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職稱考試輔導:經濟糾紛的解決途徑

字號:

(一)仲裁
    仲裁,是指仲裁機構根據糾紛當事人之間自愿達成的協議,以第三者的身份對所發(fā)生的糾紛進行審理,并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解決糾紛的活動。采集者退散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來源:考試大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考試大論壇
    1、仲裁的基本原則。包括:(1)自愿原則;(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公平合理地解決糾紛原則;(3)仲裁組織依法獨立行使仲裁權原則;(4)一裁終局原則。
    2、《仲裁法》的適用范圍。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糾紛,可以仲裁。與人身有關的婚姻、收養(yǎng)、監(jiān)護、扶養(yǎng)、繼承糾紛,以及由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調整的法律關系的爭議、行政爭議,不能仲裁。
    3、仲裁協議。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fā)生前或糾紛發(fā)生后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仲裁協議具有以下效力:(1)仲裁協議中為當事人設定的一定義務,不能任意更改、終止或撤銷;(2)合法有效的仲裁協議對雙方當事人訴權的行使產生一定的限制;(3)仲裁協議具有排除訴訟管轄權的作用;(4)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仲裁協議無效:(1)約定的仲裁事項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仲裁范圍的;(2)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仲裁協議;(3)一方采取脅迫手段,迫使對方訂立仲裁協議的。
    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未對人民法院受理該起訴提出異議的,視為放棄仲裁協議,人民法院應當繼續(xù)審理。
    4、仲裁程序。
    (1)仲裁的申請和受理。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向仲裁委員會遞交仲裁協議、仲裁申請書及副本。仲裁委員會收到仲裁申請書之日起5日內,決定是否受理。
    (2)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庭可以由1名仲裁員或3名仲裁員組成。仲裁員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必須回避;當事人也有權提出回避申請。
    (3)仲裁裁決。仲裁應當開庭進行。當事人協議不開庭的,仲裁庭可以根據仲裁申請書、答辯書以及其他材料作出裁決。仲裁一般不公開進行。
    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zhí)峁┳C據,并有權申請證據保全。
    申請仲裁后,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達成和解協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庭根據和解協議作出裁決書,也可以撤回仲裁申請。
    仲裁庭在作出裁決前,可以先行調解。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收后,即與裁決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裁決按多數仲裁員的意見作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
    (4)仲裁效力。當事人應當履行仲裁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
    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依法應撤銷情形的,可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6個月內,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
    (二)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特定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由受理該申請的行政機關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進行審查,并作出行政復議決定的活動。
    1、行政復議的范圍?!缎姓妥h法》對可以申請行政復議的情形和不得申請行政復議的事項作出了具體規(guī)定。
    2、行政復議程序。
    (1)復議申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60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guī)定的申請期限超過60日的除外。
    行政復議申請已被行政復議機關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先向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在法定行政復議期限內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2)復議管轄。根據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的不同類型及級別,《行政復議法》分別規(guī)定了具有行政復議管轄權的行政復議機關,申請人應當依法向具有管轄權的行政復議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3)復議受理。行政復議機關收到行政復議申請后,應當在5日內進行審查,并決定是否受理。
    (4)復議決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行政復議決定,但是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復議期限少于60日的除外。
    行政復議機關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應當制作行政復議決定書,并加蓋印章。行政復議決定書一經送達即發(fā)生法律效力。
    被申請人應當履行行政復議決定,不履行或無正當理由拖延履行的,行政復議機關或有關上級行政機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
    (三)訴訟
    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根據糾紛當事人的請求,運用審判權確認爭議各方權利義務關系,解決經濟糾紛的活動。
    1、訴訟管轄。訴訟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之間以及不同地區(qū)的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經濟案件的分工和權限。管轄有許多種類,其中最重要的是地域管轄和級別管轄。
    (1)地域管轄。地域管轄分為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
    (2)級別管轄。是根據案件的性質、影響范圍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經濟案件的分工和權限。
    2、訴訟參加人。訴訟參加人包括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當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訴訟中的第三人。訴訟代理人包括法定代理人、指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3、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的概念。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不在法定期間內行使權利而失去訴訟保護的制度。
    (2)訴訟時效期間的概念和種類。訴訟時效期間,是指權利人請求人民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民法通則》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但從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超過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訴訟時效期間可分為以下兩種: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民法通則》規(guī)定,普通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特別訴訟時效期間?!睹穹ㄍ▌t》規(guī)定,身體受傷害要求賠償的、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財物被丟失或損毀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
    (3)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與延長。訴訟時效的中止,是指訴訟時效進行中,因發(fā)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而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暫時停止計算訴訟時效期間,以前經過的訴訟時效期間仍然有效,待阻礙訴訟時效進行的事由消失后,繼續(xù)計算訴訟時效期間?!睹穹ㄍ▌t》規(guī)定,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從中止訴訟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訴訟時效期間繼續(xù)計算。
    訴訟時效的中斷,是指在訴訟時效進行中,因發(fā)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經經過的訴訟時效期間統歸無效,待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定事由消除后,訴訟時效期間重新計算?!睹穹ㄍ▌t》規(guī)定,訴訟時效因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
    訴訟時效的延長,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完成的訴訟時效,根據特殊情況而予以延長。
    4、審判程序。審判程序包括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等。
    (1)第一審程序。第一審程序分為普通程序和簡易程序。
    (2)第二審程序。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5、執(zhí)行程序。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和其他應由人民法院執(zhí)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申請執(zhí)行的期限從法律文書規(guī)定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1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