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考綱要求提示
1、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引起的法制大變革,成文法的公布與法典編制,商鞅變法及各國的變法;
2、掌握這一時期法制改革的意義。
核心內(nèi)容速記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井田制遭到破壞,郡縣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權旁落,政權下移,宗法制日趨衰落,等等,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
一、春秋時期法律制度的變革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后,由于經(jīng)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偟恼f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chǎn)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鑒于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zhí)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年~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刑。竹刑的出現(xiàn),在法律發(fā)展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于攜帶和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作被廬之法”;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zhí)政時制定的《常法》;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后,晉國開始正式公布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qū)法》。仆區(qū)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guī)定,諸侯、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
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將成文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們的私有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擺脫舊貴族的壓迫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羈絆。鄭國子產(chǎn)公布刑書時,便遭到晉國以叔向(晉平公時的太傅)為代表的舊貴族的反對。叔向完全是從舊貴族的立場出發(fā),是為了維護舊貴族的特權而發(fā)的議論。子產(chǎn)在給叔向的復信中,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說得很清楚,即在于“救世”。此后不久,晉國鑄刑鼎,又遭到孔子的反對??鬃拥恼撜{(diào)與叔向如出一轍。
成文法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開始掌握了政權,因此這一措施,促進了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但由于其鋒芒仍然是指向勞動人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tǒng)治。
二、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一時期為戰(zhàn)國時期。
(一)法制指導思想
1、厲行法治?!安粍e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边@是新興地主階級用以指導立法的思想,其中心是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它打破了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律公布。“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安贾诎傩铡毕虬傩展挤?,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秘密法。
3、輕罪重刑。“行刑,重其輕者”。指在執(zhí)行刑罰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禁*止過,莫若重刑”。這一思想對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各諸侯國的變法
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后在各國進行旨在發(fā)展、鞏固封建生產(chǎn)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新政主要有三點:(1)“盡地力之教”,鼓勵開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廢除井田制,發(fā)展土地私有制。(2)“善平糴”,就是國家在豐收之年收購一定數(shù)量的糧食,用來備荒;荒年由國家出售一定的糧食,以平衡糧價,防止舊貴族和大商人囤積居奇。(3)制定《法經(jīng)》以維護新政權所建立的統(tǒng)治秩序。
其次是楚國吳起。吳起變法主要有兩方面:(1)逐漸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針對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上偪主而下虐民”的情況,吳起提出兩條措施:第一項,“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第二項,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2)“明法審令”,推行法治,整頓政治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國商鞅所主持的變法。商鞅在秦國先后兩次發(fā)布變法令。第一次是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經(jīng)》與“改法為律”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jīng)》?!斗ń?jīng)》分為盜、賊、網(wǎng)(或作囚)、捕、雜、具六篇。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因此將懲治盜、賊行為的《盜法》和《賊法》置于前面。古代盜主要指侵犯財產(chǎn)所有權的犯罪,賊主要指傷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嚴重犯罪。