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學的地位
教育學在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礎學科和必修學科之一。對于師范生來說,掌握教育基本理論和培養(yǎng)從事教育實踐的能力,將為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奠定基礎。因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學好專業(yè),成為合格的“經師”,而且要學會育人,加強師德修養(yǎng),成為合格的“人師”。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在這方面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在師范學校中,教育學科的開設,雖然就其內容來說,往往見仁見智,但就其地位來說,卻是沒有任何疑義的。從開始設師范學校一直到今天,教育學始終是師范學校的一門主要學科。
在我國近代,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開設,是與師范學校的設立同時進行的。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其中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就明確規(guī)定了有關教育學科開設的要求:
“先講教育史。當講明中國外國教育之源流,及中國教育家之緒論,外國純正教育家之傳記,使識其取義立法之要略。但外國歷代教育家立說亦頗不同,如有持論偏謬易滋流弊者,萬萬不可涉及。
次講教育原理。當講明心理學之大要,及中國現在教育之宗旨,及德育智育之要義,并講辨學(日本名論理學)及教授法之大要。
次講教育法令及學校管理法,當據現定之教育法令規(guī)則,講學校建置、編制、管理、衛(wèi)生、籌集經費等事,宜兼講關系地方治理之大要。
次則實事授業(yè)。當使該師范生于附屬小學堂練習教育幼童之法則。蓋初級師范學堂,在解說小學教育之理法不可過馳高遠,以實能應用為主。其在附屬小學堂實事授業(yè),則以次使師范學生教授幼童;而師范各科教員及附屬小學堂之堂長與教員,務須會同督率師范生,監(jiān)視其授業(yè),品評其當否,且時自教授之,以示模范?!?BR> 在其所附的課表中,對教育學科的開設,在五年中作了具體規(guī)定:第一年,教育史;第二年,教育原理;第三年,教授法;第四年,教育法令,學校管理,實事授業(yè);第五年,同第四學年。
綜上所述,本章程有以下內容值得肯定。
1.對教育學科的開設,在五年中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史、教授法、教育管理以及實事授業(yè)(即教育實習)等。教育學科的學習比較全面,并貫徹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在“教育原理”一科中,包括了心理學和論理學(即邏輯學)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對教育之宗旨及德育、智育的學習尤為重視。
3.對教育法令和學校管理的規(guī)定,也頗為詳盡,同時提出要兼講有關地方治理之大要。
4.在教育實習的問題中,其規(guī)定也頗為詳細,要求能結合實際、“以實能應用為主”;對實習法、指導實習的教師以及實習學校的教員和校領導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以加強實習的指導。
這一章程雖然是以日本為藍本的,但在當時來說,有這樣的具體規(guī)定,實屬難得,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二、教育學的作用
教育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師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論,指導教育實踐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無根基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實踐是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但教育經驗一旦形成為教育理論,就又反轉來指導教育實踐。在我們過去的教育工作中,經常出現忽左忽右、忽輕忽重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理論上的偏頗導致了教育實踐中的盲目。如對教育本質及教育功能的理解,常常是取其一點而不顧其余,在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時,則忽視教育的經濟功能或生產功能;在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或生產功能時,則又忽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且經常以教育的社會功能取代教育應有的人的發(fā)展功能;或在人的發(fā)展中只注意共性,而忽視個性,如此等等。所有這些片面性的出現,常常是與理論上的偏頗和不徹底有關。
另外,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就會使教育實踐如盲人騎瞎馬,無所適從。無數經驗教訓說明,什么時候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教育工作就取得成效,教育事業(yè)就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就前進;相反,什么時候沒有正確的教育理論作指導,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教育工作就受到挫折,教育事業(yè)就停步不前,甚至倒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就受到阻礙。因此,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guī)律,科學地指導教育實踐,是學習教育學的首要任務。
(二)使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鑒別能力
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首先需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和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下,我們的教育科學也應是開放的,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但是博采眾長,不是無批判的兼收并蓄,而是要從我國社會和教育的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分析有批判地進行學習和引進。在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派別林立,體系各異,各有千秋。對待各種教育流派,我們既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盤引進,也不能死守一隅、故步自封。因此,有分析、有批判地學習教育理論,正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陶行知(1891—1946)我國近代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孟祿等。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教育科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生活教育社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先后創(chuàng)辦南京曉莊師范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學校。在對待外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問題上,他認為:“去與取,只問適不適,不問新與舊?!薄巴鈬慕涷灒缬羞m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適用的,就回避他。本國以前的經驗,如有適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適用,就除掉他。”他畢生倡導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重要主張,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有《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論著選》等傳世。
