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教程》第六章第一節(jié)

字號:

第一節(jié) 教學的實質與規(guī)律
    一、教學概述
    (一)教學的概念
    關于什么是 “教學” , 有人認為 “教學就是傳授知識、 技能” ; 有人認為 “教學就是上課” ;也有人認為“教學就是智育” 。這些觀點似是而非,粗看起來雖不無道理,但深究起來,不難發(fā)現,這些觀點都沒有揭示出教學的科學內涵。從第一種觀點來看,固然傳授知識技能是教學的首要任務,但絕非是任務。同時,教學是包括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而傳授知識技能只反映了“教”一方面的活動,卻未能反映 “學”的活動。 第二種觀點是從教學的組織形式來給教學下定義,但這也不完整。因為,教學除了以課堂教學為其基本組織形式外,還有其他的組織形式。所 以教學也不能等同于上課。第三種觀點, “教學”與“智育”則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的兩個概念。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屬于學校教育活動(或工作)的范疇,它與學校其他工作如思想政治工作、體育衛(wèi)生工作、后勤管理工作等并列。智育則是社會主義全面以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屬于教育內容的范疇,與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并列。教學除了要完成智育的任務外, 還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務,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具體實施 方式或途徑。智育除了以教學作為主要途徑外,還有其他途徑,如課外教育活動、社會實踐等。因此,智育和教學并非對等、同一的關系,二者是部分交叉關系。因此,上述三種觀點,實質上是把教學簡單地等同于“教書”的傳統(tǒng)教學觀。這在理論上是不完整的,模糊的,對教學實踐和教學改革等是一種極大的束縛。
    教學的科學含義應當是:教師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和知識技能,發(fā)展智力和體力,培養(yǎng)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審美情趣的基本的一種學校教育活動。這就是說,教學是在教師引導和學生參加下的教與學的統(tǒng)一活動, 其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并獲得身心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由此可見,教學不單純是教書,而是通過教書來達到育人的教育活動。
    教學與教育這兩個概念之間也是既有聯系,又是有區(qū)別的。它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學是包含在教育之內,是學校進行教育的一條基本途徑。學校除了教學活動之外,還要通過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等途徑向學生進行教育。
    (二)教學的意義
    1.教學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
    教學是解決個體經驗和人類社會歷史經驗之間矛盾的強有力的工具之一。 教學是把社會與個人,特別是與新生一代和促進人類歷史發(fā)展聯系起來的有力紐帶或中間環(huán)節(jié)之一。社會要延續(xù)發(fā)展,必須有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來接替。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中長期積累起來的經驗、知識、文字、科學、政治、倫理等都要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如果不能傳遞或傳遞得不好,不能為下一代充分利用,以至要他們從頭做起,或走先輩走過的彎路,那就將延緩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采取教學這種新的傳遞知識的方式,不僅適應社會生產發(fā)展、知識越來越豐富的客觀形勢,而且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積累、傳遞和發(fā)展,是創(chuàng)造知識、培養(yǎng)人才的有效捷徑。早期在生產中個別分散傳授知識的方式,不僅速度緩慢,而且?guī)в芯窒扌院推嫘?,隨著社會分工和文字的出現,人類學會將知識用文字整理記錄下來,編寫成教材,由教師組織青少年進行學習,既靈活又方便,可以大大加快新生一代掌握知識的速度。應該說,在人類社會歷史經驗和個體經驗之間是存在著矛盾的,即個體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人類社會歷史經驗,不能適應社會新發(fā)展的要求;或者社會往往脫離個體的發(fā)展。教學就是要解決這個矛盾。要解決這個矛盾,困難是很大的,但學校教學憑借其特有的優(yōu)勢和條件,在執(zhí)行這一使命方面是做出了卓越貢獻的。個體與社會歷史經驗之間的矛盾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當今社會顯得更加突出。 必須想方設法,使每一個體特別是新生一代, 在人生的佳學習年齡段能把人類千百年積累起來的知識精華基本上掌握起來,以便早日從事創(chuàng)新、建功立業(yè)。總之,教學肩負著社會歷史的重任,教學對社會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在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的作用
    (1)教學使智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和個體直接經驗的局限,擴大了他們認識的范圍, 通過教學個體可以了解數千年以前的人和事, 數萬里以外的山和水, 贏得了認識的速度。 過教學,可以使個體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地學習和掌握較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這種由人類聰明才智積累起來的經驗又有發(fā)展人智慧的作用。 因為它們本身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因此它具有很高的智力價值。
