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輔導:演繹推理

字號:

演繹推理(或稱邏輯判斷、邏輯推理),是判斷推理中的測試內(nèi)容之一。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有10道題(省、市10道或15道)。試題由題干、提問和備選項組成。題干或是給出一段論述,或是給定一些條件,要求考生根據(jù)提問,在A、B、C、D四個備選項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
    演繹推理蘊涵普通邏輯的基礎常識。這些常識,在類比推理、定義判斷等其他內(nèi)容的測試中,都有廣泛應用,相互之間的關聯(lián)性不容忽視。當然,不了解這些常識,也可以做一般性的分析和斷定,但往往出錯。原因是,不同的試題,都針對著不同的知識點,也就是考點。這些考點的考核方法和出題思路是有規(guī)律的。離開這些規(guī)律,就無從把握考點,有可能導出預測、聯(lián)想或“我認為”的思路,而失去正確解答的機會。
    為便于考生掌握考點,有效管理和調用相關常識、方法和技巧,本書根據(jù)試題常見考點,首先提供十二種好理解、易操作的快讀、快解方法,提高考生的應試能力。這些快讀、快解方法,都是針對歷年公務員考試的考點和題型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和技巧,在應試中十分重要。當然,在了解必要的邏輯常識后,這些方法的應用就更為靈活。
    快讀快解十二招
    條件不確定 假設是關鍵
    條件能確定 相關做推演
    條件有矛盾 真假好分辨
    確定條件多 排除做首選
    閱讀必弄清 論據(jù)和論點
    選項要證據(jù) 直觀是答案
    可能不推“必” 部分不推“全”
    具體有疑問 概括選宏觀
    概念有內(nèi)涵 當心被偷換
    強弱相比較 選“最”才保險
    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詞 規(guī)則用在先
    分析數(shù)據(jù)比 謹防基數(shù)變
    第一章 快讀快解應用集錦
    一、條件不確定假設是關鍵
    公務員演繹推理(邏輯判斷)測試中,智力測驗試題屢見不鮮。面對試題,若不能確定題干條件的真、假時,“假設”是重要方法。請看試題:
    試題1.甲說乙說謊,乙說丙說謊,丙說甲和乙都說謊,以下正確的說法是()。
    A. 甲和乙誠實,丙是說謊者B. 甲和丙說謊,乙是誠實者
    C. 乙和丙說謊,甲是誠實者D. 乙和丙誠實,甲是說謊者
    題干給出的三個條件沒有一個是確切的,要運用假設輔助解答。假設的思路是:假設某個條件為“真”的推演無矛盾,即假設成立,那么這個“假設真”就是確定的真條件或答案了。若“假設真”的推演出現(xiàn)矛盾,就可斷定這個條件是“假”的,“條件假”也是確定的條件或答案。我們運用假設方法解答上題。
    [解析]
    (1)根據(jù)題干三個條件,假設甲誠實,那么乙就是說謊者;乙是說謊者,則丙誠實;若丙誠實,則甲和乙都是說謊者,這個推演結果與我們的初始假設“甲誠實”不一致(矛盾),于是可定論:甲不誠實。
    (2)從定論“甲不誠實”,可推知乙誠實;從乙誠實,推知丙說謊;從丙說謊,推出甲和乙不都說謊(乙誠實),推演結果成立,結論是:甲和丙說謊,乙誠實。答案為B。
    解析上述類型試題,關鍵把握三點:
