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背后的經濟效應 一個狀元等于一百萬

字號:

高考狀元歷來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自然,狀元的美名背后帶來的經濟效應也非同一般。今年高考結束,四川省理科狀元655分、成都市理科狀元654分,相差1分,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卻差之百萬。重獎高考狀元背后的利益糾葛到底在何處?
    1分之差 經濟效應卻差百萬
    四川省理科狀元董偉日前剛剛換了新的號碼。換了新號碼后,電話少了一點,不過要完全堵住上門來的商家、家長或者各種活動,還是不可能。
    前日,應某地產商之約,董偉和全省文科狀元葉思雨以及成都市理科狀元伍一再次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按照狀元級別,葉思雨、董偉分別領取了3萬元的獎學金,成都市理科狀元伍一獲得了2萬元的獎學金。
    此前,巴中市政府已經明確表示,將獎勵董偉的母校巴中中學100萬元,學校也向董偉承諾,將拿出部分獎勵董偉個人。另外,清華也將免除董偉的全部學費,并頒發(fā)高達幾萬元的新生獎學金。據知情人介紹,加上清華大學減免的學費以及新生獎學金,估計,董偉這一狀元之位將產生110多萬元的經濟效應。
    同樣是狀元,與董偉相差1分的成都市狀元伍一的待遇則差了很多。目前只有清華大學表示,她可能得到2萬元的新生獎學金。對此,伍一非常坦然:“從來都是省狀元比較吃香,這就叫‘狀元效應’?!?BR>    熱獎狀元到底為何?
    事實上,“狀元”產生經濟效應從來就不是新鮮事。全國各地對高考狀元也都有獎勵政策,狀元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幾乎都有幾十萬元之多。為此,此前當廣安職業(yè)考生張非因屢次被北大、清華退學后屢次高中復讀又獲狀元時,引得社會質疑其行為是為獲取當地政府的高額獎金。張非2003年就曾考入北大,次年退學返鄉(xiāng),被一所民辦學校挖去,代表該校參加2005年高考,結果考上清華,獲得10萬元重獎。之后,張非又退學,以南充另一所民辦學校學生的身份參加當年高考,又輕松獲取重獎。
    “狀元是功利社會的‘消費品’”,一位重點中學的老師告訴記者,從學校的角度,高考狀元也是不得不炒的,因為“學校有這種需求”?!皩W校的升學更好,自然優(yōu)生更多,優(yōu)生更多自然以后考得更好,這樣形成一個循環(huán)以后,學校的品牌就出來了。收費自然也會見漲?!睋@位老師透露,“學校出的高考狀元多了,擇校生的收費也就增多,這已經成為教育領域公開的秘密?!?BR>    2007年我省理科狀元:獲獎勵68萬 捐了50萬
    對狀元的獎勵,我省早就有先例。2007年福建省高考理科狀元陳默,獲狀元后僅僅一個月,就獲得各方面獎勵68萬元。后來,陳默全家商量后最終捐出50萬元給陳默父母就讀過的中學。
    重獎狀元并不是中國才有 重獎不宜過“重”
    網絡上也有人對重獎狀元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包括金錢,正大光明地讓孩子們明白,學習也可以致富,沒什么不好?!?BR>    “我們國家及企業(yè)重獎奧運金牌,不就是重獎狀元嗎?”一位網友也留言道。而一位留學美國的留學生認為,重獎狀元也并不是中國才有,其他國家也有,被好的大學錄取,獲得的全額獎學金,其實算下來也有好幾十萬。成都商報
    重獎不宜過“重”
    狀元得之不易,得到些許獎勵也無可厚非,獎勵他,是對他“十年寒窗”的一個肯定,目的是為了激勵他繼續(xù)努力。但問題是,重獎應該把握一個度,適度的獎勵給人激勵、讓人進步,但如果獎勵過重,動輒幾十萬上百萬,那獎勵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和作用,狀元也變了味道。
    至于政府和企業(yè)的重獎,不應該僅僅將眼光盯在高考狀元身上,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投資基礎教育,因為基礎教育涉及每個孩子,有更多的貧困學生比狀元們更需要這筆錢。政府關注的,應該是公民的全面發(fā)展,而非少數人的發(fā)展。即便要給優(yōu)秀考生以獎勵,也應該是適可而止的獎勵,過多過濫的獎勵,并不利于學子們心理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