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怠權判斷
(一)意義
怠權判斷系指仲裁庭未就當事人所提出之請求內容予以判斷。當事人所提出之請求也許有契約上或法律上之依據(jù),也或許欠缺其依據(jù)。惟既有請求,則不問其依據(jù)如何,仲裁庭皆有予以判斷之義務。對于當事人之請求不為判斷,即為消極的義務的違反。在民事訴訟法上,這是法院的“拒絕正義”(deny of justice)。在仲裁程序中稱為“怠權判斷”。有待陳明者,仲裁人之怠權系以其有仲裁審判權存在為前提,其無仲裁權,即無怠權的問題。
(二)怠權判斷與其他類似情況
怠權判斷系仲裁庭之消極不作為的行為,與一般仲裁人在職權期間之怠忽職責的狀態(tài)不同。這種狀態(tài)也有不同情況,例如仲裁人經(jīng)選任后,遲遲不執(zhí)行其職務,這時當事人可以以其怠忽職責為理由,聲請其回避,這即是仲裁人的替代問題。又如仲裁人有一定的仲裁期限,在此期限中仲裁人卻遲遲未作出判斷而終結其程序或當事人在其仲裁期限屆滿后起訴而終結等情況。對于這種狀態(tài),仲裁人可能因故意或過失等不同情況而有民事責任。
除以上狀態(tài)外,怠權判斷與部分判斷之情況亦有不同。所謂“部分判斷”系指仲裁庭在程序進行中對某項爭點事實先行作成判斷。這種判斷雖大多與程序爭點有關,但也有少數(shù)與實體爭議有關。再者,仲裁有時效性,仲裁庭可否制作部分判斷,各國立場不一。例如歐阿商會仲裁與專家鑒定規(guī)則(Rules of Conciliation, Arbitration and Expertise of Euro-Arab Chamber of Commerce)即規(guī)定仲裁庭須就當事人提請的仲裁為判斷(§24(3)),其既只對實體爭議為判斷,勿需就程序為判斷,也就杜絕了部分判斷的機會。大多數(shù)立法例都承認仲裁庭可以制作部分判斷。至于此部分判斷的救濟與其執(zhí)行力為何,實有待進一步探討。在實務上與理論上,仲裁法上的部分判斷與民事訴訟法上的“一部終局裁判”(民訴§382)有所不同,不宜忽視。部分判斷是仲裁庭的積極作為,與仲裁庭的消極不作為不同。仲裁庭的部分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實體上的部分判斷。在通常情況下,仲裁庭就某些實體爭點為部分判斷后,也往往會因有此部分判斷的存在,而就其他相關聯(lián)的部分另作判斷。因此,有了此部分判斷后,對與此相關聯(lián)的部分不為判斷的機會不多。
由以上敘述,可見怠權判斷通常系指仲裁庭就當事人聲請判斷之多項事項有疏漏而未就聲請之全部事項作出判斷之情況而言。由于仲裁庭有作其判斷,但就其中有漏判,因此這種判斷是一種“不完整的判斷”(incomplete award),就被遺漏之事項即成“怠權判斷”。
(三)救濟
狹義的怠權判斷雖然系指漏判之部分聲請事項而言,可是這項問題的探討,不宜與已被判斷的部分完全分離。仲裁庭對當事人之三項(如A、B、C)請求中,只就其中二項(A項與C項)為判斷,而對另項(B項)怠為判斷時,對整個事件而言,系為一“不完整之判斷”。此判斷之效力如何?是否有一部未判而無效,應影響全部已判部分?此論點與前面所述相同。大致上,為仲裁之經(jīng)濟與快速的考量,認為對已判部分除有不法而請求撤銷外,此有效部分應有其效力,這即是承認“部分成立”的原則。紐約公約第V條即基此原則而未將此“不完整判斷”列為拒絕承認與執(zhí)行之事由。
至于對未判斷之事項效力如何?也實在值得注意。例如當事人之一方持A項與C項判斷而執(zhí)行,豈不發(fā)生對他方已認定有B項權利之后果?!因此,對于這種現(xiàn)象實在有另行探討之必要。