盜賊需要緝捕,所以又專列《囚法》、《捕法》?!峨s法》用以概括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毒叻ā返膬?nèi)容為“具其加減”,即統(tǒng)一規(guī)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具法》以外的五篇皆“罪名之制”,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采用將法律的總原則、通例專列一篇,而與其他篇章相對應的編制體例,說明《法經(jīng)》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可稱為中國歷第一部較系統(tǒng)的封建法典,為以后歷代法典的濫觴。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jīng)》入秦,并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jīng)》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律字最早的字義是指定音的竹笛,轉指音樂的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具有穩(wěn)定、恒常、“均布”的含義。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diào)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wěn)定性、必行性,是穩(wěn)定而普遍的規(guī)則。這對于秦國法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此以后,中國古代的法典都以“律”為名。
三、商鞅在秦國的法制改革
商鞅在秦國輔佐孝公進行法制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主要是以剝奪舊貴族的特權為主,兼及其他;第二次是以廢除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為主,兼及其他。兩次法律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剝奪舊貴族的特權
一方面,廢除“世卿世祿”制。所謂世卿世祿制,是商周以來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的親疏實行分封,且父死子繼,世代為官,并世代受祿的制度。商鞅新法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背龂障狄酝獾淖谑屹F族,若無軍功,就撤銷其爵祿和貴族身份。另一方面,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祿等級制度,擴大新興地主階級的社會基礎。此外,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權,這乃是對舊貴族在法律方面特權的剝權。
(二)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井田制是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廢除原來井田制的田界,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國家按畝收稅作為財政的來源,從而廢除了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同時,允許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一規(guī)定,更有利于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確立與發(fā)展。
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獎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第二,頒布“分戶令”以改變秦國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舊習俗,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三)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進一步廢除封邑制,普遍建立郡縣制??たh是中央直接管轄的地方機構,長官由國王任免。秦國在地方進一步完善郡縣制的行政管理體制??ぴO守為長官,縣設令為長官,皆由國王任免。
商鞅新法規(guī)定,“令民為什伍”,里內(nèi)居民按什伍編制。頒布“連坐法”。所謂連坐,即因一人犯罪牽連親屬、鄰里、同伍以及其他與之有聯(lián)系的人都要承擔罪責的刑罰制度。連坐的范圍很廣,有同居連坐、鄰伍連坐、軍伍連坐、職務連坐等。并規(guī)定同伍有罪互相糾舉,獎勵告*,不告*者腰斬,告*者受賞,匿*者與降敵同罪。在地方實行這樣一套嚴厲的管理體制,有利于中央對全國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四)推行法治,執(zhí)法不別親疏
商鞅在秦國為推行法治,首先從立法要取信于民著手,叫人們相信,立法必須嚴格執(zhí)行。刑無等級是推行法治的重要措施。商鞅新法規(guī)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不分職務和身份的高低,凡不服從國王命令,觸犯國家法律,破壞國家制度的,“罪死不赦”。
秦國由于商鞅變法,改革比較徹底,推行新法比較得力,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符合經(jīng)濟基礎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各項制度,所以秦國經(jīng)濟很快得到發(fā)展,并逐漸具備了雄厚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一越而為七國之首,為后來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同步精華題解
一、單項選擇題
1、在中國歷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__________.()A、叔向B、子產(chǎn)C、鄧析D、商鞅
2、郡縣制作為分封制的對立事物出現(xiàn)于__________.()A、春秋時期B、戰(zhàn)國時期C、西周D、秦朝
3、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__________.()A、秘密法B、神判法C、習慣法D、貴族法
4、商鞅在秦國變法中,改變秦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舊習俗的法令是__________.()A、憲令B、分戶令C、茆門法D、仆區(qū)法
5、商鞅為了打擊舊貴族的特權,明令廢除〖CD#2〗制,實行獎勵軍功。()A、井田B、分封C、世卿世祿D、九品官人
二、多項選擇題
1、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制指導思想有__________.()A、刑無等級B、一斷于法C、法布于民D、重刑輕罪E、親親、尊尊