    第一,題干中沒有確定的條件,這是運用假設對策的直觀特征。
    [提示]凡屬“如果A,那么B”類的假言條件和“A不是B”類的否定條件,都是沒確定的條件。
    第二,倘若假設為“真”不成立,則果斷斷定其必“假”,這是假設的要點。
    第三,對“‘真’不成立”要嚴格定義,即:有證據(jù)證明“真”一定是不可能的。
    素樸思維中,在假設“真”不成立(矛盾)的結果面前,也不敢斷定其為假,往往會影響推理連貫性。
    還有些條件不確定的試題,對題干條件或對備選項運用假設法,都可快速得到答案。如:
    試題2.(山東2008-88)已知:①只要甲被錄取,乙就不被錄取;②只要乙不被錄取,甲就被錄?。虎奂妆讳浫?。已知這三個判斷只有一個真,兩個假。
    由此推出()。
    A. 甲、乙都被錄取B. 甲、乙都未被錄取
    C. 甲被錄取,乙未被錄取D. 甲未被錄取,乙被錄取
    [解析]
    第一種方法:對題干條件做“假設”分析。
    (1)題中提示:三個判斷一真兩假。分析①②兩個判斷都是要么錄取甲而不錄取乙;要么錄取乙而不錄取甲,究竟錄取誰卻不能確定。但兩者語義完全相同,因此,它們的“真或假”也必然相同。假設兩者“同真”則不合題義(題:只有一真),即可推知①②兩判斷都假。
    (2)剩余的判斷③“甲被錄取”就是真的。
    (3)根據(jù)“甲被錄取”真,又知道①②都假,可推出:乙也被錄取。正確答案為A。
    第二種方法:對選項做假設分析。
    (1)假設選項A“甲、乙都被錄取”是正確答案,則③“甲被錄取”就真。而①、②都說“只能錄取一個”皆假。A項剛好符合“一真兩假”的題義。假設成立,正確答案A。
    在應試實戰(zhàn)中,通過假設確定選項A已經(jīng)符合“一真兩假”,就果斷選擇A,若再分別驗證其他選項,則不僅影響解題效率,也沒有意義。如果驗證,情況如下:
    (2)假設B“甲、乙都未被錄取”正確,就構成三個判斷都是假的。
    首先推出③“甲被錄取”為假;再推出②“只要乙不被錄取,甲就被錄取”也假;同理,最后根據(jù)“甲沒被錄取”從②逆否推出“乙被錄取”還是假。 B項與題干相悖。
    (3)假設C項正確,則三個判斷都是真的,C也不行。
    (4)假設D項正確,則①②都真。D也不行。
    有些題,題干條件有些啰嗦或干擾,需要對題干條件整理后再假設,如:
    試題3.一位哲學家到陌生城市的智慧酒店住宿。在一個十字路口,沒有路標,但在可去的路上有三個路牌。他知道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話都是的。
    ①向東的路牌上寫:此路可通智慧酒店。
    ②向南的路牌上寫:此路不通智慧酒店。
    ③向北的路牌上寫:那兩個牌子的話都真。
    哲學家徑直走到智慧酒店,他走的路是()。
    A. 向東的路B. 向南的路
    C. 向北的路D. 向西的路
    [解析]
    (1)題中條件:去酒店的路和路牌上的真話都是的。
    條件③向北的路牌上寫:那兩個牌子的話都真。
    既然題干申明“真話是的”,條件③的向北路牌又說“兩個真”,因此,向北路牌是假的,剩余東、南兩路牌就是一真一假!經(jīng)過整理,復雜情況簡化了。
    (2)因為“東、南”路牌的真假不能確定,所以,需要運用假設。
    (3)假設“東路牌”(通酒店)為真,那么“東路”就通酒店;而南路牌(不通酒店)為假,則也通酒店。兩路都通酒店與題矛盾,“東路牌”為真不成立了,即“東路牌”假、南路牌真!
