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介紹自然常識的詩歌。作者運用詩歌的形式,以簡短的篇幅、形象的語言,敘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富有兒童情趣。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在讀中感悟課文的韻律美,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投影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文;
1、由秋天植物的種子成熟引入,設問導入課文。
2、齊讀課題
(1)知道“植物媽媽”“孩子”分別指植物和它們的種子。
(2)用補充課題的方法了解課文大意。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辨,糾正字音。
2、學生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正確。(“為”是多音字)
3、學生自己讀課文,要求
(1)勾畫交流:課文中講到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2)提出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并作上符號。
4、教師和學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點解答的問題。
三、帶著問題,在朗讀中感悟;
1、讀第1節(jié)
啟發(fā)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學生結合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看法。練習讀好問句。
2、朗讀2、3、4節(jié)
(1)說一說:你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2)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學生在書上勾出關鍵詞語。
(3)相機指導朗讀,重點讀好關鍵詞語。
3、自由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讀、表演讀。分小組進行朗讀比賽。
4、試著背誦課文。
四、作業(yè)
1、 讀課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自己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背誦課文。
第二、三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新詞。
重點難點:
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鞏固朗讀、背誦;
1、齊讀課文,回憶課文內容;
2、分組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一節(jié)進行背誦,提高背誦興趣。
4、“接龍”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二、進行字詞訓練,識記生字;
1、讀“讀讀抄抄”里的詞語。
(1)強調詞語重疊時輕聲的讀法;
(2)仔細觀察:這些詞語有什么相同點?只觀察不回答。
(3)學生試著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語。
2、識記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讀生字,練習口頭組詞;(“知識”中的“識”讀輕聲)
(2)學生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記住了哪一個字?(區(qū)別“己”“已”的不同;)
(3)教師小結學生的識字方法,肯定學生的思維方式;
(4)鞏固:在網站中通過文字游戲了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3、指導書寫;
(1)重點示范獨體字的寫法:(通過橫中線和豎中線確定筆畫位置)
(2)示范三個女字旁的字的寫法(指名在黑板上寫,然后進行筆畫整理)
4、練習寫一寫生字,教師課堂巡視,看筆順及寫字姿勢是否正確。
三、總結課文,結合思想教育。
1、學了課文,你們了解到了什么?
2、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多觀察。
四、作業(yè)。
1、抄寫生字各一行。
2、向朋友介紹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板書設計:
植物媽媽有辦法
蒲公英 降落傘
蒼耳 帶刺的鎧甲 四處生根發(fā)芽
豌豆 豆莢炸開
反思一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的一首關于自然知識的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本課運用擬人手法親切的體現(xiàn)了大自然媽媽的奇妙。本篇詩歌很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也易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觀察探索大自然的*。部編版教科書大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在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之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積累一些科學常識也是本課我要關注的重點。無時無刻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只有在書中才能看到更過闊的世界。我在這節(jié)課教學后有以下幾點收獲與感悟:
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入手,初讀課文孩子可能不太明白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通過談話的方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線。上課初我以:“你們想知道植物媽媽是用什么好辦法來送別自己的孩子嗎?”從而吸引學生,讓學生進入情境。這樣學生有了疑問,就有了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演示、朗讀感悟詩歌內容
現(xiàn)在的孩子很少去地里干活,剛開始備課的時候覺得大多數孩子對蒲公英、蒼耳、豌豆比較陌生,但現(xiàn)在正好是秋季,這幾種植物比較容易采集到,因此在教學詩歌的第二、三、四小節(jié)的內容時,我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通過演示、朗讀的方法來感悟詩歌的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同時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第五小節(jié)中“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點名了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學習第一小節(jié)之前,我讓學生抓住課文里的關鍵詞“四海為家、旅行”讓學生理解植物播種繁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結合自身經歷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同學們,你們都去哪旅游,能跟我說說嗎?四海為家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當自己的家。老師就有個美麗的夢想,想要去世界各地旅行,四海為家。低年級孩子有自己想要明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沖動,但往往語言組織不是很順利。這時候教師就要組織引導學生積累,在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基于示范,讓學生模仿,慢慢就能產生遷移從而舉一反三。
詩歌第二小節(jié)用擬人的方法介紹了蒲公英,使學生知道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去。學生自讀了這一小節(jié)以后,我把課前采集來的蒲公英展示給學生看,并請幾個學生上講臺演示:用口對著蒲公英吹氣,這時學生便見到有些種子被紛紛吹飄走了,同時也理解了“紛紛出發(fā)”的意思。此時,我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回答課后習題,蒲公英是怎么傳播種子的?
