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收費權綜合評估

字號:

公路收費權是一項無形資產,其肯定是獲利能力越強,價值也就越大。且公路收費權的受讓方不希望其支付的貨幣量超過該公路收費收益的折現值。因此,受讓方關心的是資產的獲利能力,并非是公路資產成本耗費的大小。所以收益法較能反映公路收費權資產的價值特性。而且,在采用收益法分析公路的收益時,還考慮所在地區(qū)經濟狀況和及我國公路的管理狀況。因此,在評估公路收費權時,收益法是最適當的方法,其更利于保護轉讓和受讓方的合法權益。
    其次,由于目前我國公路收費權成功轉讓的實例已經增多,通過參照物的適當選取、比較分析以及對時間、地域、市場、交易等各因素的差異調整,市場法也不失為一種可以恰當確定公路收費權價值的好方法。
    在公路收費權轉讓中,對轉讓方來講,其目的一般是一次性獲得對未來收益的目前實現,快速積累其他公路建設的所需資金;對受讓方來講,其目的是為了通過經營該收費公路以獲得未來的投資效益:可見公路資產成本的大小與公路收費權轉讓價值的多少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在現實中,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如果完全按成本法計算的評估值成交,就可能會侵犯轉讓方的合法權益。在地廣人稀、車流量較小的地區(qū),如果完全按成本法計算的評估值成交,就會侵犯受讓方的合法權益。但同時我們需要考慮到轉讓價格若大幅度低于建設成本可能會導致政府投
    資的極大損失。而落后地區(qū)的公路投資是為了落后地區(qū)未來的經濟發(fā)展,其隱含的效益可能難于以可預計的收益來衡量。所以如需要考慮彌補投資的近期損失與未來的隱含的效益,運用成本法也是有道理的。
    綜上所述,由于公路收費權資產的特殊性,雖然這三種方法都可應用,但其評估結果卻可能會有較大的差異。我們在評估公路收費權的轉讓價值時,為了使得到的評估值更趨于準確和合理,可將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三種方法的結果進行加權平均,用下列公式來確定評估值:
    V=alB1+a2B2+a3B3(9)
    其中:V表示評估值;
    Al、a2、a3分別表示按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計算的評估值所占的權重;
    0≤ala2a3≤1,且al+a2+a31;
    B1、B2,B3分別表示按收益法、市場法和成本法計算的評估值。
    al,a2、a3權重的大小可由評估師通過實際情況的分析和經驗判斷加以確定。一般情況下,a1應該≥=0.5。
    在這里,我們還可在適當的范圍內,分兩次對al,a2,a3取值,得出評估價值的區(qū)間,即給出公路收費權一個可能的價值范圍。在此區(qū)間內,轉讓和受讓雙方可根據資產實際情況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協商確定最后的成交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