    (2)教學使德育獲得重要的手段,而科學是認識的基礎,為德育擴大了空間和贏得了時間。列寧在《青年團的任務》一文中指出: “馬克思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從全部人類知識中產生出來的典范,只有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 ”中小學德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這個系統(tǒng)工程的基礎在教學。無論是對學生進行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公民意識的教育,還是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政治觀的形成,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因此,教學要為學生今后在政治的、道德的社會實踐以及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覺悟方面,在知識和認識上打下良好的基礎。
    (3)教學為體育提供了特有的條件。首先,教學為體育提供了科學的基礎。學校專設的體育課其根本職能是對學生保護身體健康和科學地鍛煉身體提供了理論知識和方法的指導。
    其次,像生理衛(wèi)生課的教學直接關系到學生身體的發(fā)展,其他學科,特別是一些自然科學知識的教學也可提供不少關于身體健康的知識。
    (4)通過教學,特別是有關美育課程(如文學、音樂、美術等)的教學,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上,向學生講授有關美育的基本知識,并通過各科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教學內容中的美,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中接受審美教育。
    (5)借助各科教學為學生提供系統(tǒng)的現代生產的知識,促進理論聯系實際;另一方面通過專設的勞動技術課,系統(tǒng)學習勞動技術知識,并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綜合訓練。
    3.教學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學和學校其他工作相比所占時間多, 涉及面廣,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為全面和集中,它直接關系到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因而是學校主要的教育活動。所以它在整個學校工作中必然居于中心地位,發(fā)揮著核心的作用,它既是教育的主體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徑或形式。但也不能走另一個極端,即教學。因為教學不能脫離其他教育形式片面、孤立地發(fā)揮作用。
    二、教學的實質
    教學,作為一種活動,它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手法、教學手段(如直觀教具、實驗儀器等)構成。教學的實質是什么,這是教學理論中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關于教學的實質,教育理論界有許多不同的觀點,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認為,對教學實質的認識,主要應把握兩點:
    (一)教學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客觀世界、 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它實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因而必須遵循人類認識過程的普遍規(guī)律,由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fā)展為理性認識,用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社會實踐。它和人類一般認識過程具有共同性即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但是教學過程又是特殊的認識過程,具體表現在:
    1.間接性
    教學中教與學的內容都是間接的認識,認識的途徑與方法具有間接性。學生是以掌握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為主來認識客觀世界,而不是通過對事物的直接感知來認識世界。事實上,每個人所能接觸到的事物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直接感知。但個體要發(fā)展,要擴大自己的認識領域,只有通過這種間接的認識方式,迅捷地掌握前人的認識成果,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以推動社會文明的發(fā)展。
    2.有領導性
    學生的認識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的,這是區(qū)別于一般認識過程的又一重要特點。一方面,由于學生知識的積累,智力和腦機能的發(fā)展等,在一定年齡階段受到相對的限制,客觀上形成了他們的發(fā)展水平與人類認識水平的差距, 學生要在較短的時間里接受教師的指導;另一方面,教師受過專門的嚴格的專業(yè)訓練,既懂得了解社會的要求,又懂得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能夠勝任指導學生的工作。因此教學過程又是以教師為領導的過程,是學生的認識過程。
    (二)教學是促使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過程
    教學中,學生為了順利地進行認識,不僅需要已有的知識、智力、體力和思想品德作為認識的條件,但是在教學的某一階段上,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即認識的條件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教師在領導學生進行認識的同時,必須不斷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進行認識的條件,即要不斷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學生在認識的過程中,也會引起心理上、生理上十分復雜的變化和發(fā)展過程,從而獲得新知,達到新的智力水平,形成新的能力和體力,接受某種思想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促進個性的發(fā)展。因此,教學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