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法學概論”串講筆記第十章

字號:

刑事訴訟法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通過于:1979年。
    二、證據(jù)的特征有:客觀性、相關性、法律性。
    三、刑事訴訟的舉證責任承擔者為:控訴方。
    四、取保候?qū)彴ǎ喝吮:拓敭a(chǎn)保。
    五、監(jiān)視居住最長時間不得超過:6個月。
    六、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控訴期為:10日。
    七、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期為:5日。
    八、用電子計算機儲存的資料屬于證據(jù)中的:視聽資料。
    九、可以不延期審理的是:犯罪嫌疑人欲更換代理人的。
    十、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拘傳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2小時。
    十一、我國刑事訴訟法的淵源包括:憲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人民警察法、律師法。
    十二、公檢法在訴訟活動中應:相互配合、分工負責、相互制約。
    十三、刑事訴訟參與人包括:當事人、被害人、辯護人、證人、法定代理人。
    十四、審判管轄分為:普通管轄、專門管轄、級別管轄、地域管轄。
    十五、采取刑事強制措施的意義在于:防止串供、防止逃避偵查、防止報復社會、防止更新犯罪、防止其他意外。
    十六、強制措施的種類有:拘傳、取保候?qū)彙⒈O(jiān)視居住、逮捕、拘留。
    十七、刑事訴訟程序分為: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
    十八、立案的條件為:有犯罪事實、依法應追究刑事責任。
    十九、人民檢察院的公訴活動包括:審查起訴、提起公訴、不起訴。
    二十、提起公訴的條件為:犯罪事實已查清、證據(jù)確定,充分、應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
    二十一、屬于終審的判決和裁定的有:沒有上訴的判決、沒有抗訴的判決、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
    二十二、由人民法院執(zhí)行的刑罰有:死刑、罰金。
    二十三、在刑事訴訟中只有被告人的供述而沒有其他證據(jù)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
    二十四、第一審程序法庭審判必經(jīng)的階段:開庭、法庭調(diào)查、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評議和審判。
    二十五、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根據(jù)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條規(guī)定,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運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證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chǎn)權利,民主權利的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順利進行。
    二十六、刑事訴訟法所特有的原則。
    1、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
    2、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活動中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
    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
    4、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
    5、保證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6、對不應追究刑事責任的不予追訴。
    7、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
    二十七、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1、對依法可能判決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公訴案件,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人民檢察院建議或者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
    2、告訴才處理的案件。
    3、被害人起訴的有證據(jù)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