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護理知識:兒童泌尿道感染的護理

字號:

泌尿道感染(Urinaryty tract infection, UTI)為小兒常見病,感染可累及尿道。膀胱、腎盂及腎實質,統(tǒng)稱為泌尿道感染。臨床以細菌尿和(或)白細胞尿為特征。小兒泌尿 道感染時局部癥狀可不明顯,容易漏診而延誤治療。
    一、病因和發(fā)病機制:
    1.易感因素 小兒易患UTI與小兒解剖生理特點有關。小兒輸尿管長而彎曲,管壁彈力纖維發(fā)育不全,易扭曲而發(fā)生尿儲留。女孩尿道短,括約肌薄弱,有利于細菌上行感染。新生兒與幼小嬰兒的發(fā)病常與抵抗力低下有關,感染多為血行播散。此外,目前認為任何年齡小兒的再發(fā)性和慢性尿路感染常為膀胱輸尿管反流(vesicouretetal re-flux) 所引起。
    2.致病菌及感染途徑 多種細菌可引起UTI,以腸道細菌為主,其中以大腸桿菌最多見,其次為副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球菌主要為葡萄球菌、糞鏈球菌等。感染途徑為。
    (l)上行感染:致病細菌由尿道口至膀胱,經(jīng)輸尿管上行至腎盂、腎實質而發(fā)生感染。糞便污染尿道口,是小兒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徑,故感染以腸道細菌為主,且女嬰感染較男嬰多。
    (2)血行感染;新生兒和小嬰兒敗血癥?;蛴审w內化膿病灶所致,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多見。
    (3)其他:少數(shù)可由淋巴通路及臨近器官、組織直接擴散所致;尿路器械引流和檢查可引起感染。
    二、臨床表現(xiàn):
    不同年齡組和急。慢性感染的臨床表現(xiàn)差異較大,分述如下。
    (一)急性感染
    1.新生兒 以全身癥狀為主,多由血行感染引起。癥狀輕重不一,從敗血癥伴黃疸到隱性細菌尿,可有發(fā)熱、體溫不升、體重不增、拒奶、腹瀉、嗜睡和驚厥等。
    2.嬰幼兒 女性多見,全身癥狀重,局部癥狀輕微或缺如。主要表現(xiàn)為嘔吐、腹痛、腹瀉、發(fā)燒等。排尿時哭鬧、夜間遺尿等。
    3.兒童表現(xiàn) 與成人相似、上尿路感染以發(fā)燒、寒戰(zhàn)、腰痛等全身癥狀明顯。下尿路感染以膀脫刺激癥狀如尿頻、尿急、尿痛為主。
    (二)慢性感染
    病程多在6個月以上。輕者可無明顯癥狀,也可間斷出現(xiàn)發(fā)熱、膿尿或菌尿。病程久者可有貧血、乏力、發(fā)育遲緩、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等。
    輔助檢查尿常規(guī):清晨首次中段尿離心后鏡檢,白細胞>5個/HP為異常,如膿細胞成堆或有白細胞管型則診斷價值更大。一般采用清潔中段尿培養(yǎng),菌落計數(shù)>105/ml有診斷意義。X線檢查以腹部平片及靜脈腎盂造影最常用。以發(fā)現(xiàn)有無先天畸形、梗阻部位以及膀脫輸尿管反流。
    三、治療原則:
    急性期應臥床休息,多飲水。應早期積極應用抗菌藥物療法,宜選用廣譜、強效殺菌,血、尿及腎組織中濃度高、毒性小、不易產生耐藥性的藥物,如氨卞青霉素、安美汀、頭飽拉定、復方新諾明、呋喃妥因等。新生兒、小嬰兒及重癥患兒多采用靜脈給藥,一般病例可口服給藥,10~14天為一療程。復發(fā)與慢性感染的治療,其關鍵在于找出和去除誘因以達徹底治療。尿路畸形者考慮手術治療。
    四、常見護理診斷:
    l.體溫過高 與細菌感染有關。
    2.排尿異常(altered urinary elimination) 與膀既、尿道炎癥有關。
    五、護理措施:
    1.對癥護理 嬰幼兒常有高熱、哭鬧,可用物理或藥物降溫、鎮(zhèn)靜。要鼓勵患兒多飲水而使其多排尿。要勤換尿布,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尿布用開水燙洗曬干,或煮沸、高壓消毒。
    2.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全身癥狀的變化,尤其是嬰幼兒,除注意體溫外,尚應觀察消化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癥狀。
    3.觀察藥物副作用 按醫(yī)囑應用抗菌藥物,注意藥物副作用??诜咕幬锟沙霈F(xiàn)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現(xiàn)象,飯后服藥可減輕胃腸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顯,必要時減量或更改其它藥物。磺胺藥服用時應多喝水,并注意有無血尿、尿少、尿閉等。
    4.尿培養(yǎng) 留尿時,常規(guī)清潔消毒外陰,取中段尿及時送檢,嬰幼兒用無菌尿袋收集尿標本;如疑其結果不可靠可行恥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標本;非不得已方行導尿,必須嚴格消毒,以免插管時將前 1/3尿道細菌帶入膀胱。
    5.健康教育 幼兒不穿開襠褲,勤換尿布;便后清洗臀部,保持清潔,女孩清洗外陰時應從前向后擦洗,防止腸道細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