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兒科護理學:常見病癥——積滯

字號:

概 述
    積滯是小兒內傷乳食,停聚中焦所形成的一種慢性胃腸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脹滿,大便不調為特征。夏秋季節(jié)常見,多發(fā)于嬰幼兒,預后一般良好。相當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消化不良、輕度營養(yǎng)不良癥等。
    積滯與傷乳、停食、疳證等有密切關系,一般傷于乳食,經久不愈,病情增進,可變成積,積久不消,遷延失治,日漸羸弱,可轉化成疳。三者名異而病源則一,惟病情有輕重深淺之不同。積滯是疳證的前奏,以實為主。疳證是積滯發(fā)展的結果。
    病因病機
     乳食不化
    小兒脾胃功能薄弱,若飲食不節(jié),如不知饑飽,過食生冷、甜食等,均可致食積滯留中焦,損傷脾胃,使受納運化失職,升降失調。導致乳食宿久停滯不消而成積滯。
     脾虛夾積
    小兒脾常不足,胃氣虛弱,如乳食不當,則易致停蓄不消,形成脾虛夾積之候。若積滯日久不愈,則脾胃嚴重損傷,久則轉為難治之疳證。
    一般護理
     注意調節(jié)飲食,乳食要定時定量。不吃零食,糾正偏食、挑食的習慣。
     要循序漸進地添加相適應的輔食,避免過多、過雜。
     避免貪涼飲冷、過食油膩。嬰幼兒不宜食煎炸食品。
     配合針灸、按摩、捏脊療法。
    辨證施護
    本病治療原則應以消導為主,然體質有強有弱,病情有新久,或見寒熱交錯,或見虛實夾雜,臨證應結合具體情況,辨證施治,同時應注意飲食調護,以配合治療。
    1 癥 狀 護治原則 方 藥 護 理
    乳食內積   面黃肌瘦,煩躁多啼,夜臥不安,食欲不振或嘔吐酸餿乳食,腹脹時痛,小便短黃或如米泔,大便酸臭或溏薄,舌紅苔膩,脈滑數(shù),指紋紫滯。 消乳消食,導滯和中。 消乳丸加減 1.調節(jié)飲食,停乳嬰兒暫不哺乳,不能強迫哺喂。
    2.嘔吐酸餿食物時暫不必加輔食,可減少乳食量,可進食米湯、菜粥等。
    3.針刺取足三里、中脘、大腸俞、氣海、脾俞、胃俞等穴,以助消積。
    4.每日捏脊5~7遍,配合藥療食療。
    脾虛夾積  面色萎黃,困倦乏力,不思乳食,食則飽脹,腹?jié)M喜按,嘔吐酸餿乳食,大便溏薄酸臭,唇舌色淡,舌苔白膩,脈細滑,指紋青淡。 健脾助運,消補兼施。 健脾丸加減  1.飲食宜松軟、清淡,可經常變換花樣以增進食欲,要循序漸進添加輔食,避免多、雜。
    2.每日捏脊5~7遍,以助脾運。并推補脾經、運內八卦、推四橫紋,消乳食,導積滯。
    3.針灸取足三里、中脘、大腸俞、氣海等穴,以助消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