    (4)從斷定“東路牌(通酒店)假”推演:則“東路”不通酒店,再從“南路牌(不通酒店)真”推演,則南路也不通酒店。結論:排除“東和南”,只有“向北的路”通酒店(只有可去的路上有路牌,不考慮向西的路)。答案C。
    假設方法在解析其他類型的測試中,應用亦非常廣泛。全國各地試題變化靈活。備考可參考本書稍后介紹的多種試題類型和習題。
    [付老師點撥]快讀:題中條件不明,不必再讀多遍;
    快解:設真不成則假,設真成立立斷(當機立斷是結論甚至就是答案)。
    二、條件能確定相關做推演
    智力測驗試題中,當題干給出某個確定條件時,要把這個既定條件做為解題的開端,搜索與其相關的條件切入推演。然后,把推演的結果再作為確定條件,繼續(xù)尋找相關條件再推,絲絲入扣,直至水落石出。這樣的方法稱作“關聯(lián)推演法”。請看試題:
    試題4.某宿舍有甲、乙、丙三人,一個出生在北京市,一個出生在上海市,一個出生在廣州市,他們所學的專業(yè),一個是金融,一個是管理,一個是外語。已知:
    ①乙不是學外語的。
    ②乙不出生在廣州市。
    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
    ④學習金融的不出生在上海市。
    ⑤學習外語的出生在北京市。
    根據(jù)上述條件,可推出甲所學的專業(yè)是()。
    A. 金融B. 管理C. 外語D. 推不出
    [解析]
    (1)問:甲所學專業(yè)?題干中確定的條件只有:⑤學習外語的出生在北京市;
    (2)與條件⑤相關的詞項是:外語、北京。
    (3)條件中涉及“外語”和“北京”的是①和③。
    (4)根據(jù)條件①知道“乙不學外語”,根據(jù)條件③“丙不出生在北京市”推知丙也不學外語。既然乙、丙都不學外語,于是推出:甲學外語。答案C。
    [提示]確定條件是指直接斷定對象具有某種屬性或特征的條件。
    如:上海人是編程工程師,北京人是翻譯。
    凡屬假言命題或否定命題,都不是確定條件。
    如:若上海人是編程工程師,則北京人是翻譯;
    上海人不是醫(yī)生。
    試題5.張、王、趙三人在一個部門工作,其中一人是局長、一人是書記,還有一人是工程師。已知:王、趙的個頭比工程師高,書記的個頭比王矮,張和書記不一樣高。由此可見()。
    A. 張是局長,王是工程師,趙是書記B. 張是工程師,王是局長,趙是書記
    C. 張是局長,王是書記,趙是工程師D. 張是書記,王是局長,趙是工程師
    [解析]
    (1)從確定條件“王、趙的個頭比工程師高”,推出工程師:-王,-趙=張;
    (2)對照選項,只有B正確。答案B。
    試題6.(江蘇2006A類-60)某商務公司中,曉華、光子和龍生擔任著經(jīng)理、副董事長和會計的職務(但不一定是上述順序):已知副董事長是個獨生子,錢掙得最少;龍生與光子的姐姐結了婚,錢掙得比經(jīng)理多。由此可見()。
    A. 曉華是經(jīng)理,光子是副董事長B. 光子是經(jīng)理,龍生是副董事長
    C. 龍生是會計,曉華是經(jīng)理D. 曉華是副董事長,龍生是會計
    [解析]
    (1)題中能確定的條件是:副董事長是獨生子,錢掙得最少;
    (2)與“獨生子”或“掙錢”相關的條件是:光子有姐姐、龍生錢不最少,即推知光子和龍生都不是副董事長,那么副董事長就是剩下的“曉華”。
    (3)對照選項:只有D項符合推斷。答案D。
    [提示]每推演出一個確定的結論,都要搜索選項對照,力爭盡早完成解答。應試實戰(zhàn)中,只要依據(jù)某一步得出的結論能斷定選項,即停止推演,不提倡盡善盡美地把所有結論都推演出來。如上題中“誰是會計”、“誰是經(jīng)理”就無需再推斷了。
    試題7.艾森、史蒂芬、諾曼三名運動員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和俄國,其中一個擅長武術,一個擅長擊劍,一個擅長拳擊。
