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隱藏“高考造假名單”只是掩耳盜鈴

字號:

“重慶高考(論壇)民族成分造假事件”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盡管《人民日報》、新華社再發(fā)文要求公開民族成分造假31人名單,但事實上,除了3名由學校曝光的被舉報民族成分造假而不予錄取的學生之外,對于另外造假的28人,重慶市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一直諱莫如深。他們先是撤下“公示名單”以避免“好事者”與先前公示的名單相比較,按圖索驥,從1萬多名加分考生中找到“31人名單”;如今有關負責人則稱,“我們迄今沒有接到新的、可以公開的通知”。
    如此看來,在某些人眼中,不公開還是原則,公開才是例外??墒?就在之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重慶招生辦明明表示,按照教育部“陽光招生”有關規(guī)定公示高考加分信息,還歡迎社會繼續(xù)進行舉報。為何此一時彼一時,在非常關頭緊要時刻,反倒成了一句“不對外公布是我們聯(lián)合調(diào)查組研究決定的”。推論下來,研究決定難道比“陽光招生”還重要?無獨有偶,日前浙江省24000多名加分考生的公示名單中,只有報名序號、學生姓名,無學校名稱,無具體項目。不少考生家長表示,這樣的公示起不到監(jiān)督作用。
    “高考公平”四個字與無數(shù)家庭息息相關。盡管現(xiàn)行制度有可以改進完善的地方,但在找到更具可行性的替代方案之前,考生只能奮力擠過獨木橋,而我們必須守候這一方公平。對高考加分的學生進行公示,為的就是接受社會監(jiān)督,防止有人作假,追求公開、公正。一旦這監(jiān)督程序被虛置,加分規(guī)則便異化為一些權(quán)貴們捷足先登的途徑,或者成為官員牟利的捷徑。第一例被曝光的民族成分造假是重慶石柱縣副縣長湯平之女,牽涉何川洋民族成分造假的巫山縣三名官員被免職或停職,便是明證。
    越想要掩蓋的事情,便越引發(fā)大家的猜測與翩翩遐想。去年生效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是為了打擊一些行政部門掩耳盜鈴的把戲所生,力圖經(jīng)由陽光政府走向法治政府。當初重慶招生辦撤下“公示名單”,很可能為的就是避免“好事者”騷擾,但在涉及公平、公正的語境中,“好事者”從來就不會缺位。當?shù)赜新蓭熞呀?jīng)向招生辦快遞出一份《關于公開重慶31名民族成分造假考生信息的申請書》,按照法律程序申請重慶招辦公開造假考生名單。而且,不排除提起公益訴訟的可能。倘若以前職能部門還能借由“秘密”之名推脫公開之事,那么,《條例》必將是這次相關部門繞不過去的坎;如果說媒體的連番放炮都未能讓其有絲毫動容,那也必須給《條例》一個合法合理的答案。通過司法程序倒逼行政公開,是《條例》留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救助措施,但至今威力亦未能釋放。若真有“好事者”對此事提起公益訴訟,能否借此倒逼名單公開,同樣值得民眾期待。
    隱藏高考造假名單不過是在掩耳盜鈴,對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不正視,采取閉目塞聽的態(tài)度,終究會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