當事人對于狹義的怠權判斷有何救濟途徑?筆者認為應就仲裁庭的權限來分析:
1、補充判斷:
當事人于收到判斷書后,發(fā)生仲裁庭有漏判之情況,得就此事實提醒仲裁庭,使仲裁庭為“補充判斷”來填補其遺漏。惟此種救濟途徑僅以仲裁期限尚且存續(xù)為原則。逾此期限即無此可能(詳情閱拙文“仲裁判斷的種類”)。
又,仲裁人之職權于作成判斷即行終了,這既是functus officio的觀念。因此,要使仲裁期限尚未屆滿的仲裁庭能夠就漏判事項為補充判斷,亦須有法律之明文承認才有可能(見拙文“判斷的瑕疵及其救濟”)。
2、撤銷判斷:
由于漏判事實可能影響當事人的權益,對此事實不得不加以重視。尤其是多項聲請中,各項互有關聯(lián)的聲明,更不可予以忽視。因此,對于這類重要事項之怠權判斷,撤銷判斷為的救濟途徑。
除此情況外,如仲裁人已無仲裁權,其的救濟方法也是撤銷判斷,以便當事人重新以仲裁程序對未曾判斷之事項為判斷。
結 語
仲裁系以當事人的約定為基礎,仲裁庭的權能來自當事人的仲裁約定。仲裁人與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不是單純的私法關系,而是另具有公法性質的法律關系,仲裁人在仲裁程序進行中對一切事項有完全獨立的審酌權,縱使當事人對其審判權有爭議,仲裁庭亦得自行審認。這是仲裁法公認仲裁人對其審判權有獨自審認的權能。這原則不但有助于仲裁人的威信,而且可以防止程序的拖延??墒沁@種權限的行使與公法有關,在內國仲裁事件上還是可以由國家法院加以事后管制,如有不法,亦可以由法院加以匡正。在這種司法管制上,其對象最尋常的即是本文所提出的仲裁庭的越權判斷與怠權判斷。
法院對于越權判斷與怠權判斷如何救濟,國內立法尚未完整,法條所謂“仲裁判斷與仲裁契約標的之爭議無關”實在過于抽象,如何認定“有關”或“無關”,則有賴法院與仲裁人的智慧。至于消極的怠權判斷如何處理,卻未見于法條。本文就此提供一些外國實務,俾供參考。
(一)意義
怠權判斷系指仲裁庭未就當事人所提出之請求內容予以判斷。當事人所提出之請求也許有契約上或法律上之依據(jù),也或許欠缺其依據(jù)。惟既有請求,則不問其依據(jù)如何,仲裁庭皆有予以判斷之義務。對于當事人之請求不為判斷,即為消極的義務的違反。在民事訴訟法上,這是法院的“拒絕正義”(deny of justice)。在仲裁程序中稱為“怠權判斷”。有待陳明者,仲裁人之怠權系以其有仲裁審判權存在為前提,其無仲裁權,即無怠權的問題。
(二)怠權判斷與其他類似情況
怠權判斷系仲裁庭之消極不作為的行為,與一般仲裁人在職權期間之怠忽職責的狀態(tài)不同。這種狀態(tài)也有不同情況,例如仲裁人經(jīng)選任后,遲遲不執(zhí)行其職務,這時當事人可以以其怠忽職責為理由,聲請其回避,這即是仲裁人的替代問題。又如仲裁人有一定的仲裁期限,在此期限中仲裁人卻遲遲未作出判斷而終結其程序或當事人在其仲裁期限屆滿后起訴而終結等情況。對于這種狀態(tài),仲裁人可能因故意或過失等不同情況而有民事責任。
除以上狀態(tài)外,怠權判斷與部分判斷之情況亦有不同。所謂“部分判斷”系指仲裁庭在程序進行中對某項爭點事實先行作成判斷。這種判斷雖大多與程序爭點有關,但也有少數(shù)與實體爭議有關。再者,仲裁有時效性,仲裁庭可否制作部分判斷,各國立場不一。例如歐阿商會仲裁與專家鑒定規(guī)則(Rules of Conciliation, Arbitration and Expertise of Euro-Arab Chamber of Commerce)即規(guī)定仲裁庭須就當事人提請的仲裁為判斷(§24(3)),其既只對實體爭議為判斷,勿需就程序為判斷,也就杜絕了部分判斷的機會。大多數(shù)立法例都承認仲裁庭可以制作部分判斷。