2、商鞅改革為剝奪舊貴族的特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A、改法為律B、廢除世卿世祿制C、獎勵軍功D、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權E、推行法治,執(zhí)法不別親疏
3、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改革縣以下基層政權,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縣置__________.()A、長B、令C、丞D、守E、尉
三、名詞解釋
1、世卿世祿制2、連坐
四、簡答題
簡述秦自商鞅變法后產(chǎn)生的效果。
五、論述題
試述李悝的《法經(jīng)》。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2、A3、A4、B5、C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2、BCD3、BC
三、名詞解釋
1、世卿世祿制:是指商周以來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的親疏實行分封,且父死子繼,世代為官,并世代受祿的制度。
2、連坐: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時規(guī)定的法律適用方法,即連帶受罰。連坐法規(guī)定,發(fā)現(xiàn)犯罪必須向官府舉報,否則一同治罪。連坐的范圍包括:鄰里連坐、職務連坐、軍事連坐、同居連坐。連坐體現(xiàn)了商鞅重刑輕罪的思想。
四、簡答題
答:秦國由于商鞅變法,改革比較徹底,推行新法比較得力,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符合經(jīng)濟基礎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各項制度,使秦國經(jīng)濟得以很快發(fā)展,逐漸具備了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一躍而為七國之首,為后來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后來東漢的王充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yè)”。對商鞅變法改革起到的效果,作出了很中肯的評價。
五、論述題
答:《法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期魏相李悝在系統(tǒng)總結各諸侯國成文法的基礎上編定的,是魏國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1)《法經(jīng)》的指導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即將保護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chǎn)、人身安全及統(tǒng)治秩序作為首要任務。(2)《法經(jīng)》共有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其中《雜法》概括了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毒叻ā返膬?nèi)容是“具其加減”,即統(tǒng)一規(guī)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3)《法經(jīng)》是中國歷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國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經(jīng)》為藍本。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jīng)》入秦,并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jīng)》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考綱要求提示
1、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引起的法制大變革,成文法的公布與法典編制,商鞅變法及各國的變法;
2、掌握這一時期法制改革的意義。
核心內(nèi)容速記春秋,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期。井田制遭到破壞,郡縣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權旁落,政權下移,宗法制日趨衰落,等等,是這一時期的基本特點。
一、春秋時期法律制度的變革
(一)成文法的公布及鄭、晉、楚各國的立法概況
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基本上沿用西周的法律。到中葉以后,由于經(jīng)濟基礎的變革,階級關系的變化,從而引起法律制度的變革??偟恼f來,這一時期法律制度的一個重大改革,就是各諸侯國公布了以保護私有財產(chǎn)為中心的成文法。下面主要簡述鄭國、晉國、楚國制定法律的情況。
1、鄭國
鄭國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鄭簡公三十年,即周景王九年(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鑒于當時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舊禮制的破壞,因而“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這是我國古代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
第二次是鄭獻公十三年,即周敬王十九年(公元前501年),鄭國執(zhí)政駟歂殺鄧析(公元前545年~前501年),而用其竹刑。竹刑,為鄭國鄧析所作。他把法律條文寫在竹簡上,所以史稱竹刑。竹刑的出現(xiàn),在法律發(fā)展又是一大進步。此前的刑鼎笨重,而竹刑則便于攜帶和流傳。
2、晉國
晉國自文公以后,曾四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晉文公稱霸時期,即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作被廬之法”;第二次是趙盾(即趙宣子)為晉國執(zhí)政時制定的《常法》;第三次是范宣子制定的刑書;第四次是范宣子所作并予以公布的刑書。這是繼鄭國公布成文法之后,晉國開始正式公布成文法。晉國公布成文法曾受到孔子的批評。
3、楚國
楚國在春秋時曾兩次制定法律。第一次是楚文王時作《仆區(qū)法》。仆區(qū)之法猶近世的窩藏法。第二次是楚莊王時作《茆門法》(茆,同茅)。依照《茆門法》規(guī)定,諸侯、大夫、公子入朝時,車不得進入宮門,以保障國君的安全。
(二)公布成文法所引起的爭論
新興地主階級反對奴隸主貴族壟斷法律,堅決要求將成文法公布于世,以保障他們的私有財產(chǎn)和其他權利,擺脫舊貴族的壓迫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羈絆。鄭國子產(chǎn)公布刑書時,便遭到晉國以叔向(晉平公時的太傅)為代表的舊貴族的反對。叔向完全是從舊貴族的立場出發(fā),是為了維護舊貴族的特權而發(fā)的議論。子產(chǎn)在給叔向的復信中,對公布成文法的目的說得很清楚,即在于“救世”。此后不久,晉國鑄刑鼎,又遭到孔子的反對??鬃拥恼撜{(diào)與叔向如出一轍。