詩歌第三、四小節(jié)寫了蒼耳和豌豆傳播的過程,詩歌大的特點就是對仗整齊,在學習過第二小姐的基礎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大膽自主的想象蒼耳是如何掛住動物的皮毛?豌豆莢在太陽底下曬裂了,豆子怎樣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通過圖片和動畫的演示,學生進行了很多的猜想,小蒼耳跑到小松鼠的身上,小松鼠帶著她到森林里給他找了一個家。這樣的設計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更激發(fā)孩子對大自然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己搜集,也可以向家長請教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先請學生各自介紹搜集的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且我還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為自己喜歡的植物編小詩,對于大部分孩子還是有難度的,我就給了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根據提示進行補充。編好后自己朗讀,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成就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針對教材特點、低年級學生特點,因地制宜采用了演示、結合生活經歷和朗讀感悟詩歌內容的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在識字教學方面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停留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結合生活實踐積累和形聲字”這幾種識字方法,對于“字理識字”這方面比較欠缺,課下我會通過閱讀更多相關的書籍來豐富識字方法,更加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內驅力。
教育是幸福的,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與孩子們一起遨游在奇妙的世界里。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通過閱讀更多的更廣的書籍帶領孩子去認識體會美妙的世界。
反思二
這是一篇寫植物傳播種子的詩歌。分別寫了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用不同的方式傳播種子。我第一課時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學習生字,學習了會認的14個生字,了解詩歌大意。第二課時學習詩歌了解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積累詞語和語言表達,學完三個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后,我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植物媽媽用了其他的方法來傳播種子,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來說一說。有少部分學生知道一兩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但是還不能夠像課文一樣用上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把句子敘述清楚。可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練習。
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后,我認識到了語文課上語言表達的重要性。語文課本來就是一門學習語文和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因此,一堂課上老師一定要規(guī)范學生語言表達。低年級學生思維敏捷,但是他們主要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缺乏抽象的思維能力,所以語言表達不連貫,具有跳躍性。教師在教學時,要足夠了解每一個孩子各方面的思維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要使學生養(yǎng)成說話有條理的習慣,老師的語言要有示范作用,一節(jié)課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規(guī)范,起到示范作用。語文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語言,不光是在課堂上,應該隨時隨地注意練習,改正不規(guī)范的表達。
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要教學生什么東西,自己首先要學什么東西”。語文老師要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形成語文能力,首先自己要熟練掌握語文知識和養(yǎng)成語文能力。所以,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自我提高,靠平時積累。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堅持在長期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反復讀語文專業(yè)書籍,研究別人的表達技巧,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就是養(yǎng)成各種各樣的習慣,語文學習有語文學習的習慣需要養(yǎng)成,而習慣的養(yǎng)成是要有一個堅持過程的,所以我們提高自我語文學習能力或者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時,都要經過反復訓練,長期堅持才能習慣成自然!
教案
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有觀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識、探究植物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寫8個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在讀中感悟課文的韻律美,了解課文告訴我們的知識。
教學準備:
生字卡 投影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課文。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文;
1、由秋天植物的種子成熟引入,設問導入課文。
2、齊讀課題
(1)知道“植物媽媽”“孩子”分別指植物和它們的種子。
(2)用補充課題的方法了解課文大意。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指名分節(jié)讀課文,其余學生聽、辨,糾正字音。
2、學生同桌互相聽讀課文,要求讀正確。(“為”是多音字)
3、學生自己讀課文,要求
(1)勾畫交流:課文中講到了哪幾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
(2)提出自己沒有讀懂的地方,并作上符號。
4、教師和學生一起整理出需要重點解答的問題。
三、帶著問題,在朗讀中感悟;
1、讀第1節(jié)
啟發(fā)提問:誰讀懂了“四海為家“這個詞語?學生結合上下文說說自己的看法。練習讀好問句。
2、朗讀2、3、4節(jié)
(1)說一說:你欣賞哪一位媽媽的辦法?為什么?
