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的寫作教學2

字號:

賀:確實如此。不過,在學習寫作階段,我們可以降低這方面的要求,學生的寫作畢竟不同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給予表達的自由,這應該是重要的。新課標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一步增強學生寫作的自主性。
    姜:我一直認為自由閱讀與自主寫作應該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極致,但學生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師不追逼,他們寫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很少的。這種情況下,談什么創(chuàng)造性呢?看來,這里還是有一個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問題。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說到底還得看教師的引導水平。
    干:姜兄說及語文教師的情形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充當什么角色?我突發(fā)奇想,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的語文教師究竟是“第一作者”,還是“第一讀者”?
    過去(當然現(xiàn)在并未完全擺脫)的作文命題、作文教學中,教師是充當了“第一作者”的,教師確定了話題,這個話題往往非常窄(比如“心靈的選擇”),為這個話題確定了中心思想(比如“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時在具體教學中還往往對如何謀篇進行了統(tǒng)一的指導,其實這篇文章寫出來后,教師居功自傲,已經(jīng)不得不冠以“第一作者”的稱號了。關于“第一讀者”,可能這個概念很不全面,但是如果聯(lián)系到建構主義等理論,把閱讀視之為一種對話的話,這個詞的意思就是:作文是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產(chǎn)生的,并且在對話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作文的主體(包括主題的確定、材料的選擇、文本的建設等)是學生,教師作為“第一讀者”,始終關注這個過程,并且通過對話表達一個讀者的喜好、看法、意見。
    姜:對,這里面還有一個“學生的寫作在多大程度上體現(xiàn)學生的獨立意識或主體作用”的問題。
    賀:在新課標下,真正的“第一作者”與“第一讀者”均應該是學生自己。盡管學生作品里有教師的汗水和智慧,但是,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真正心性流淌的東西,學生在拿出來之前都要反復自我品味和推敲。
    干:剛剛讀到作家畢飛宇《寫滿字的空間是美麗的》和姜廣平的評點《讓心智優(yōu)美地舒展和潑灑》。文章中吸引我的是“表達的空間”這個詞。創(chuàng)造一個可供表達的空間,在作文教學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姜:寫作空間可能也有個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區(qū)別。形而下的空間包括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或提供的小報、舞臺、網(wǎng)絡、黑板等等,但形而上的空間我覺得就太大了。思維空間的拓展是不是寫作空間的拓展?習慣是不是一種寫作空間。個性是不是一種寫作空間?一個有良好讀書寫作習慣的人,一個為寫作而活著的人,他時時覺得他會有寫作的空間。一個極具個性的人,他的才華與風格,也是一種有別常理的寫作空間。新課標對寫作的界定是一種認識。既然是一種認識,認識的方式與深度都可能作為一種空間。
    干:關于“寫作空間”,我這里的理解是“表達的方式和場所”,即個性化表達的物質空間。
    姜:寫作空間的拓展是以寫作時間為前提的,現(xiàn)在應試教育將學生的時間都占了,這個時候空間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干:這已經(jīng)直指一個“教育的通病”了。時間不夠,幾乎每門學科都這樣喊,可中國學生的學習時間是世界上有名的長。
    我覺得要向語文教學要時間,向課余生活要空間。課外的寫作與閱讀在課內(nèi)切磋,課內(nèi)也直接地可以進行社團性質的寫作指導與創(chuàng)作實踐,讀寫一體化,把閱讀和寫作都當成對話的一種高層次的形式……新課標打破了知識體系教學,學生數(shù)量的減少相對減輕了升學與應試的壓力,在這兩個非常有利的背景下,這種理想主義的做法也許是能夠符合實際的。
    賀:寫作空間拓展的關鍵是教師和學生對寫作觀念的認識問題。如果都能認識到寫作其實就是像吃飯睡覺一樣的常規(guī)成長或者生活行為,何來時間不夠之說?新課標下的寫作是開放的,有話即長,無話則短。而且思考不是動筆才進行的,也不一定要完整和成系列。精彩的東西往往是靈感的瞬間閃現(xiàn),關鍵是教師和學生要有重視并記錄的愿望和習慣。
    干: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yǎng)成這種習慣。我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深切地認識到,只要有日記的習慣,自然就會有隨時寫作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