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申論熱點(86)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1

字號:

以主導的價值引領社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又對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為什么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呢?
    每個社會的有序運行,都需要有明確的價值支撐與價值引導。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價值觀是人生的航標。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某一事物作出“好”、“壞”、“對”、“錯”一類議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進行著一種價值判斷,而影響人們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便是自己的價值觀。由個體組織起來的社會,之所以不再是個體,也不再是眾多個體的簡單組合,而成其為社會,一個重要原因便在于它擁有將眾多的個體凝聚起來、規(guī)范起來、動員起來的價值追求、價值準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價值體系。而在這種價值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為根本的價值觀念,則構成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通過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發(fā)展主流意識形態(tài),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tǒng)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途徑。當代世界,許多國家對建設核心價值體系更加重視、更加自覺。如新加坡甚至以國會法案形式確定本國的“共同價值觀”,有力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的方向盤,是一個國家的穩(wěn)定器。如果沒有核心價值體系,社會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就會導致人心渙散、社會混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揭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之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新認識。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把黨的主張、國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統(tǒng)一起來,把政治與倫理、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是一個結構完備、邏輯縝密的科學體系。這一體系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開放性,其現實目標就是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根本建設。在新世紀新階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伴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關考試,大網站收集系日趨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價值觀念的多樣性也更加明顯。這些發(fā)展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并充分發(fā)揮其對多樣化價值觀念的主導性、引領性作用。特別是在當前,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念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良莠雜陳的現象,需要予以高度警覺和有效規(guī)范、引導;世界范圍內不同思想文化體現的價值觀念更加猛烈地相互激蕩,提出了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重大課題??梢哉f,面對多變的時代、多樣的社會、多種的思想、多質的需求、多類的矛盾,只有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在全黨和全國人民中更加鮮明地高揚黨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幟,才能審一而定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有效引領各種社會思潮,從而不斷夯實全社會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撐。
    以科學的理論指引航向
    “160年來全球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所分析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所揭示的人類社會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所確立的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依然沒有過時。實踐還證明,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基本原理只有與各國國情相結合,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才能不斷煥發(fā)強大的生命力……”在“2008年世界社會主義黃皮書暨紀念《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60周年理論研討會”上,與會的我國專家學者再次深情而堅定地闡發(fā)著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
    每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都有它的核心價值體系。而標志社會核心價值體系性質和方向的,便是它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所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從19世紀中葉開始,中國進步的知識分子也曾多次多方面地向西方學習,引進包括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各種思潮。這些思潮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流行一時,但在無數次的失敗和教訓中,中國人民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終為中國人民所選擇,成為始終高擎的前進旗幟,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并且是開放的、發(fā)展的、與時俱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誕生以來,遭到過許多來自不同方面的疑問和詰難。但是,歷史的發(fā)展卻使越來越多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人類思想,至今還沒有考試,大網站收集哪一種理論能夠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的思想、文化、社會發(fā)展作出科學的解釋,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80多年來,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門廣場的“風展紅旗如畫”;從毛澤東思想引領下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奠基,到鄧小平理論指導下中國迎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春天,再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引領中國人民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無不展示著馬克思主義的力量,無不印證著鄧小平同志那段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實踐無止境,基于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永無止境。面對新的使命,我們應當緊跟時代的步伐,緊密關注當今國際社會變化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大力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不斷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造力、吸引力、感召力,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有效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更好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讓馬克思主義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掌握,成為指導客觀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
    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
    2008年的春節(jié),中國人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祝福。遠在38萬公里之外月球軌道上運行的“嫦娥一號”衛(wèi)星傳回特殊的語音:“我在月球上向大家拜年了。我要送上一首來自月球的《春節(jié)序曲》?!币皇字袊硕炷茉數摹洞汗?jié)序曲》隨之悠然響起。
    五千年來,中國人對月球祭之拜之,歌之詠之……
    五十年來,中國人為“嫦娥”的一飛沖天埋首鉆研、奮力攻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wèi)星的成功發(fā)射,圓了中華民族千年夢想。圓夢的背后,是中華民族為著理想而自強不息的探求。
    理想是導航的羅盤,理想是不落的風帆。個人沒有理想,便沒有明確的方向,也不會有高昂的斗志;社會沒有理想,便不知所進,變成一盤散沙。近代以來,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zhàn)、浴火重生,重新走上復興之路,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永不泯滅的復興夢想,以及對復興之路日趨深刻而明確的認識與把握。一句話:她始終為美好的社會理想所感召、所引領。
    在當代中國,面對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面對人們思想觀念日益多樣化的客觀現實,我們尤其需要一個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社會各個階層廣泛認可和接受、能集中各個方面智慧和力量的社會理想,以明確我們的奮斗目標和發(fā)展方向,并協(xié)調人們的步伐、鼓舞人們的斗志、凝聚人們的力量、感召全社會的人們?yōu)橹畩^斗。這個共同的理想,就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理想包含著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指明了推進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道路,即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理想向人們展示,我們所要建設的是社會主義,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這樣的社會理想,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振興與人民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因而成為融先進性與廣泛性于一體、可以感召和凝聚社會各個階層的共同理想。
    擺脫貧窮落后、走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真誠夙愿,是所有炎黃子孫的不懈追求;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結論,是人民的選擇。包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已經以活生生的事實,充分展示出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實踐中,堅定不移地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我們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主題,我們就會邁出更加堅定有力、協(xié)調一致的發(fā)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