(2)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了解蒲公英、蒼耳、豌豆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學生在書上勾出關鍵詞語。
(3)相機指導朗讀,重點讀好關鍵詞語。
3、自由朗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讀、表演讀。分小組進行朗讀比賽。
4、試著背誦課文。
四、作業(yè)
1、 讀課后“泡泡”里的話,說一說除了課文中講到的,自己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2、背誦課文。
第二、三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生字。
教學目標:
掌握生字新詞。
重點難點:
正確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鞏固朗讀、背誦;
1、齊讀課文,回憶課文內容;
2、分組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一節(jié)進行背誦,提高背誦興趣。
4、“接龍”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二、進行字詞訓練,識記生字;
1、讀“讀讀抄抄”里的詞語。
(1)強調詞語重疊時輕聲的讀法;
(2)仔細觀察:這些詞語有什么相同點?只觀察不回答。
(3)學生試著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語。
2、識記生字;
(1)出示生字卡,讀生字,練習口頭組詞;(“知識”中的“識”讀輕聲)
(2)學生交流:我用什么方法記住了哪一個字?(區(qū)別“己”“已”的不同;)
(3)教師小結學生的識字方法,肯定學生的思維方式;
(4)鞏固:在網站中通過文字游戲了解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3、指導書寫;
(1)重點示范獨體字的寫法:(通過橫中線和豎中線確定筆畫位置)
(2)示范三個女字旁的字的寫法(指名在黑板上寫,然后進行筆畫整理)
4、練習寫一寫生字,教師課堂巡視,看筆順及寫字姿勢是否正確。
三、總結課文,結合思想教育。
1、學了課文,你們了解到了什么?
2、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多觀察。
四、作業(yè)。
1、抄寫生字各一行。
2、向朋友介紹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板書設計:
植物媽媽有辦法
蒲公英 降落傘
蒼耳 帶刺的鎧甲 四處生根發(fā)芽
豌豆 豆莢炸開
反思一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二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的一首關于自然知識的詩歌。本單元的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本課運用擬人手法親切的體現(xiàn)了大自然媽媽的奇妙。本篇詩歌很適合低年級兒童閱讀,也易于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觀察探索大自然的*。部編版教科書大的特點就是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在讓學生掌握本課的生字詞之外,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積累一些科學常識也是本課我要關注的重點。無時無刻的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只有在書中才能看到更過闊的世界。我在這節(jié)課教學后有以下幾點收獲與感悟:
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
在本課教學中,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入手,初讀課文孩子可能不太明白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通過談話的方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梳理課文主線。上課初我以:“你們想知道植物媽媽是用什么好辦法來送別自己的孩子嗎?”從而吸引學生,讓學生進入情境。這樣學生有了疑問,就有了探究學習的興趣。
二、演示、朗讀感悟詩歌內容
現(xiàn)在的孩子很少去地里干活,剛開始備課的時候覺得大多數孩子對蒲公英、蒼耳、豌豆比較陌生,但現(xiàn)在正好是秋季,這幾種植物比較容易采集到,因此在教學詩歌的第二、三、四小節(jié)的內容時,我根據實際情況采用了通過演示、朗讀的方法來感悟詩歌的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和感悟。同時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第五小節(jié)中“粗心的小朋友卻得不到它”點名了培養(yǎng)了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學習第一小節(jié)之前,我讓學生抓住課文里的關鍵詞“四海為家、旅行”讓學生理解植物播種繁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結合自身經歷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同學們,你們都去哪旅游,能跟我說說嗎?四海為家就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當自己的家。老師就有個美麗的夢想,想要去世界各地旅行,四海為家。低年級孩子有自己想要明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沖動,但往往語言組織不是很順利。這時候教師就要組織引導學生積累,在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基于示范,讓學生模仿,慢慢就能產生遷移從而舉一反三。
詩歌第二小節(jié)用擬人的方法介紹了蒲公英,使學生知道蒲公英的種子會隨風飄去。學生自讀了這一小節(jié)以后,我把課前采集來的蒲公英展示給學生看,并請幾個學生上講臺演示:用口對著蒲公英吹氣,這時學生便見到有些種子被紛紛吹飄走了,同時也理解了“紛紛出發(fā)”的意思。此時,我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回答課后習題,蒲公英是怎么傳播種子的?
