xiàn)在氵舞水邊也就很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