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犯罪的成立條件
刑法第25條第1款:“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R> (一)二人以上
1.主要情形
(1)兩個自然人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兩個單位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3)單位與自然人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共犯人資格與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概念
結論: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可以是客觀層次的“犯罪”概念,因而不具有責任年齡或責任能力的人可以成為共犯人(只是客觀層次的“共犯人”),可以和有責任年齡、責任能力的人構成共同犯罪(只是客觀層次的“犯罪”)。
(二)“共同”的含義——部分犯罪共同說
問題:成立共同犯罪,是否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共同犯罪是否要求以符合同一個犯罪構成為前提?
例1,甲以殺人意圖,乙以傷害意圖,共同對丙施暴,甲起主要作用,乙起次要作用,致丙死亡。甲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例2,甲教唆乙入室盜竊,乙入室后轉化成搶劫,并取得財物。甲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犯罪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在犯罪共同說看來,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數人一罪”。上述兩例,因為甲乙實施的是不同犯罪,所以都不構成共同犯罪。
行為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只要求有共同行為,不要求犯意相同。成立共同犯罪后,根據共同犯罪確定刑事責任,但在罪名上各自定各自的。在行為共同說看來,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數人數罪”。上述兩例,因為甲乙有共同行為,所以都構成共同犯罪。
司法考試采用的學說是部分犯罪共同說。這是指,只要兩人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為和故意(具有重合性質),便就重合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又可以各自分別定罪。上述例1,甲乙在故意傷害的范圍內存在重合(因為殺害能夠包含在傷害里),所以甲乙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最后定罪時,甲定故意殺人罪既遂,乙定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上述例2,甲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存在重合(甲教唆盜竊,乙實行盜竊),因此甲乙在盜竊罪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最后定罪時,甲定盜竊罪(教唆犯既遂),乙定搶劫罪(實行犯既遂)。
(三)共同故意
共同犯罪要求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具有意思聯絡。
1.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
(1)表現形式:
① 直接故意 + 直接故意 = 共同故意
② 直接故意 + 間接故意 = 共同故意。
③ 間接故意 + 間接故意 = 共同故意。例如,夫妻倆看到孩子發(fā)高燒,沒錢給孩子治病,相互推諉都不愿出去借錢給孩子治病,導致小孩死亡。夫妻倆構成共同犯罪,二者都是間接故意。
④ 故意 + 過失 ≠ 共同故意。
⑤ 過失 + 過失 ≠ 共同故意。第25條第2款:“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2)實行過限:這是指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
2.特別情形
(1)同時犯,是指兩人缺乏意思聯絡,偶爾在同一場所、同一時間實施犯罪。同時犯因為缺乏意思聯絡,所以不構成共同犯罪,獨立定罪。
(2)片面共犯,是指甲乙參與同一犯罪,甲認識到自己和乙在共同犯罪,而乙沒有認識到自己和甲在共同犯罪。三種情形:
一是片面實行,是指甲暗中和乙共同實行犯罪,而乙實行犯罪時對此不知情。
二是片面教唆,是指甲暗中教唆乙犯罪,乙沒有認識到被教唆。
三是片面幫助,是指甲暗中幫助乙實行犯罪,而乙對此不知情。
對于片面共犯,現階段不承認片面實行、片面教唆成立共同犯罪,只承認片面幫助這種情形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具體結論表述是:因為甲為乙的故意殺人提供了片面幫助,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對乙的危害結果承擔既遂責任;但是因為乙不知情,與甲不構成共同犯罪,不適用共同犯罪的規(guī)定。
(三)共同行為
成立共同犯罪,要求有共同行為。
1.共同行為,既包括產生物理作用的行為,也包括產生心理作用的行為。例如甲與乙商議如何實施犯罪。這種共謀行為就是一種產生心理作用的行為。
2.共同行為包括實行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
3.共同行為包括:作為 + 作為,作為 + 不作為,不作為 + 不作為。
二、共同犯罪的理論分類
共同犯罪根據分工分類標準,可以將共犯人分為教唆犯、幫助犯、實行犯;根據作用分類標準,可以將共犯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總體上,前者在我國屬于理論分類,后者在我國是法定分類。
(一)共同正犯
這是指兩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特點是實施了實行行為,所以也稱為共同實行犯。
責任承擔原則:部分實行全部責任
這是指,甲僅實施一部分實行行為,乙丙實施了全部實行行為,但甲對乙丙的實行行為的后果要承擔全部責任。
練習:02年。卷二。32題,甲、乙共謀傷害丙,進而共同對丙實施傷害行為,導致丙身受一處重傷,但不能查明該重傷由誰的行為引起。對此,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A.由于證據不足,甲、乙均無罪
B.由于證據不足,甲、乙成立故意傷害(輕傷)罪的共犯,但都不對丙的重傷負責
C.由于證據不足,認定甲、乙成立過失致人重傷罪較為合適
