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高考的脈絡——學會學習,學會考試!3

字號:

三、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抓住高考的脈絡
    終,我們必須面對的是高考。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要想在高考中取勝,必須對高考本身有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把握,并時刻以此來找自己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的復習提高,從而贏得高考!
    高考宏觀上有什么規(guī)律呢?或者說呈現(xiàn)什么樣的趨勢呢?我在高考前的學習、復習中,研究了數(shù)年的高考試卷,力圖把握高考的變化趨勢,后,發(fā)現(xiàn)高考試題總體上在“一張一弛”的變化著,也就是說,難易交替,逐年變更;當然,高考命題的一個原則就是穩(wěn)定,但我們只要悉心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在“穩(wěn)定”的背后,難度在一張一弛的變化著。大家只要找來1996到2004年高考試卷,認真的做一做,感受一下,就不難體會到這一點。雖然,這一點只能從宏觀上給出一個大體趨勢,但能認識到這一點,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比如,現(xiàn)在可以說,在今年的高考中,數(shù)學卷的難度較之去年,會低一些,會更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基本題型的考察。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決不能迷信這一點,高考的難易波動還是有限的,不要誤以為難度下調就是沒有難度;另外,每一科都在按照其本身的趨勢“一張一弛”的變化,有的在變難,有的在變易。非常遺憾的是,我們不少同學和老師在指導復習時,往往是以上一年的高考為準繩來做指導,這樣,就永遠不能趕上真正的高考的節(jié)拍,永遠比真正的高考慢了一步。但愿大家也能研究高考的變化趨勢,找出規(guī)律,以從宏觀上把握復習的方向。
    以上是從高考試卷的縱向比較得出的結論,而要研究高考試卷的微觀情形,就要依靠試卷本身了。說高考試卷是好的練習題一點也不為過。高考有其本身的特點,好些同學考后說難以適應高考試卷,感覺和平時不一樣,我想除了是高考時的特殊氛圍在作怪之外,對高考缺乏認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試想一下,不能把握高考試卷的特點,又怎樣能適應高考呢?因此,我建議,在學習以及后的復習中,都要有目的的研究高考試卷,把這個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所謂“研究”,有幾個層次,也有幾個步驟:縱向對比,宏觀把握,我們在前邊已經(jīng)有所敘述。接下來,其一,對試卷的考題結構,難度分布要有清晰的認識,比如說,數(shù)學試卷,有幾個大題,每個大題有幾個小題,這些小題可能的類型是什么,難度分布又如何等,對這些了然于胸,再結合自己的情況,來確定自己的對策:定位在多少分,時間怎樣分配,采用什么樣的戰(zhàn)術等。對試卷的結構和難度能否把握,將直接影響考試時的感覺,也直接影響著能否發(fā)揮出自己的水平;這一點做到什么樣的程度才算可以呢?這樣來看,假定你是高考的命題人,要你來設計一張試卷,這時,你腦中是不是很清晰,很有把握?高考要基本上覆蓋所學的內容,又要有一定的難度和區(qū)分度,又要體現(xiàn)考察基礎的原則,如果我們能一命題人角度去研究試卷,就更容易理解這些原則,也更容易從整體上把握試卷。
    我想,如果現(xiàn)在讓你命題,你腦中一片空白,并不可怕,還有時間;可是,如果到高考前,要你設計一張試卷的時候,你腦中還是一片空白,那就有點可怕了,考場上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高考試卷的解答題部分有幾個考察方向1、三角函數(shù)的簡單應用。2、概率的簡單應用。3、解不等式,指數(shù)不等式,或者對數(shù)不等式,一般含參數(shù),分類討論少不了。4、立體幾何題目,沒有什么好說的了,證明加計算,證明點、線、面的關系,也就是點線關系,點面關系,線線關系,線面關系,面面關系;計算距離也就是上面所述的集中關系中涉及的距離;計算角度也就是線線角、線面角、面面角;或者計算面積、體積。都是考察基本知識。5、函數(shù)或者不等式的綜合推力,往往是結合實際的應用型題目,涉及求值、解不等式等知識。6、解析幾何題目,結合平面向量,可以很難,也可以很容易,兩個方向,一是給出已知數(shù)據(jù),求軌跡方程。二是給出軌跡方程,用軌跡方程來解決具體問題,求一些數(shù)據(jù)。二者是相反的過程,也可能把他們結合起來,先根據(jù)數(shù)據(jù)得到軌跡方程,再去求一些其他的數(shù)據(jù)。7、數(shù)列的概念和數(shù)學歸納法,一般是把基礎知識和基本推理結合起來;數(shù)列通項與求和是關鍵,之后是對通項公式作一些討論。8、函數(shù)基本概念題目,應用導數(shù),特別是證明單調性,求極、值。上面所述,不是對課本內容的簡單列舉,而是對試卷內容的一個歸納:考題可謂是五花八門,千變萬化,但是,牢牢地把握基本的方向,掌握基本的方法,在復習中有意識的加以練習,就能以不變應萬變,因為,不管怎么說,“萬變不離其宗”嘛!
    只對試卷結構了如指掌還是不夠的,還要對每一部分的題型本身加以研究,歸納,對難度有個感性認識。前面所述,了解試卷的整體情況,就如架好了框架,而這一步,則是填充材料。在復習中,整日忙著做大量的題目,可是,歸納思考的時間呢?可以說,做再多的題目卻不思考,提高的幅度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你能有意識的研究題目的類型與方法,在作每個題目的時候,不是想當然的作了出來,而是利用自己平日積累的東西,根據(jù)其類型,快速準確求解,那你就是聰明的學者了。形象的說,不思考和思考的差別就在于:一味做題卻不思考只能作自己曾經(jīng)作過的題目,題目稍微一變,就會不知所措;善于歸納思考的同學,任憑題目怎么變化,都能用扎扎實實的做出來。那個更好一些呢?大家可以自己去判斷。
    不管怎么說,在學習中要有埋頭苦干的精神,但決不能只是一味的埋頭苦干,要能善于鉆研,善于歸納,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