成文法的公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新興地主階級開始掌握了政權,因此這一措施,促進了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但由于其鋒芒仍然是指向勞動人民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tǒng)治。
二、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周元王元年(公年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一時期為戰(zhàn)國時期。
(一)法制指導思想
1、厲行法治?!安粍e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边@是新興地主階級用以指導立法的思想,其中心是取消舊奴隸主貴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權,它打破了奴隸制“刑不上大夫”的壁壘。
2、法律公布。“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安贾诎傩铡毕虬傩展挤?,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從而否定了秘密法。
3、輕罪重刑。“行刑,重其輕者”。指在執(zhí)行刑罰時,加重對輕罪的刑罰。“禁*止過,莫若重刑”。這一思想對后世各朝的立法也有很大的影響。
(二)各諸侯國的變法
各諸侯國中取得了政權的地主階級,運用政權的力量先后在各國進行旨在發(fā)展、鞏固封建生產(chǎn)關系,建立封建政治的變法運動。
首先是魏國。魏文侯任李悝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新政主要有三點:(1)“盡地力之教”,鼓勵開荒地和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廢除井田制,發(fā)展土地私有制。(2)“善平糴”,就是國家在豐收之年收購一定數(shù)量的糧食,用來備荒;荒年由國家出售一定的糧食,以平衡糧價,防止舊貴族和大商人囤積居奇。(3)制定《法經(jīng)》以維護新政權所建立的統(tǒng)治秩序。
其次是楚國吳起。吳起變法主要有兩方面:(1)逐漸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針對楚國“大臣太重,封君太眾,上偪主而下虐民”的情況,吳起提出兩條措施:第一項,“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第二項,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以撫養(yǎng)戰(zhàn)斗之士”。(2)“明法審令”,推行法治,整頓政治機構,裁減不必要的官吏。
第三是秦國商鞅所主持的變法。商鞅在秦國先后兩次發(fā)布變法令。第一次是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第二次是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
(三)《法經(jīng)》與“改法為律”
魏文侯時李悝制定《法經(jīng)》?!斗ń?jīng)》分為盜、賊、網(wǎng)(或作囚)、捕、雜、具六篇。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因此將懲治盜、賊行為的《盜法》和《賊法》置于前面。古代盜主要指侵犯財產(chǎn)所有權的犯罪,賊主要指傷害人身及反抗朝廷等嚴重犯罪。盜賊需要緝捕,所以又專列《囚法》、《捕法》?!峨s法》用以概括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毒叻ā返膬?nèi)容為“具其加減”,即統(tǒng)一規(guī)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具法》以外的五篇皆“罪名之制”,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采用將法律的總原則、通例專列一篇,而與其他篇章相對應的編制體例,說明《法經(jīng)》的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可稱為中國歷第一部較系統(tǒng)的封建法典,為以后歷代法典的濫觴。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jīng)》入秦,并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jīng)》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律字最早的字義是指定音的竹笛,轉指音樂的旋律、節(jié)拍、節(jié)奏,具有穩(wěn)定、恒常、“均布”的含義。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強調(diào)法律的普遍適用性、穩(wěn)定性、必行性,是穩(wěn)定而普遍的規(guī)則。這對于秦國法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從此以后,中國古代的法典都以“律”為名。
三、商鞅在秦國的法制改革
商鞅在秦國輔佐孝公進行法制改革,分兩次進行。第一次主要是以剝奪舊貴族的特權為主,兼及其他;第二次是以廢除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為主,兼及其他。兩次法律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剝奪舊貴族的特權
一方面,廢除“世卿世祿”制。所謂世卿世祿制,是商周以來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的親疏實行分封,且父死子繼,世代為官,并世代受祿的制度。商鞅新法規(guī)定:“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背龂障狄酝獾淖谑屹F族,若無軍功,就撤銷其爵祿和貴族身份。另一方面,獎勵軍功,建立軍功爵祿等級制度,擴大新興地主階級的社會基礎。此外,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權,這乃是對舊貴族在法律方面特權的剝權。
(二)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買賣,獎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井田制是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廢除原來井田制的田界,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國家按畝收稅作為財政的來源,從而廢除了舊貴族賴以統(tǒng)治的經(jīng)濟基礎。同時,允許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這一規(guī)定,更有利于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確立與發(fā)展。
