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法規(guī):知識產權法的概念

字號:

知識產權法是調整因創(chuàng)造、使用智力成果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和,它是國際上通行的確認、保護和利用著作權、工業(yè)產權以及其他智力成果專有權利的一種法律制度。
    知識產權是近代商品經濟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產物。自17、18世紀以來,資產階級在生產領域中開始廣泛采用科學技術成果,從而在資本主義市場中產生了一個保障智力成果私有的法律問題。資產階級要求法律確認對智力成果的私人占有權,使智力成果同一般客體物一樣成為自由交換的標的。他們尋求不同于以往財產法的新的法律制度,以作為獲取財產權利的新方式:在與商品生產直接有關的科學技術發(fā)明領域出現(xiàn)了專利權,在商品交換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商品標記范疇出現(xiàn)了商標權,在文學藝術作品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著作權。這些法律形式最后又擴大為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產生的時間不長,自英國于1624年制定第一部專利法(《壟斷法規(guī)》)、1907年制定第一部著作權法(《為鼓勵知識創(chuàng)作而授予作者及購買者就其已印刷成冊的圖書在一定時期內之權利法》即《安娜法令》)、法國于1857年制定第一部商標法(《關于以使用原則和不審查原則為內容的制造標記和商標的法律》)算起,知識產權法的興起至今只有兩三百年的時間,但它對于推動現(xiàn)代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卻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凡是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達的國家,都較早地建立和健全了他們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通過法律的形式授予智力成果的創(chuàng)造者及所有者以專有權,確認智力成果為知識形態(tài)的無形商品,促使其進入交換和流通。知識產權法已經成為各國法律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知識產權的立法始于清朝末年,北洋政府與國民黨政府也頒布過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但這些法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種種原因,知識產權法制建設被長期擱置。近十多年來,隨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中國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知識產權法律、法規(guī),迅速建立了知識產權的法律體系,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1982年8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商標法》(1993年修訂);1984年3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專利法》(1992年修訂);1990年4且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著作權法》;1993年9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反不正當競爭法》。1986年4月12日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民法通則》還專節(jié)規(guī)定了知識產權。此外,我國還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80年)、《保護工業(yè)產權巴黎公約》(1985年)、《商標國際注冊馬德里協(xié)定》(1989年)、《關于集成電路知識產權條約》(1990年)、《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1992年)、《世界版權公約》(1992年)、《保護唱片制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復制日內瓦公約》(1993年)、《專利合作條約》(1994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