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病歷采集與病例分析(第二單元病例分析2)(五)

字號:

(2)牙髓腔變窄或消失 為輕度牙脫位的反應,年輕恒牙更易發(fā)生髓腔變窄或閉塞。
    (3)牙根外吸收 牙根吸收最早在受傷后2個月發(fā)生,有2%可并發(fā)牙內吸收。
    (4)邊緣性牙槽突吸收 嵌入性和牙合向性脫位牙,易喪失邊緣牙槽突。
    [治療原則]
    治療總則:保存患牙。
    1.部分脫位牙
    (1)患牙局麻下復位,調抬,固定4周。
    (2)定期復查 術后3、6、12個月進行復查,如牙髓壞死,則作根管治療。
    2.嵌人性脫位牙
    (1)患牙為年輕恒牙者,不必強行復位,繼續(xù)觀察,待其日后自行萌出。
    (2)非年輕恒牙,局麻下復位,2周后再作根管治療,以免發(fā)生牙根吸收。
    3.完全脫位牙 力爭在半小時內進行再植。
    (1)成年牙完全脫位 如就診迅速或復位及時,術后3—4周再行根管治療。如脫位2小時后就診,則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并經根面和牙槽窩刮治后,將患牙植入、固定。
    (2)年輕恒牙完全脫位 如就診迅速或自行復位及時,不要輕易拔髓,一般療效良好。如就診不及時或拖延復位時間,則只能在體外完成根管治療術,搔刮根面和牙槽窩后再行植入、固定,但預后欠佳。
    (三)牙折
    [概述]
    牙折多因外力直接撞擊,或咀嚼時咬到硬物所致,臨床上多見于上頜前牙。牙折按其折斷部位分為冠折、根折、冠根折三種。
    [診斷要點]
    1.冠折 外傷性前牙多見,分橫折、斜折;咀嚼性后牙多見,分斜折、縱折。其診斷比較容易,可見細微裂紋、釉質缺損或釉質及牙本質缺損,伴或不伴牙髓腔暴露。
    2.根折 根折多為橫折,縱折少見?;佳揽捎胁煌潭鹊乃蓜?、叩痛,牙齦出血,根部黏膜觸痛等癥狀。有的根折早期五明顯癥狀,數(shù)日或數(shù)周后因水腫和咬合使根折斷端分離才逐漸出現(xiàn)癥狀。x線片檢查是診斷根折的重要依據(jù)。
    3.冠根折 臨床較為少見,有則多為斜行冠根折;患牙髓腔往往暴露,斷片動度大,觸痛明顯。
    [治療原則]
    1.冠折
    (1)缺損局限于少許釉質,牙本質未暴露,將其銳緣磨鈍即可。
    (2)牙本質已暴露輕度敏感者,可行脫敏治療。敏感較重者,可用塑冠內襯“氧丁”粘固,待6—8周后,在氫氧化鈣墊底后,再用復合樹脂修復牙冠形態(tài)。
    (3)若牙髓已暴露,成年恒牙可行牙髓摘除術;年輕恒牙則行活髓切斷術,當其牙根發(fā)育完成后,再行根管治療。同時修復牙冠形態(tài)。
    (4)對于冠折在頸部的單根牙,可在根管治療后作樁冠修復;若根尖尚未形成,可作根尖誘導形成術,以保留根尖處的牙*以利根尖繼續(xù)發(fā)育。
    2.根折
    (1)根尖1/3處折斷,多數(shù)只需夾板固定、降低咬合,不需牙髓治療。但如發(fā)生牙髓壞死,則應立即進行根管治療。
    (2)根中1/3處折斷,可用夾板固定,如有冠端錯位,應在固定前復位。術后每月復查一次,檢查夾板是否松脫,必要時可更換。復查時如牙髓有炎癥或壞死,則應作根管治療術。
    (3)頸部1/3處折斷并與齦溝相通時,如折斷線在齦下1~4mm,斷根不短于同名牙的冠長,牙周情況良好者,可酌情選用切齦術、正畸牽引術或牙槽內牙根移位術+樁冠修復。
    3.冠根折
    (1)凡可作根管治療,且具備樁核冠修復適應癥的后牙冠根折,均應盡力保留。
    (2)前牙冠根折,參考與口腔相通的牙頸部根折的治療原則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