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條原文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責任。
所謂損害賠償,又稱為違約損害賠償,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和依據合同的規(guī)定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合同法》第107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損害賠償責任具有如下特征:(1)、損害賠償是因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所產生的責任。由于債務人違約而使債權人遭受損害,當事人之間的原合同債務就轉化為損害賠償的債務關系。(2)、損害賠償原則上僅具有補償性而不具有懲罰性。損害賠償具有補償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彌補或填補債權人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損害后果。在《合同法》上原則上不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所謂懲罰性損害賠償,指由法院判令加害人支付給受害人的超過其財產損害范圍的一種金錢賠償?!逗贤ā吩瓌t不采用懲罰性損害賠償,但是《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3)、損害賠償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預先約定一方當事人在違約時應向對方當事人支付一定的金錢。這種約定方式即可以用具體金錢數額表示,也可采用某種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來確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12條和《合同法》第114條允許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4)、損害賠償以賠償當事人實際遭受的全部損害為原則。一方違反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不僅會遭受現有財產的損失,而且會遭受可得利益的損失,這些損失都應當得到賠償?!逗贤ā返?1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對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只有賠償全部損失才能在經濟上相對于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況下的同等收益,由此才能督促當事人有效地履行合同。
損害賠償與實際履行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形式是各有特點、不能互相替代的。實際履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表現在,首先,實際履行是實現合同的目的、維護合同紀律所必須采取的補救方式。只有通過實際履行方式,才能使債權人獲得原合同規(guī)定的標的,并能防止違約當事人通過違約而從事投機行為,獲得不正當利益。其次,從舉證責任來看,受害人采用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可不必承擔對實際損失的舉證責任,因而在很多損失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實際履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當然,盡管違約當事人不得以其他補救方式代替合同的實際履行,但對受害人來說,在其他補救方式特別使損害賠償方式能夠有效地維護其利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放棄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而采取其他方式。
《民法通則》第115條規(guī)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可見,我國現行法律承認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是可以并存的。對于合同解除時的損害賠償的范圍,首先應包括因恢復原狀而發(fā)生的損害賠償。除此之外,賠償范圍還包括管理、維護標的物所產生的費用以及因反換財產本身而支出的必要費用。
損害賠償和違約金二者都是合同責任的主要形式。損害賠償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責任形式,而違約金則具有補償性和懲罰性雙重屬性。所以,損害賠償通常要與實際損害相符合,而違約金數額與實際損失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即使在沒有損害的情況下,也應支付違約金。如果支付補償性違約金不足以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債務人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彌補違約金的不足部分,即違約金可與賠償損失并用。
第一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在履行義務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后,對方還有其他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
法條文義解釋
本條規(guī)定了損害賠償責任。
所謂損害賠償,又稱為違約損害賠償,指違約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依法和依據合同的規(guī)定應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合同法》第107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應當承擔……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損害賠償責任具有如下特征:(1)、損害賠償是因債務人不履行合同債務所產生的責任。由于債務人違約而使債權人遭受損害,當事人之間的原合同債務就轉化為損害賠償的債務關系。(2)、損害賠償原則上僅具有補償性而不具有懲罰性。損害賠償具有補償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彌補或填補債權人因違約行為所遭受的損害后果。在《合同法》上原則上不適用懲罰性損害賠償。所謂懲罰性損害賠償,指由法院判令加害人支付給受害人的超過其財產損害范圍的一種金錢賠償?!逗贤ā吩瓌t不采用懲罰性損害賠償,但是《合同法》第113條規(guī)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guī)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規(guī)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3)、損害賠償具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可以預先約定一方當事人在違約時應向對方當事人支付一定的金錢。這種約定方式即可以用具體金錢數額表示,也可采用某種損害賠償的計算方法來確定。我國民法通則第112條和《合同法》第114條允許當事人約定損害賠償。(4)、損害賠償以賠償當事人實際遭受的全部損害為原則。一方違反合同后,另一方當事人不僅會遭受現有財產的損失,而且會遭受可得利益的損失,這些損失都應當得到賠償?!逗贤ā返?1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對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只有賠償全部損失才能在經濟上相對于合同得到正常履行情況下的同等收益,由此才能督促當事人有效地履行合同。
損害賠償與實際履行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形式是各有特點、不能互相替代的。實際履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表現在,首先,實際履行是實現合同的目的、維護合同紀律所必須采取的補救方式。只有通過實際履行方式,才能使債權人獲得原合同規(guī)定的標的,并能防止違約當事人通過違約而從事投機行為,獲得不正當利益。其次,從舉證責任來看,受害人采用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可不必承擔對實際損失的舉證責任,因而在很多損失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實際履行更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利益。當然,盡管違約當事人不得以其他補救方式代替合同的實際履行,但對受害人來說,在其他補救方式特別使損害賠償方式能夠有效地維護其利益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放棄實際履行的補救方式,而采取其他方式。
《民法通則》第115條規(guī)定:“合同的變更或者解除,不影響當事人要求賠償損失的權利”,可見,我國現行法律承認合同解除與損害賠償是可以并存的。對于合同解除時的損害賠償的范圍,首先應包括因恢復原狀而發(fā)生的損害賠償。除此之外,賠償范圍還包括管理、維護標的物所產生的費用以及因反換財產本身而支出的必要費用。
損害賠償和違約金二者都是合同責任的主要形式。損害賠償主要是一種補償性的責任形式,而違約金則具有補償性和懲罰性雙重屬性。所以,損害賠償通常要與實際損害相符合,而違約金數額與實際損失之間并無必然聯系,即使在沒有損害的情況下,也應支付違約金。如果支付補償性違約金不足以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損失,債務人還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以彌補違約金的不足部分,即違約金可與賠償損失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