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會調查研究的準備與設計
一 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 包括確定調查研究課題和研究設計
1確定調查研究課題:
(1)選題 選題的必要性a必要性
b可行性
c創(chuàng)造性
d適當性
(2)查閱文獻 包括與課題有關的統(tǒng)計資料,年鑒 還有有關理論 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資料
(3)初步探索 采用的是“走馬觀花”的方法 是調查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
2研究設計:
(1)確定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確定調查研究對象與內容
(2)課題的具體化與操作化
(3)設計調查研究方案
二 研究假設的作用和意義
1研究假設的定義:研究假設是指對調查對象的特征以及有關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作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
2研究假設的作用:
(1)指導調查研究
(2)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經驗事實連接起
(3)探索新的理論知識
3研究假設的構成和形式:假設是由概念(或變量)構成的,它是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對兩個以上的概念(或變量)之間特定關系進行預測性的說明。這種關系可以有因果關系、相關關系、虛無關系。
概念是綜合概括同一類社會現(xiàn)象的抽象名詞,他們很難觀測到。
經過定義和界定的概念稱為變量。變量具有具體形態(tài)和屬性,他們是可以觀察到的。
4研究假設的陳述形式:
(1)條件式陳述
(2)差異式陳述
三 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
1分析單位是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
調查內容是指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征,他們是研究者所要調查和描述的具體調查項目或調查指標。
一般來說,分析單位等同于抽樣單位。但有時,分析單位于抽樣單位可能不一致。
2調查對象(分析單位)的主要類型:
a 個人
b 組織(企業(yè)、學校、機關)
c 群體(家庭、班級、老人、婦女)
d 社區(qū)(村鎮(zhèn)、區(qū)、市)
e社會產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服裝、書籍、報刊、電影、歌曲等)。
3調查內容包括分析單位的各種屬性和特征:
(1)狀態(tài)特征 個人的年齡、收入、職業(yè)、企業(yè)的性質、規(guī)模,家庭的結構。
(2)行為特征 個人的行為傾向,組織活動。
(3)態(tài)度特征(意向性) 人們的心理、觀念、意見。
四 研究課題的操作化
1課題的操作化是指通過操作定義,對研究假設中的概念制定調查指標的過程。
指標是概念(或變量)內涵的指示標志,它表示概念某一方面可度量的內容。
2研究假設是對研究課題的嘗試性回答,它是用抽象概念陳述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經驗演繹法是從抽象概念推演到經驗指標,從研究假設推演出具體假設。這一過程就是研究課題的操作化。由抽象層次下降到經驗層次的過程。
3研究課題操作化的具體步驟:
(1)確定所要研究的概念
(2)對概念作出抽象的定義和界定
(3)提出如何觀測這一概念的操作定義
(4)選擇調查指標
(5)將研究假設轉換為調查指標表示的具體假設
五 設計調查研究方案
1設計調研方案主要考慮:
(1)調查對象的選取,即制定抽樣方案和選擇抽樣方法
(2)調查指標的測量,即設計問卷、表格,選擇測量手段和工具
(3)調查的時間、地點、經費、調查員的培訓與管理等等其他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習題
1探索性調查研究一般是從觀察出發(fā),不需要建立研究假設。
2應用性調查研究不需要建立明確的研究假設。
3描述性調查研究一般不需要建立明確的研究假設。
4只有在解釋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中才必須在調查之前事先提出較明確的研究假設。
5研究假設都要以變量的語音說明現(xiàn)象的特征及其關系。
6一項調查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就是調查內容。
7操作定義是與一定的調查指標相聯(lián)系的。
8初步探索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為了提出研究假設。
9研究假設的來源包括:由以往的實踐經驗得出,由實地初步探索而得出,由理論文獻中得出。
10操作定義的重要作用:
(1)使抽象的概念與經驗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經驗研究成為可能