D.甲、乙成立故意傷害(重傷)罪的共犯
(二)間接正犯
這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人實施犯罪,將他人作為自己犯罪的工具。常考情形總結:
1.利用無責任年齡或責任能力的人。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為性的動作。
3.利用他人完全受脅迫的行為。
4.利用被害人的行為。利用、控制、操縱被害人使其自殺、自傷、自損財物,利用者是間接正犯。
(三)狹義共犯
1.教唆犯
這是指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決意的人。
(1)教唆故意
表現形式:教唆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但不包括過失,過失引起他人犯意,不成立教唆犯。
(2)教唆行為
第一,教唆對象必須特定,如果不特定,就是“煽動”。
第二,教唆行為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脅迫。但是脅迫程度不能達到完全剝奪他人意志自由的程度,否則便成立間接正犯。
第三,教唆行為是引起他人犯罪故意的行為。如果只是將犯罪方法傳授給他人,沒有讓他人實施犯罪的故意,只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
第四,間接教唆的,也按所教唆的罪定罪。
2.幫助犯
這是指幫助實行犯的人。
(1)幫助故意
① 幫助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② 如果明知自己的幫助行為不可能對實行犯有幫助,不成立幫助犯。
(2)幫助行為
① 幫助行為必須是實行行為以外的行為,對實行行為起促進作用。
② 幫助行為包括物理性幫助和心理性幫助。
③ 幫助行為包括作為方式和不作為方式。
④ 幫助行為包括事前幫助和事中幫助,不包括事后幫助。
三、共同犯罪的法定分類
(一)主犯
第26條第1款:“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BR> 1. 主犯的分類:(1)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2)其他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 主犯與首要分子的關系
第97條:“本法所稱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BR> (1)首要分子分為:一是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
(2)犯罪集團的主犯包括首要分子和其他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因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但犯罪集團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3)聚眾犯罪有兩種情形:一是只處罰首要分子的聚眾犯罪,例如第291條的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此時如果首要分子只有一人,則無共同犯罪而言。二是既處罰首要分子,也處罰積極參與者的聚眾犯罪,例如第290條的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
當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有多人,那么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是從犯。因此,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不一定都是主犯。反過來,聚眾犯罪中的主犯也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因為聚眾犯罪中其他參與者如果起主要作用,也可以是主犯。
總結:主犯與首要分子的關系:除了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外,其他情形下的首要分子和主犯都沒有相互必然關系。
練習:05年。卷二。8題,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下列關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3.主犯的處罰
(1)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
第26條第3款:“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钡谝唬⒁馐前凑铡凹瘓F”所犯的全部罪行,而不是按照“全體成員”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第二,集團成員實施犯罪集團概括故意之內的罪行,首要分子即使不知情,也要承擔責任。
(2)其他主犯
第26條第4款:“對于第3款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BR> (二)從犯
第27條第1款:“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钡?款:“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注意:主犯與從犯的關系:共同犯罪中,可以只有主犯(須兩個主犯),沒有從犯;不可能只有從犯,沒有主犯。
(三)脅從犯
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并起較小作用的人。
刑法第25條第1款:“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BR> (一)二人以上
1.主要情形
(1)兩個自然人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兩個單位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3)單位與自然人之間,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2.共犯人資格與共同犯罪中的“犯罪”概念
結論: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可以是客觀層次的“犯罪”概念,因而不具有責任年齡或責任能力的人可以成為共犯人(只是客觀層次的“共犯人”),可以和有責任年齡、責任能力的人構成共同犯罪(只是客觀層次的“犯罪”)。
(二)“共同”的含義——部分犯罪共同說
問題:成立共同犯罪,是否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共同犯罪是否要求以符合同一個犯罪構成為前提?