教育學在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礎學科和必修學科之一。對于師范生來說,掌握教育基本理論和培養(yǎng)從事教育實踐的能力,將為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奠定基礎。因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但要學好專業(yè),成為合格的“經師”,而且要學會育人,加強師德修養(yǎng),成為合格的“人師”。教育學課程的教學在這方面擔負著重要的任務。在師范學校中,教育學科的開設,雖然就其內容來說,往往見仁見智,但就其地位來說,卻是沒有任何疑義的。從開始設師范學校一直到今天,教育學始終是師范學校的一門主要學科。
在我國近代,教育學作為一門課程開設,是與師范學校的設立同時進行的。1904年(光緒二十九年)1月13日,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其中的《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就明確規(guī)定了有關教育學科開設的要求:
“先講教育史。當講明中國外國教育之源流,及中國教育家之緒論,外國純正教育家之傳記,使識其取義立法之要略。但外國歷代教育家立說亦頗不同,如有持論偏謬易滋流弊者,萬萬不可涉及。
次講教育原理。當講明心理學之大要,及中國現在教育之宗旨,及德育智育之要義,并講辨學(日本名論理學)及教授法之大要。
次講教育法令及學校管理法,當據現定之教育法令規(guī)則,講學校建置、編制、管理、衛(wèi)生、籌集經費等事,宜兼講關系地方治理之大要。
次則實事授業(yè)。當使該師范生于附屬小學堂練習教育幼童之法則。蓋初級師范學堂,在解說小學教育之理法不可過馳高遠,以實能應用為主。其在附屬小學堂實事授業(yè),則以次使師范學生教授幼童;而師范各科教員及附屬小學堂之堂長與教員,務須會同督率師范生,監(jiān)視其授業(yè),品評其當否,且時自教授之,以示模范?!?BR> 在其所附的課表中,對教育學科的開設,在五年中作了具體規(guī)定:第一年,教育史;第二年,教育原理;第三年,教授法;第四年,教育法令,學校管理,實事授業(yè);第五年,同第四學年。
綜上所述,本章程有以下內容值得肯定。
1.對教育學科的開設,在五年中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其中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史、教授法、教育管理以及實事授業(yè)(即教育實習)等。教育學科的學習比較全面,并貫徹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在“教育原理”一科中,包括了心理學和論理學(即邏輯學)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對教育之宗旨及德育、智育的學習尤為重視。
3.對教育法令和學校管理的規(guī)定,也頗為詳盡,同時提出要兼講有關地方治理之大要。
4.在教育實習的問題中,其規(guī)定也頗為詳細,要求能結合實際、“以實能應用為主”;對實習法、指導實習的教師以及實習學校的教員和校領導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以加強實習的指導。
這一章程雖然是以日本為藍本的,但在當時來說,有這樣的具體規(guī)定,實屬難得,直到今天仍不失其參考價值。
二、教育學的作用
教育學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使師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論,指導教育實踐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無根基的理論;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來說,實踐是基礎,理論來源于實踐;但教育經驗一旦形成為教育理論,就又反轉來指導教育實踐。在我們過去的教育工作中,經常出現忽左忽右、忽輕忽重的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育理論上的偏頗導致了教育實踐中的盲目。如對教育本質及教育功能的理解,常常是取其一點而不顧其余,在重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時,則忽視教育的經濟功能或生產功能;在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或生產功能時,則又忽視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而且經常以教育的社會功能取代教育應有的人的發(fā)展功能;或在人的發(fā)展中只注意共性,而忽視個性,如此等等。所有這些片面性的出現,常常是與理論上的偏頗和不徹底有關。
另外,缺乏教育理論的指導就會使教育實踐如盲人騎瞎馬,無所適從。無數經驗教訓說明,什么時候有正確的教育理論指導,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教育工作就取得成效,教育事業(yè)就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就前進;相反,什么時候沒有正確的教育理論作指導,違背了教育規(guī)律,教育工作就受到挫折,教育事業(yè)就停步不前,甚至倒退,社會主義建設的發(fā)展就受到阻礙。因此,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育規(guī)律,科學地指導教育實踐,是學習教育學的首要任務。
(二)使師范生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鑒別能力
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首先需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和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在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下,我們的教育科學也應是開放的,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但是博采眾長,不是無批判的兼收并蓄,而是要從我國社會和教育的實際出發(f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分析有批判地進行學習和引進。在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教育派別林立,體系各異,各有千秋。對待各種教育流派,我們既不能不加批判地全盤引進,也不能死守一隅、故步自封。因此,有分析、有批判地學習教育理論,正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正確態(tài)度。
陶行知(1891—1946)我國近代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曾留學美國,師從杜威、孟祿等。歷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授、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教育科主任、中華教育改進社主任干事、生活教育社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先后創(chuàng)辦南京曉莊師范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等學校。在對待外國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問題上,他認為:“去與取,只問適不適,不問新與舊?!薄巴鈬慕涷灒缬羞m用的,采取他;如有不適用的,就回避他。本國以前的經驗,如有適用的,就保存他;如不適用,就除掉他。”他畢生倡導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重要主張,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有《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論著選》等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