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教師成長的教學模式一

字號:

1.反思性教學
    (1)反思性教學的文化背景與起因
    反思(反省)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主要源自杜威的反思性行為(reflective
    action)觀念。根據(jù)杜威的看法,反思性行為與例行性行為(routine action)相對。例行
    性行為乃是順從行動、傳統(tǒng)和權威的引導,在任何環(huán)境中,對問題、目標和解決辦
    法,都用理所當然的方式來界定。反思性行為則是以開放的心靈、負責任與專心誠
    意的態(tài)度,對任何信念與實踐的先前基礎與后果,作主動、持久與審慎的思考。
    有論者提出,反思性教學有廣闊的文化背景。它與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以及物
    質文化都有關聯(lián), 但直接的是精神文化。 其精神文化背景主要有: 反思性心理學、
    批判理論、后現(xiàn)代主義和學校探究文化。
    反思性教學的起因有以下四方面:第一,反思性文化的出現(xiàn),強化教學主體的
    反思意識,為反思性教學的面世作了思想上的準備;第二,心理學和倫理學以及教
    學理論等的進步, 為人們揭示反思性教學的機制和設計反思性教學模型等提供了理
    論工具;第三,對教學“合理性”的追求,成為教學主體反思自身行為的動力,加
    速了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進程;第四,當代教師職業(yè)要求教師成為學者型教師,使得
    教師把反思性教學作為自身發(fā)展和獲得較多自主權的手段。
    (2)反思性教學的界定
    12 所謂反思性教學,指的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
    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tǒng)一起來,努力
    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這個界定反映反思性教學的
    如下特征:第一,立足教學實際,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第二, “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
    同提高;第三,凸顯“道德感” ,其他方面亦要發(fā)展。
    概而言之,反思性教學“幫助教師從沖動的例行的行為中解放出來” , “以審慎
    的意志的方式行動” ,不斷解決教學問題, “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是教師“在其
    職權范圍內(nèi),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變成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創(chuàng)見的行家的工
    具” 。可見,反思性教學既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過程,又是培訓師資的過程。 ”
    反思性教學基本上是由解構(destructure)到再建構(recon structure)的過程。其
    中,解構是一種手段,再建構才是目的。換句話說,教學反思不是為了反思而反思,
    更不是為了批評、破壞或詆毀,而是一方面為了確保教學的專業(yè)自主,使其不流于
    例行;另一方面是為了再建構教師視野、教育實際和理論,使其更合理。
    (3)當下比較流行的反思性教學模型
    目前西方比較流行的反思性教學模型有:埃拜(J.W.Eby)模型、愛德華茲-
    布朗托(A.zdwards & D.Brunton)模型、拉博斯凱(V.K.Laboskdy)模型。這些模
    型因設計者對反思性教學的認識差異和不同的理論基礎而各顯特色。 埃拜模型以杜
    威的反思理論和科爾伯格的道德理論為基礎。 愛德華茲-布朗托模型的理論根據(jù)是
    維果茨基的學習理論和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行動研究理論。 拉博斯凱模型雖博采眾
    長,但主要立足于杜威與布盧姆等人的理論。理論根據(jù)等方面的不同而致模型的差
    異,不過,在實質上,它們是一致的:一是這些模型都包含三個步驟:發(fā)現(xiàn)問題一
    探討研究一解決問題;二是在發(fā)展學生的同時實現(xiàn)教師自身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