例1,甲以殺人意圖,乙以傷害意圖,共同對丙施暴,甲起主要作用,乙起次要作用,致丙死亡。甲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例2,甲教唆乙入室盜竊,乙入室后轉化成搶劫,并取得財物。甲乙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犯罪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在犯罪共同說看來,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數人一罪”。上述兩例,因為甲乙實施的是不同犯罪,所以都不構成共同犯罪。
行為共同說認為,成立共同犯罪,不要求兩人必須實施完全一致的犯罪,只要求有共同行為,不要求犯意相同。成立共同犯罪后,根據共同犯罪確定刑事責任,但在罪名上各自定各自的。在行為共同說看來,所謂共同犯罪就是“數人數罪”。上述兩例,因為甲乙有共同行為,所以都構成共同犯罪。
司法考試采用的學說是部分犯罪共同說。這是指,只要兩人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為和故意(具有重合性質),便就重合的犯罪成立共同犯罪。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又可以各自分別定罪。上述例1,甲乙在故意傷害的范圍內存在重合(因為殺害能夠包含在傷害里),所以甲乙在故意傷害罪的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最后定罪時,甲定故意殺人罪既遂,乙定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上述例2,甲乙在盜竊罪的范圍內存在重合(甲教唆盜竊,乙實行盜竊),因此甲乙在盜竊罪范圍內成立共同犯罪;最后定罪時,甲定盜竊罪(教唆犯既遂),乙定搶劫罪(實行犯既遂)。
(三)共同故意
共同犯罪要求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二是具有意思聯絡。
1.具有相同的犯罪故意
(1)表現形式:
① 直接故意 + 直接故意 = 共同故意
② 直接故意 + 間接故意 = 共同故意。
③ 間接故意 + 間接故意 = 共同故意。例如,夫妻倆看到孩子發(fā)高燒,沒錢給孩子治病,相互推諉都不愿出去借錢給孩子治病,導致小孩死亡。夫妻倆構成共同犯罪,二者都是間接故意。
④ 故意 + 過失 ≠ 共同故意。
⑤ 過失 + 過失 ≠ 共同故意。第25條第2款:“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2)實行過限:這是指超出共同故意之外的犯罪,不是共同犯罪。
2.特別情形
(1)同時犯,是指兩人缺乏意思聯絡,偶爾在同一場所、同一時間實施犯罪。同時犯因為缺乏意思聯絡,所以不構成共同犯罪,獨立定罪。
(2)片面共犯,是指甲乙參與同一犯罪,甲認識到自己和乙在共同犯罪,而乙沒有認識到自己和甲在共同犯罪。三種情形:
一是片面實行,是指甲暗中和乙共同實行犯罪,而乙實行犯罪時對此不知情。
二是片面教唆,是指甲暗中教唆乙犯罪,乙沒有認識到被教唆。
三是片面幫助,是指甲暗中幫助乙實行犯罪,而乙對此不知情。
對于片面共犯,現階段不承認片面實行、片面教唆成立共同犯罪,只承認片面幫助這種情形可以構成共同犯罪。具體結論表述是:因為甲為乙的故意殺人提供了片面幫助,與乙構成故意殺人罪的共同犯罪,對乙的危害結果承擔既遂責任;但是因為乙不知情,與甲不構成共同犯罪,不適用共同犯罪的規(guī)定。
(三)共同行為
成立共同犯罪,要求有共同行為。
1.共同行為,既包括產生物理作用的行為,也包括產生心理作用的行為。例如甲與乙商議如何實施犯罪。這種共謀行為就是一種產生心理作用的行為。
2.共同行為包括實行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
3.共同行為包括:作為 + 作為,作為 + 不作為,不作為 + 不作為。
二、共同犯罪的理論分類
共同犯罪根據分工分類標準,可以將共犯人分為教唆犯、幫助犯、實行犯;根據作用分類標準,可以將共犯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總體上,前者在我國屬于理論分類,后者在我國是法定分類。
(一)共同正犯
這是指兩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特點是實施了實行行為,所以也稱為共同實行犯。
責任承擔原則:部分實行全部責任
這是指,甲僅實施一部分實行行為,乙丙實施了全部實行行為,但甲對乙丙的實行行為的后果要承擔全部責任。
練習:02年。卷二。32題,甲、乙共謀傷害丙,進而共同對丙實施傷害行為,導致丙身受一處重傷,但不能查明該重傷由誰的行為引起。對此,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A.由于證據不足,甲、乙均無罪
B.由于證據不足,甲、乙成立故意傷害(輕傷)罪的共犯,但都不對丙的重傷負責
C.由于證據不足,認定甲、乙成立過失致人重傷罪較為合適
D.甲、乙成立故意傷害(重傷)罪的共犯
(二)間接正犯
這是指利用非正犯的人實施犯罪,將他人作為自己犯罪的工具。常考情形總結:
1.利用無責任年齡或責任能力的人。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為性的動作。
3.利用他人完全受脅迫的行為。
4.利用被害人的行為。利用、控制、操縱被害人使其自殺、自傷、自損財物,利用者是間接正犯。
(三)狹義共犯
1.教唆犯
這是指故意引起他人犯罪決意的人。
(1)教唆故意
