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司法考試筆記解讀《物權法》第九章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guī)定

字號:

(司法考試解讀:法律應當把所有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全部考慮進去,前面沒有說全,所以這里把前面沒有說到的比較特殊的情況單獨列一章。)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所有權:
    (司法考試解讀:“無處分權”是一個復雜集合,包括各種類型:一是非產(chǎn)權人又非被委托人;二是被委托人超越代理權限;三是主體不合格,例如未成年人;四是法律規(guī)定產(chǎn)權人不具有處分權,例如產(chǎn)權人對樹木文物等不一定有處分權;五是刑事犯罪,如銷贓,洗錢,轉移走私物品等;六是行政行為不當,如行政機關把扣押財轉讓給他人;七是共有人未經(jīng)其他共有人同意,等等。
    無處分權人將財產(chǎn)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但是追回是有條件的?!俺朔闪碛幸?guī)定外”,是指除了其他法律另有規(guī)定之外,如果符合本法下列條件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所有權”,也就是產(chǎn)權人不能向受讓人追回。)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shù)怯浀囊呀?jīng)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jīng)交付給受讓人。
    (司法考試解讀:就是說受讓人可以不管出讓人是誰,不管財產(chǎn)的來路,只要符合以上三個條件其中的一條,就可以取得財產(chǎn)的所有權。
    第一個條件是所謂“善意所得”,那么如何來判斷是善意還非善意呢?如果明知出讓人沒有處分權,但仍然取得財產(chǎn)的所有權,是不是能說是善的呢?例如趙老爺和末莊的各界人士明知阿Q出售的衣服是贓物,但是仍然非要購買,他們的行為是善意還是非善呢?又如在街頭或跳蚤市場,明知是贓物或是走私水貨,購買人算不算善意所得? 其實法律只能對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做出界定,而不能對人的心理活動加以癔斷。只要是合法的主體在合法的場合通過合法的方式完成的民事行為,就應當是有效的,民事主體沒有調(diào)查和判別對方是否善意的權力和義務。如果不符合民事行為有效條件,即使是善意的,也是無效的。
    第二個條件是“以合理價格轉讓”。就是說無論出讓人是否具有處分權,也無論受讓人是否明知,只要是以合理價格轉讓的,就可以取得所權。但是何謂“合理價格”呢?“合理價格”只有計劃經(jīng)濟的條件下才能存在,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雙方接受的價格就是合理價格。例如拍賣價,網(wǎng)上售價,促銷價,投標價,等等,例如家庭的舊衣服,成色很新,有的可能根本就沒穿過,但是賣給收舊貨的,只能賣一角錢一斤,這合理嗎?又如二手車,即使是新的,也只能賣一半價,這合理嗎?在文物市場“撿漏”,合理嗎?因各種原因,出讓人自愿無償或者以低價或者以高價出讓財產(chǎn),或者受讓人自愿接受高價轉讓,難道不可以嗎?受讓人有判定受讓財產(chǎn)價格是否合理的義務嗎?本文這樣規(guī)定,是給受讓人設定了法定義務,但是這個義務,是普通民事主體無法履行的。如果因“合理價格”糾紛引起訴訟,人民法院也難以確定什么是“合理價格”。如果不合法,價格合理也不能認定為有效,如果合法,價格不合理也不能認定無效。
    第三個條件是“不動產(chǎn)經(jīng)過登記,動產(chǎn)已經(jīng)交付,受讓人就取得了所有權”。那么只要不動產(chǎn)完成了過了戶登記,那么不管是不是無權處人出讓,也不管是不是合理價格出讓,受讓人都取得了所有權,產(chǎn)權人無權向受讓人追回。但是在沒有過戶登記前,受讓人即使是善意所得,即使是以合理價格取得,產(chǎn)權人都可以向受讓人追回。
    對于動產(chǎn),只要已經(jīng)交付,受讓人就取得了所有權?!敖桓丁辈⒉灰馕吨茏屓藢嶋H占有,如果在交付后,受讓人實際占有前,按本法規(guī)定,也是不能追回的。就是說,只要出讓財產(chǎn)離開了出讓人之手,即使發(fā)現(xiàn)了有誤,也無法追回了。但在現(xiàn)實中,出讓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時財產(chǎn)交付了,但是轉讓金的支付還未完成。如果交付之后,出現(xiàn)拒絕支付,支付未到賬或支付與出讓價格不符等情況時,財產(chǎn)也不能追回,是否合理?