(2)有助于對現(xiàn)象進行精確,客觀的描述和比較
(3)有助于對調查結論進行客觀檢驗
11社會行為通常使研究者所要解釋的因變量,它受狀態(tài)特征和意向性的影響。
一 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 包括確定調查研究課題和研究設計
1確定調查研究課題:
(1)選題 選題的必要性a必要性
b可行性
c創(chuàng)造性
d適當性
(2)查閱文獻 包括與課題有關的統(tǒng)計資料,年鑒 還有有關理論 以及社會經濟政治方面的資料
(3)初步探索 采用的是“走馬觀花”的方法 是調查研究的前期準備工作
2研究設計:
(1)確定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 確定調查研究對象與內容
(2)課題的具體化與操作化
(3)設計調查研究方案
二 研究假設的作用和意義
1研究假設的定義:研究假設是指對調查對象的特征以及有關現(xiàn)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作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
2研究假設的作用:
(1)指導調查研究
(2)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經驗事實連接起
(3)探索新的理論知識
3研究假設的構成和形式:假設是由概念(或變量)構成的,它是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對兩個以上的概念(或變量)之間特定關系進行預測性的說明。這種關系可以有因果關系、相關關系、虛無關系。
概念是綜合概括同一類社會現(xiàn)象的抽象名詞,他們很難觀測到。
經過定義和界定的概念稱為變量。變量具有具體形態(tài)和屬性,他們是可以觀察到的。
4研究假設的陳述形式:
(1)條件式陳述
(2)差異式陳述
三 調查對象與調查內容
1分析單位是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
調查內容是指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征,他們是研究者所要調查和描述的具體調查項目或調查指標。
一般來說,分析單位等同于抽樣單位。但有時,分析單位于抽樣單位可能不一致。
2調查對象(分析單位)的主要類型:
a 個人
b 組織(企業(yè)、學校、機關)
c 群體(家庭、班級、老人、婦女)
d 社區(qū)(村鎮(zhèn)、區(qū)、市)
e社會產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服裝、書籍、報刊、電影、歌曲等)。
3調查內容包括分析單位的各種屬性和特征:
(1)狀態(tài)特征 個人的年齡、收入、職業(yè)、企業(yè)的性質、規(guī)模,家庭的結構。
(2)行為特征 個人的行為傾向,組織活動。
(3)態(tài)度特征(意向性) 人們的心理、觀念、意見。
四 研究課題的操作化
1課題的操作化是指通過操作定義,對研究假設中的概念制定調查指標的過程。
指標是概念(或變量)內涵的指示標志,它表示概念某一方面可度量的內容。
2研究假設是對研究課題的嘗試性回答,它是用抽象概念陳述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經驗演繹法是從抽象概念推演到經驗指標,從研究假設推演出具體假設。這一過程就是研究課題的操作化。由抽象層次下降到經驗層次的過程。
3研究課題操作化的具體步驟:
(1)確定所要研究的概念
(2)對概念作出抽象的定義和界定
(3)提出如何觀測這一概念的操作定義
(4)選擇調查指標
(5)將研究假設轉換為調查指標表示的具體假設
五 設計調查研究方案
1設計調研方案主要考慮:
(1)調查對象的選取,即制定抽樣方案和選擇抽樣方法
(2)調查指標的測量,即設計問卷、表格,選擇測量手段和工具
(3)調查的時間、地點、經費、調查員的培訓與管理等等其他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習題
1探索性調查研究一般是從觀察出發(fā),不需要建立研究假設。
2應用性調查研究不需要建立明確的研究假設。
3描述性調查研究一般不需要建立明確的研究假設。
4只有在解釋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中才必須在調查之前事先提出較明確的研究假設。
5研究假設都要以變量的語音說明現(xiàn)象的特征及其關系。
6一項調查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就是調查內容。
7操作定義是與一定的調查指標相聯(lián)系的。
8初步探索的一個主要任務是為了提出研究假設。
9研究假設的來源包括:由以往的實踐經驗得出,由實地初步探索而得出,由理論文獻中得出。
10操作定義的重要作用:
(1)使抽象的概念與經驗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從而使經驗研究成為可能
(2)有助于對現(xiàn)象進行精確,客觀的描述和比較
(3)有助于對調查結論進行客觀檢驗
11社會行為通常使研究者所要解釋的因變量,它受狀態(tài)特征和意向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