    已知:
    ①艾森不是擅長擊劍的,史蒂芬不是擅長拳擊的。
    ②擅長擊劍的不是來自法國。
    ③擅長拳擊的來自英國。
    ④史蒂芬不是來自俄國。
    由此可知()。
    A. 艾森擅長拳擊,史蒂芬擅長武術,諾曼擅長擊劍
    B. 艾森擅長武術,史蒂芬擅長擊劍,諾曼擅長拳擊
    C. 艾森擅長武術,史蒂芬擅長擊劍,諾曼擅長拳擊
    D. 艾森擅長拳擊,史蒂芬擅長擊劍,諾曼擅長武術
    [解析]
    (1)確定的條件是③“擅長拳擊的來自英國”,尋找相關的是條件①,推出:史蒂芬=-英國(負號表示“否定”,讀“非”)。
    (2)接續(xù)與“史蒂芬”相關的是條件④。根據(jù)條件④“史蒂芬 = -俄國”和以上推出的“史蒂芬=-英國”,即推出:史蒂芬=法國。
    (3)再找到與法國相關的條件②。根據(jù)②“擊劍=-法國”,推出:
    史蒂芬=-擊劍,-拳擊=武術,即:史蒂芬擅長武術。
    (4)對照選項,只有A符合。
    [付老師點撥]快讀:發(fā)現(xiàn)確定條件,搜索與其相關;
    快解:繞過其余干擾,連續(xù)推出答案。
    相關推演法在演繹推理中亦有廣泛應用。讀者應重視對“相關推演”能力的演練,備考可參考本書稍后篇章中介紹多種試題類型和習題。
    三、條件有矛盾真假好分辨
    各地公務員考試中,都有這種類型的試題:
    試題8.(北京2008-35)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個會游泳。甲說:“我會”,乙說:“我不會”,丙說:“甲不會”。如果這三句話,只有一句是真的,那么會游泳的是()。
    A. 甲B. 乙C. 丙D. 無法判斷
    這類試題中的條件都沒有確定,但其中的矛盾顯而易見,這就是典型的利用矛盾解析的試題。歷年至今,“矛盾”類試題在全國各地公務員考試中反復出現(xiàn)。解析這類試題,關鍵要找到條件之間的邏輯矛盾,然后真假自明。
    什么是邏輯矛盾?簡明地說,兩個不同的斷定,必有一個真,一個假(不必明確哪個真、哪個假)。比如:“這馬是白的”和“這馬不是白的”就構成了邏輯矛盾。兩者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而“這馬是白的”和“這馬是黃的”就不是邏輯矛盾。雖然它們不能同真,但有可能都是假的:如果它是一匹紅色的馬呢?
    兩個矛盾的命題必然一真、一假。那么,無論只有“一真”或只有“一假”的情況,這“一真”和“一假”都包含于矛盾命題中,其余命題的真、假就完全明確了。如:在只有“一真的”情況下,這個“真”包含在矛盾中,其余的命題就都是假的無疑;反之亦然。
    掌握了這些常識,就可以用“鎖定”矛盾的方法,解答上題。
    [解析]
    (1)題中“甲說‘我會’”和“丙說‘甲不會’”矛盾,必有一句真、一句假。在只有“一句真”的條件下,真話就在甲、丙二人間,剩余的乙肯定是假話。
    (2)從乙的假話“我不會”推知:乙會游泳。答案為B。
    同樣思路,請看廣東試題:
    試題9.(廣東2008-76)在向南方雪災受災地區(qū)的捐款活動中,某慈善組織收到一筆10000元的匿名捐款,該組織經(jīng)過調查,發(fā)現(xiàn)是甲、乙、丙、丁四個人當中的某一個捐的。慈善組織成員對他們進行求證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說法相互矛盾:
    甲說:對不起,這錢不是我捐的。
    乙說:我估計這錢肯定是丁捐的。
    丙說:乙的收入,肯定是乙捐的。
    丁說:乙的說法沒有任何根據(jù)。
    假定四人中只有一個說了真話,那么到底誰是真正的捐款者呢?()
    A. 甲B.乙C. 丙D. 丁
    [解析]
    (1)題中乙和丁說話矛盾,四人的真話在兩者中,其余二人的話都假。
    (2)從甲的假話“對不起,這錢不是我捐的”,即刻推出:錢是甲捐的。正確答案為A。