    實際上這一條還是民事行為有效條件的問題?!睹穹ㄍ▌t》中對民事行為有效條件的有如下規(guī)定:“第五十五條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第五十八條 下列民事行為無效: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六)經(jīng)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第五十九條 下列民事行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予以變更或者撤銷:
    (一)行為人對行為內(nèi)容有重大誤解的;
    (二)顯失公平的。
    被撤銷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無效。“
    本法作為民事法律,對民事行為的有效條件設立,應當以上述規(guī)定為根據(jù)。財產(chǎn)轉讓有的是屬于民事行為,有的是屬于行政行為,如調(diào)撥劃撥;有的是犯罪行為,如銷贓。
    屬于民事行為的財產(chǎn)轉讓,其有效條件應符合《民法通則》的一般條件,即主體合格,意思表示真實,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共公利益。這是對轉讓人和受讓人雙方義務的規(guī)定。對于雙方來說,都應當事先了解對方的主體資格和轉讓財產(chǎn)的合法性真實性。例如某些商品不能對未成年人出售,某些藥品只能對特定身份的人轉讓,等等。出讓方就有了解受讓人的身份的義務。受讓方為保護自己的利益,更應當了解出讓方的主體資格和財產(chǎn)的合法性真實性,必要時還會通過公證等中介機構來保證。但是如果受讓方明知出讓方是或者可能是無處分權人,仍然與之發(fā)生轉讓行,而導致行為無效,就應當承擔相應的后果。
    受讓方行為是否有效,受讓財產(chǎn)的所有權是否應當支持,應當看受讓人是否明知或應知出讓人的主體資格,是否明知或者應知財?shù)暮戏ㄐ院驼鎸嵭?,而不是看是否“善意”。例如收舊貨的明知對方是未成年人背著家長出賣家里物品,而仍然收購的;明知對方是銷贓而購買的;在專門銷贓和出售水貨的“黑市”之類非法交易場所購物的,無論是否“善意”,是否屬“合理價格”,其行為都是無效的,其財產(chǎn)所有權都不應受到法律的支持。
    相反,如果符合民事行為的有效條件,那么無論受讓人出于何種目的用途,也無論價格是否合理,受讓的財產(chǎn)權就應得到法律的支持。這里民事行為的合理,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價格合理,在價格之外,還可能有其他互相取得妥協(xié)平衡的條件,民事主體完全有自主設定權利。是否“顯失公平”,不能只看價格這一個條件,而是要綜合分析所有的條件。法律也不應僅僅只規(guī)定價格這一種條件。
    至于不動產(chǎn)的登記和動產(chǎn)的交付,也不能簡地設定為民事行的有效件。不動產(chǎn)轉和動產(chǎn)的轉讓,只要符合民事行為有效條件,就應當成立。行為有效是不動產(chǎn)的登記的條件,登記是法定義務,行政登記是不動產(chǎn)所有權的法律確認,登記后可以對抗第三人,未登記則屬于未履行法定義務,雖不代表轉讓行為無效,但是會失去受法律支持的優(yōu)先權,權利和義務總是不可分離的。法律不能強迫當事人登記,但是也決不會鼓勵不登記行為,不登記的后果只能由當事人承擔。至于動產(chǎn)轉讓是否以交付為條件,也不能一概而論,還是應以《民法通則》規(guī)定的民事行為有效條件為準。)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guī)定取得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解讀:《民法通則》對無效民事行為的處理有以下規(guī)定:“第六十一條 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對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chǎn),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
    本法的規(guī)定是“受讓人依照前款規(guī)定取得不動產(chǎn)或者動產(chǎn)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無處分權人轉讓他人財產(chǎn),是對原所人的侵權行為,理應按民事侵權、刑事侵權、行政侵權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原所有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既然是“請求”,那么無處分權人既可以答應也可以不答應。這里法律用語應采用“主張”為妥。對于原所有人主張無處分權人賠償,人民法院應于支持。)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guī)定。
    (解讀:其他物權就是所有權以外的物權,即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第一百零七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nèi)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jīng)營資格的經(jīng)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解讀:這一條實際上是無處分權人轉讓財產(chǎn)情況中的一種。首先,法律應當規(guī)定拾得人有交還失物的義務,本法“第一百零九條:”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及以下各條,應放在這一條前面。
    第二,權利人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或者購回原物時,受讓人是否必須同意?如果受讓人就是不同意怎么辦?)
    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chǎn)后,該動產(chǎn)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
    (解讀:受讓人取得所有權,成為新的所有權人,這里就不必再說“善意”了。如果受讓人受讓時不知道,“該動產(chǎn)上的原有權利”,例如抵押權,按本法的規(guī)定,這些權利就可以消滅了?這樣產(chǎn)生糾紛就難免了吧?如何判定他知道還是不知道呢?)
    第一百零九條 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
    (解讀:這是公民的應有道德和法定義務,對履行這一義務的公民應有鼓勵性的規(guī)定,對未履行這一義務的后果也應當有所規(guī)定。)
    第一百一十條 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徊恢赖?,應當及時發(fā)布招領公告。
    (解讀:有關部門是什么部門?是否應設立“失物招領處”?否則誰是法定義務人?如果是行政機關負責,則是屬于行政行為。)
    第一百一十一條 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解讀:如果是行政機關是法定義務人,那么除了對失主承擔民事責任,是否還應當承擔行政管理失職責任或者刑事責任?)