為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商鞅采取了如下措施:第一,獎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第二,頒布“分戶令”以改變秦國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舊習俗,規(guī)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三)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進一步廢除封邑制,普遍建立郡縣制??たh是中央直接管轄的地方機構,長官由國王任免。秦國在地方進一步完善郡縣制的行政管理體制??ぴO守為長官,縣設令為長官,皆由國王任免。
商鞅新法規(guī)定,“令民為什伍”,里內(nèi)居民按什伍編制。頒布“連坐法”。所謂連坐,即因一人犯罪牽連親屬、鄰里、同伍以及其他與之有聯(lián)系的人都要承擔罪責的刑罰制度。連坐的范圍很廣,有同居連坐、鄰伍連坐、軍伍連坐、職務連坐等。并規(guī)定同伍有罪互相糾舉,獎勵告*,不告*者腰斬,告*者受賞,匿*者與降敵同罪。在地方實行這樣一套嚴厲的管理體制,有利于中央對全國的管理,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制。
(四)推行法治,執(zhí)法不別親疏
商鞅在秦國為推行法治,首先從立法要取信于民著手,叫人們相信,立法必須嚴格執(zhí)行。刑無等級是推行法治的重要措施。商鞅新法規(guī)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不分職務和身份的高低,凡不服從國王命令,觸犯國家法律,破壞國家制度的,“罪死不赦”。
秦國由于商鞅變法,改革比較徹底,推行新法比較得力,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符合經(jīng)濟基礎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各項制度,所以秦國經(jīng)濟很快得到發(fā)展,并逐漸具備了雄厚的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一越而為七國之首,為后來秦王嬴政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同步精華題解
一、單項選擇題
1、在中國歷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__________.()A、叔向B、子產(chǎn)C、鄧析D、商鞅
2、郡縣制作為分封制的對立事物出現(xiàn)于__________.()A、春秋時期B、戰(zhàn)國時期C、西周D、秦朝
3、成文法的公布,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__________.()A、秘密法B、神判法C、習慣法D、貴族法
4、商鞅在秦國變法中,改變秦父子無別、同室而居舊習俗的法令是__________.()A、憲令B、分戶令C、茆門法D、仆區(qū)法
5、商鞅為了打擊舊貴族的特權,明令廢除〖CD#2〗制,實行獎勵軍功。()A、井田B、分封C、世卿世祿D、九品官人
二、多項選擇題
1、戰(zhàn)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制指導思想有__________.()A、刑無等級B、一斷于法C、法布于民D、重刑輕罪E、親親、尊尊
2、商鞅改革為剝奪舊貴族的特權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A、改法為律B、廢除世卿世祿制C、獎勵軍功D、取消“刑不上大夫”的特權E、推行法治,執(zhí)法不別親疏
3、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改革縣以下基層政權,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縣置__________.()A、長B、令C、丞D、守E、尉
三、名詞解釋
1、世卿世祿制2、連坐
四、簡答題
簡述秦自商鞅變法后產(chǎn)生的效果。
五、論述題
試述李悝的《法經(jīng)》。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B2、A3、A4、B5、C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2、BCD3、BC
三、名詞解釋
1、世卿世祿制:是指商周以來按照宗法血緣關系的親疏實行分封,且父死子繼,世代為官,并世代受祿的制度。
2、連坐: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時規(guī)定的法律適用方法,即連帶受罰。連坐法規(guī)定,發(fā)現(xiàn)犯罪必須向官府舉報,否則一同治罪。連坐的范圍包括:鄰里連坐、職務連坐、軍事連坐、同居連坐。連坐體現(xiàn)了商鞅重刑輕罪的思想。
四、簡答題
答:秦國由于商鞅變法,改革比較徹底,推行新法比較得力,并建立了一套新的符合經(jīng)濟基礎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各項制度,使秦國經(jīng)濟得以很快發(fā)展,逐漸具備了政治經(jīng)濟實力,一躍而為七國之首,為后來秦王贏政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所以,后來東漢的王充說:“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yè)”。對商鞅變法改革起到的效果,作出了很中肯的評價。
五、論述題
答:《法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期魏相李悝在系統(tǒng)總結各諸侯國成文法的基礎上編定的,是魏國變法的重要內(nèi)容。(1)《法經(jīng)》的指導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即將保護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chǎn)、人身安全及統(tǒng)治秩序作為首要任務。(2)《法經(jīng)》共有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其中《雜法》概括了盜賊以外的各種犯罪行為?!毒叻ā返膬?nèi)容是“具其加減”,即統(tǒng)一規(guī)定以上各篇定罪量刑的通例與原則,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總則,而其他五篇皆“罪名之制”,類似于近代刑法典中的分則。(3)《法經(jīng)》是中國歷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的法典,其立法技巧已初步走向成熟,后世中國的封建法典均以《法經(jīng)》為藍本。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革新時,攜《法經(jīng)》入秦,并在變法過程中將《法經(jīng)》改編為秦律,史稱“改法為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