    在增加難度的“矛盾”試題中,往往出現(xiàn)“兩真、兩假”條件,這就不僅要利用矛盾,還要結合假設才能快速解答。如:
    試題10.四名潛水隊員是好朋友,預測他們參加深海探察預選情況:
    張東:我估計咱們四個人誰也沒有條件入選。
    劉霞:別人條件再強,我看咱們幾個也能有入選的。
    大勇:這次深海探察不能一個女隊員沒有??!劉霞和晶晶最少能入選一個。
    晶晶:是啊,我條件合格,應該入選。
    最后證明其中有兩人猜對了。實際情況是()。
    A. 張東猜對,沒人入選B. 劉霞猜對,大勇入選
    C. 大勇猜對,劉霞入選D. 晶晶猜對,晶晶入選
    [解析]
    (1)這四個好友,兩人猜對、兩人猜錯。
    (2)張東和劉霞的猜測有矛盾。
    張東:四人都不能入選。
    劉霞:我們有人入選。
    張東和劉霞兩人矛盾,必然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剩余大勇、晶晶兩人中也無疑一個猜對、一個猜錯(因為有兩個對、兩個錯)。
    (3)以上只找到一對矛盾,推理線索似乎中斷了?!皸l件不確定,假設是關鍵”。在條件不明確的情況下,運用假設。因為已經(jīng)推出“大勇和晶晶”一對、一錯,假設“晶晶猜對”(晶晶入選),那么,大勇也猜對了(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這與一對、一錯不符。因此,晶晶猜對不成立,即:晶晶猜錯了(她沒入選),大勇猜對了。
    (4)根據(jù)大勇猜對(劉霞、晶晶最少選一個),推出劉霞入選了。
    答案為C。即:大勇猜對,劉霞入選。
    [付老師點撥]快讀:遇到真假變化,不必詳讀分清。
    快解:揪出邏輯矛盾,剩余真假自明;
    倘若真假未明,輔助假設可行。
    矛盾分析,在解析其他類型的測試中,亦有廣泛應用。邏輯矛盾形式有一定的量(復合矛盾、量化矛盾、模態(tài)矛盾等),全國各地試題變化靈活。備考可參考本章稍后介紹的直言命題推理、模態(tài)命題推理、矛盾律、排中律綜合解析部分的有關常識和各類習題。
    四、確定條件多排除做首選
    公務員考試中,有些考題給出的確定條件較多。根據(jù)這些條件,若能直觀排除選項,則不必運用其他方法。只要把條件代入并排除與條件不符的選項,正確答案一目了然。
    試題11.(北京2008-33)高中同學聚會,甲、乙、丙在各自的崗位上都做出了一些成績,成為了教授、作家和市長。另外:
    ①他們分別畢業(yè)于數(shù)學系、物理系和中文系。
    ②作家稱贊中文系畢業(yè)者身體健康。
    ③物理系畢業(yè)者請教授寫了一個條幅。
    ④作家和物理系畢業(yè)者在一個市內(nèi)工作。
    ⑤乙向數(shù)學系畢業(yè)者請教過統(tǒng)計問題。
    ⑥畢業(yè)后,物理系畢業(yè)者、乙都沒再和丙聯(lián)系過。
    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 丙是作家,甲畢業(yè)于物理系B. 乙畢業(yè)于數(shù)學系
    C. 甲畢業(yè)于數(shù)學系D. 中文系畢業(yè)者是作家
    [解析]
    (1)根據(jù)題中多個已確定條件可直接排除選項。
    據(jù)條件⑤“乙向數(shù)學系畢業(yè)者請教”,排除B項:乙畢業(yè)于數(shù)學系。
    據(jù)條件⑥“物理系畢業(yè)者、乙沒和丙聯(lián)系過”推出:甲 = 物理系,排除C項:甲畢業(yè)數(shù)學系。
    據(jù)條件②“作家稱贊中文系”排除D項:中文系畢業(yè)者是作家。
    (2)排除B、C、D后,答案為A。
    排除法除用于對照排除選項外,還可用于排除多余的條件。多余的條件具有很強的干擾性。把獨立無關聯(lián)的條件分離出去,肅清干擾,看似復雜的問題會驟然簡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