    第一百一十二條 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
    (解讀:應向保管人支付合理的保管費用,此處“支出”應改為“支付”為妥。這一條就是民法中“無因管理”。拾得人不一定是保管人;保管費用怎樣才算“必要”無法界定,如果保管費用超過了失物的本身價值,雖然可能是必要的,但卻未必合理。)
    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解讀:懸賞尋找失物所設定的義務,應當是可以兌現(xiàn)且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的有效承諾。例如有的人用以身相許作為懸賞,法律就不當應支持。拾得人也不得因沒有懸賞而拒絕交還失物。)
    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
    (何謂“侵占遺失物”?雖有占有的企圖,但在被權利人追索時能夠交出的,不能算侵占。只有拒不承認或拒不交還的,才算侵占。但是如果在保管費或懸賞義務兌現(xiàn)上分生分歧而拒不交還的,又怎么辦呢?所以本條規(guī)定應當改為:“權利人向保管人支付了合理的管理費用或兌現(xiàn)了懸賞義務,拾得人應交還失物,拒不交還的,構成侵權,應承擔侵權責任?!?BR>    對于交還失物,到底應當不應當收取報酬,這是一個涉及社會道德的問題,如果法律允許收取報酬,則應有相應的限制條件和幅度。有的國家規(guī)定報酬不超過失物價值的1/10,取得報酬還應納稅。)
    第一百一十三條 遺失物自發(fā)布招領公告之日起六個月內(nèi)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解讀:發(fā)布招領公告的義務人是誰?招領公告應當具有何種形式和范圍?無人認領又不能保存的鮮活物品如何處理?歸國家所有后,國家如何處理?是否可以拍賣,收入是否應當用于公益事益?)
    第一百一十四條 拾得漂流物、發(fā)現(xiàn)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guī)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解讀: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漂流物、埋藏物或者隱藏物,還應包括散落物,公民有義務應及時報告公安部門并妥善加以保護,不得哄搶,私分,轉移,破壞;因發(fā)現(xiàn)保護有功者,應有得到表彰獎勵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五條 主物轉讓的,從物隨主物轉讓,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解讀:主物的包裝、附件、配件、備件是從物,有的必須隨主物轉讓而轉讓,否則主物不能發(fā)揮作用;有的具有單獨功能,可以不隨主物轉讓。如果轉讓有約定的,應當從約定;約定不明的,應當隨主物轉讓,未隨主物轉讓的,受讓人有權向出讓人索要,或者要求出讓人承擔相應費用。)
    第一百一十六條 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解讀:天然孳息指因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如自然界樹木結的果實、母畜生的幼畜。天然孳息歸誰所有可以由當事人約定,如果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由所有人取得,所有人設定用益物權的而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例如集體土地上的自然收益歸集體所有,但是如果未約定或約定不明,則歸土地承包權人所有。)
    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解讀:法定孳息是“天然孳息”的對稱。原物依法律關系而產(chǎn)生的收益。如租金、利息等。隨時間的持續(xù)而發(fā)生,與原物并無物理聯(lián)系,亦不存在與原物分離的問題。歸原物所有人所有,隨原物所有權的轉移而一同轉移。如果原物所有權人在原物使用過程中發(fā)生變更,則各權利人在權利存續(xù)期間按時間計算取得法定孳息。 本條所說的“交易習慣”,應是民事活動中的成文或不成文習慣,以民事行為有效性為限制條件。)
    綜上所述,本章涉及民事行為的有效性。行為主體是平等的民事主體,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事項屬民事行為處分的事項,結果是產(chǎn)生民事關系的結果,這些才是民事法律調(diào)整的對象。民事法律對民事行為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以及出現(xiàn)后法律的適用以及后果,都應加以考慮并做出相應的規(guī)范。本章的規(guī)定很多地方?jīng)]有說到位,只能有待于以后的司法解釋來補充完善了。
    第三篇 用益物權
    (解讀:“用益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他人的不動產(chǎn)或者
    動產(chǎn)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有點故弄玄虛,其實就是現(xiàn)實中常見的承包租賃。如果望文生義,“用益物權”就是“利用有益之物的權利”,但是這里的“益”不當“有益”講,而是“收益”的意思?!坝靡嫖餀唷本褪恰笆褂盟酥锶〉檬找娴臋嗬?,是個倒裝句。明明是中國人立法,為何要采用這么個別扭的句子呢?無非是為了表現(xiàn)立法者學問大,用的詞你們不懂。但是反過來,也可以說立法者太弱智,連一個能讓大家明白的話都不會說,或者是太狡猾,故弄玄虛糊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