詩歌第三、四小節(jié)寫了蒼耳和豌豆傳播的過程,詩歌大的特點就是對仗整齊,在學習過第二小姐的基礎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給孩子。讓學生大膽自主的想象蒼耳是如何掛住動物的皮毛?豌豆莢在太陽底下曬裂了,豆子怎樣就蹦蹦跳跳到了其他地方?通過圖片和動畫的演示,學生進行了很多的猜想,小蒼耳跑到小松鼠的身上,小松鼠帶著她到森林里給他找了一個家。這樣的設計鍛煉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更激發(fā)孩子對大自然的向往。
三、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在課前布置學生自己搜集,也可以向家長請教一些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在教學即將結束時,我先請學生各自介紹搜集的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并且我還引導學生模仿詩歌為自己喜歡的植物編小詩,對于大部分孩子還是有難度的,我就給了他們一些提示,讓他們根據提示進行補充。編好后自己朗讀,這樣學生就有了學習的成就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因而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針對教材特點、低年級學生特點,因地制宜采用了演示、結合生活經歷和朗讀感悟詩歌內容的方法,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在識字教學方面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停留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結合生活實踐積累和形聲字”這幾種識字方法,對于“字理識字”這方面比較欠缺,課下我會通過閱讀更多相關的書籍來豐富識字方法,更加充分調動學生識字的內驅力。
教育是幸福的,在每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與孩子們一起遨游在奇妙的世界里。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通過閱讀更多的更廣的書籍帶領孩子去認識體會美妙的世界。
反思二
這是一篇寫植物傳播種子的詩歌。分別寫了蒲公英媽媽、蒼耳媽媽,豌豆媽媽用不同的方式傳播種子。我第一課時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學習生字,學習了會認的14個生字,了解詩歌大意。第二課時學習詩歌了解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積累詞語和語言表達,學完三個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式后,我讓學生思考還有那些植物媽媽用了其他的方法來傳播種子,仿照課文的表達方式來說一說。有少部分學生知道一兩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但是還不能夠像課文一樣用上一些表示動作的詞語把句子敘述清楚。可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練習。
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后,我認識到了語文課上語言表達的重要性。語文課本來就是一門學習語文和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因此,一堂課上老師一定要規(guī)范學生語言表達。低年級學生思維敏捷,但是他們主要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缺乏抽象的思維能力,所以語言表達不連貫,具有跳躍性。教師在教學時,要足夠了解每一個孩子各方面的思維能力,有針對性的訓練。要使學生養(yǎng)成說話有條理的習慣,老師的語言要有示范作用,一節(jié)課上老師說的每一句話都要規(guī)范,起到示范作用。語文教師一定要錘煉自己的語言,不光是在課堂上,應該隨時隨地注意練習,改正不規(guī)范的表達。
陶行知先生說過“老師要教學生什么東西,自己首先要學什么東西”。語文老師要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形成語文能力,首先自己要熟練掌握語文知識和養(yǎng)成語文能力。所以,我想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不斷自我提高,靠平時積累。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堅持在長期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反復讀語文專業(yè)書籍,研究別人的表達技巧,積累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習就是養(yǎng)成各種各樣的習慣,語文學習有語文學習的習慣需要養(yǎng)成,而習慣的養(yǎng)成是要有一個堅持過程的,所以我們提高自我語文學習能力或者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時,都要經過反復訓練,長期堅持才能習慣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