至于此部分判斷的救濟與其執(zhí)行力為何,實有待進一步探討。在實務上與理論上,仲裁法上的部分判斷與民事訴訟法上的“一部終局裁判”(民訴§382)有所不同,不宜忽視。部分判斷是仲裁庭的積極作為,與仲裁庭的消極不作為不同。仲裁庭的部分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實體上的部分判斷。在通常情況下,仲裁庭就某些實體爭點為部分判斷后,也往往會因有此部分判斷的存在,而就其他相關聯(lián)的部分另作判斷。因此,有了此部分判斷后,對與此相關聯(lián)的部分不為判斷的機會不多。
由以上敘述,可見怠權判斷通常系指仲裁庭就當事人聲請判斷之多項事項有疏漏而未就聲請之全部事項作出判斷之情況而言。由于仲裁庭有作其判斷,但就其中有漏判,因此這種判斷是一種“不完整的判斷”(incomplete award),就被遺漏之事項即成“怠權判斷”。
(三)救濟
狹義的怠權判斷雖然系指漏判之部分聲請事項而言,可是這項問題的探討,不宜與已被判斷的部分完全分離。仲裁庭對當事人之三項(如A、B、C)請求中,只就其中二項(A項與C項)為判斷,而對另項(B項)怠為判斷時,對整個事件而言,系為一“不完整之判斷”。此判斷之效力如何?是否有一部未判而無效,應影響全部已判部分?此論點與前面所述相同。大致上,為仲裁之經(jīng)濟與快速的考量,認為對已判部分除有不法而請求撤銷外,此有效部分應有其效力,這即是承認“部分成立”的原則。紐約公約第V條即基此原則而未將此“不完整判斷”列為拒絕承認與執(zhí)行之事由。
至于對未判斷之事項效力如何?也實在值得注意。例如當事人之一方持A項與C項判斷而執(zhí)行,豈不發(fā)生對他方已認定有B項權利之后果?!因此,對于這種現(xiàn)象實在有另行探討之必要。
當事人對于狹義的怠權判斷有何救濟途徑?筆者認為應就仲裁庭的權限來分析:
1、補充判斷:
當事人于收到判斷書后,發(fā)生仲裁庭有漏判之情況,得就此事實提醒仲裁庭,使仲裁庭為“補充判斷”來填補其遺漏。惟此種救濟途徑僅以仲裁期限尚且存續(xù)為原則。逾此期限即無此可能(詳情閱拙文“仲裁判斷的種類”)。
又,仲裁人之職權于作成判斷即行終了,這既是functus officio的觀念。因此,要使仲裁期限尚未屆滿的仲裁庭能夠就漏判事項為補充判斷,亦須有法律之明文承認才有可能(見拙文“判斷的瑕疵及其救濟”)。
2、撤銷判斷:
由于漏判事實可能影響當事人的權益,對此事實不得不加以重視。尤其是多項聲請中,各項互有關聯(lián)的聲明,更不可予以忽視。因此,對于這類重要事項之怠權判斷,撤銷判斷為的救濟途徑。
除此情況外,如仲裁人已無仲裁權,其的救濟方法也是撤銷判斷,以便當事人重新以仲裁程序對未曾判斷之事項為判斷。
結 語
仲裁系以當事人的約定為基礎,仲裁庭的權能來自當事人的仲裁約定。仲裁人與當事人間的法律關系不是單純的私法關系,而是另具有公法性質的法律關系,仲裁人在仲裁程序進行中對一切事項有完全獨立的審酌權,縱使當事人對其審判權有爭議,仲裁庭亦得自行審認。這是仲裁法公認仲裁人對其審判權有獨自審認的權能。這原則不但有助于仲裁人的威信,而且可以防止程序的拖延??墒沁@種權限的行使與公法有關,在內國仲裁事件上還是可以由國家法院加以事后管制,如有不法,亦可以由法院加以匡正。在這種司法管制上,其對象最尋常的即是本文所提出的仲裁庭的越權判斷與怠權判斷。
法院對于越權判斷與怠權判斷如何救濟,國內立法尚未完整,法條所謂“仲裁判斷與仲裁契約標的之爭議無關”實在過于抽象,如何認定“有關”或“無關”,則有賴法院與仲裁人的智慧。至于消極的怠權判斷如何處理,卻未見于法條。本文就此提供一些外國實務,俾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