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刑法學》第二章串講筆記

字號:

第二章 犯罪概說
    第一節(jié) 犯罪的概念
    犯罪的三個特征:
    1、社會危害性:
    犯罪的本質(zhì)屬性或社會屬性,社會危害性是質(zhì)和量的統(tǒng)一。刑法13條:“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2、刑事違法性:
    犯罪的法律屬性,這里的“法”是指廣義刑法。
    3、應受刑罰處罰性:犯罪的后果特征:
    免除刑罰處罰,是以應受刑罰處罰為前提;如果不應受刑罰處罰,則不成立犯罪。
    第二節(jié) 犯罪的分類
    1.理論分類:
    (1)重罪與輕罪:以3年有期徒刑為標準。
    (2)自然犯與法定犯:自然犯是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傳統(tǒng)型犯罪,法定犯是沒有明顯違反倫理道德的現(xiàn)代型犯罪。作為單位構成的犯罪,均為法定犯。
    (3)隔隙犯與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場所的間隔的犯罪,為隔隙犯;否則,為非隔隙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時間間隔的,為隔時犯;實行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場所間隔的,為隔地犯。
    2.法定分類:
    (1)國事犯與普通犯。
    (2)身份犯與非身份犯?身份犯包括真正身份犯與不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作為犯罪主體構成要件的犯罪,是真正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的主體是一般主體,但是,若為特殊身份的主體,則從重或加重處罰。
    (3)親告罪與非親告罪:
    親告罪有五個:侮辱、誹謗、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侵占。
    附: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包括:
    (一)告訴才處理的案件:(親告罪)
    1、侮辱、誹謗案(刑法246,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2、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刑法257第一款);
    3、虐待案(刑法260第一款);
    4、侵占案(刑法270條)。
    (二)人民檢察院沒有提起公訴,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
    1、故意傷害案(刑法234第一款);
    2、非法侵入住宅案(刑法245);
    3、侵犯通信自由案(刑法252);
    4、重婚案(刑法258);
    5、遺棄案(刑法261);
    6、生產(chǎn)、銷售偽劣商品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一節(jié)規(guī)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7、侵犯知識產(chǎn)權案(刑法分則第三章第七節(jié)規(guī)定的,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8、屬于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人身、民主、財產(chǎn)權利)規(guī)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
    對上列八項案件,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于其中證據(jù)不足、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或者認為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應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三)被害人有證據(jù)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chǎn)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已經(jīng)作出不予追究的書面決定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