表現形式:教唆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但不包括過失,過失引起他人犯意,不成立教唆犯。
(2)教唆行為
第一,教唆對象必須特定,如果不特定,就是“煽動”。
第二,教唆行為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脅迫。但是脅迫程度不能達到完全剝奪他人意志自由的程度,否則便成立間接正犯。
第三,教唆行為是引起他人犯罪故意的行為。如果只是將犯罪方法傳授給他人,沒有讓他人實施犯罪的故意,只成立傳授犯罪方法罪。
第四,間接教唆的,也按所教唆的罪定罪。
2.幫助犯
這是指幫助實行犯的人。
(1)幫助故意
① 幫助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
② 如果明知自己的幫助行為不可能對實行犯有幫助,不成立幫助犯。
(2)幫助行為
① 幫助行為必須是實行行為以外的行為,對實行行為起促進作用。
② 幫助行為包括物理性幫助和心理性幫助。
③ 幫助行為包括作為方式和不作為方式。
④ 幫助行為包括事前幫助和事中幫助,不包括事后幫助。
三、共同犯罪的法定分類
(一)主犯
第26條第1款:“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BR> 1. 主犯的分類:(1)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也就是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2)其他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2. 主犯與首要分子的關系
第97條:“本法所稱首要分子,是指在犯罪集團或者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BR> (1)首要分子分為:一是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
(2)犯罪集團的主犯包括首要分子和其他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因此,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但犯罪集團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3)聚眾犯罪有兩種情形:一是只處罰首要分子的聚眾犯罪,例如第291條的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此時如果首要分子只有一人,則無共同犯罪而言。二是既處罰首要分子,也處罰積極參與者的聚眾犯罪,例如第290條的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
當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有多人,那么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起次要作用的是從犯。因此,聚眾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不一定都是主犯。反過來,聚眾犯罪中的主犯也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因為聚眾犯罪中其他參與者如果起主要作用,也可以是主犯。
總結:主犯與首要分子的關系:除了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外,其他情形下的首要分子和主犯都沒有相互必然關系。
練習:05年。卷二。8題,根據我國刑法規(guī)定,下列關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首要分子只能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人
B.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
C.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3.主犯的處罰
(1)犯罪集團中的首要分子
第26條第3款:“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钡谝唬⒁馐前凑铡凹瘓F”所犯的全部罪行,而不是按照“全體成員”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第二,集團成員實施犯罪集團概括故意之內的罪行,首要分子即使不知情,也要承擔責任。
(2)其他主犯
第26條第4款:“對于第3款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BR> (二)從犯
第27條第1款:“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钡?款:“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注意:主犯與從犯的關系:共同犯罪中,可以只有主犯(須兩個主犯),沒有從犯;不可能只有從犯,沒有主犯。
(三)脅從犯
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并起較小作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