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土地法律知識輔導資料:無效民事行為的類型

字號:

二、無效民事行為的類型(掌握)
    關于無效民事行為的種類,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列舉了如下幾項: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愿的情況下所為的;4)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5)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的;6)經(jīng)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7)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則大大縮小了無效合同的范圍,將無效合同的范圍基本上限定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之內(nèi)。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確認了五種合同為無效合同: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合同。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民法通則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無民事行為人實施的民事行為,包括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和法人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指未成年人和完全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的精神病人,他們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法人實施的無效民事行為,指法人超越其權利能力的范圍而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原則上不得進行任何民事行為,但在司法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進行的某些為習慣所允許的,或者與其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事行為或者純獲利益的行為,法律也承認其效力。
    (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
    《民法通則》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無效。但是《合同法》又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的行為規(guī)定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因此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是無效的行為。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行為,是指當事人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其非法的目的;或者其從事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在內(nèi)容上是非法的。這種也被稱為偽裝的民事行為或者隱匿的民事行為。
    (四)惡意通謀的民事行為
    惡意通謀的民事行為,指民事行為的當事人之間合謀實施的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行為。這類民事行為的特征主要在于當事人之間互相串通,共同實施違法行為?!睹穹ㄍ▌t》第五十八條第四款規(guī)定,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
    (五)違反法律或者公序良俗的行為
    《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五款規(guī)定,違反法律或者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對這一項規(guī)定應當做廣義的理解,它應當涵蓋以下方面的內(nèi)容:
    l、行為的內(nèi)容違反法律的無效。這里所指的法律,指強行性或者禁止性的規(guī)范,不包括任意性的規(guī)范。具體而言,其一,法律的含義限定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訂并頒布的法律和國務院制訂并頒布的行政法規(guī),而不包括地方性法規(guī)、行政規(guī)章、決定等;其二,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規(guī)定限定于強制性規(guī)定。強制性規(guī)定包括義務性規(guī)定和禁止性規(guī)定。義務性規(guī)定是法律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的義務,他必須履行不得違反,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guī)定經(jīng)營者應承擔的十項義務。禁止性規(guī)定是指法律規(guī)定民事主體不得作出某項行為,如《商標法》中規(guī)定商標不得使用帶有民族歧視性的文字和圖形。
    2.民事行為的內(nèi)容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無效。從本質(zhì)上說,違反社會公共利益是一個彈性條款;一般說來包括行為的本身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限制他人或者自己的權利能力或行為能力的行為、所附加的條件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等具體類型。
    3.行為的內(nèi)容違背社會公德的無效。所謂社會公德,即指社會的一般道德準則,或者稱為“善良風俗”。判斷某一個行為是否違背善良風俗,不能以某一個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或者以一種被理想化的道德觀、價值觀為依據(jù),必須以社會所普遍接受的道德觀、價值觀為依據(jù)。
    (六)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又叫詐欺,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或者歪曲的事實,或者故意隱匿真實情況,誘使表意人陷人錯誤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逗贤ā分灰?guī)定一方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而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合同,則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
    (七)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
    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指以給公民或其親友的生命健康、名譽、榮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或者以給法人的商譽、財產(chǎn)等造成損害相威脅,迫使對方未被真實意愿而作出的意思表示?!睹穹ㄍ▌t》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受脅迫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
    《合同法》只規(guī)定一方以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而以脅迫手段訂立的損害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合同,則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
    (八)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指一方當事人乘對方處于危難之機,為牟取不正當利益,迫使對方作出不真實的意思表示,嚴重損害其利益的行為。這是我國《民法通則》的一個獨創(chuàng)。傳統(tǒng)民法里,乘人之危與顯失公平共同構成一種行為,乘人之危是前提,顯失公平是結果。我國《民法通則》區(qū)分顯失公平與乘人之危這兩種不同的民事行為類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乘人之危的民事行為無效。乘人之危與欺詐、脅迫等行為一樣,都是迫使對方作出違背真實意志的意思表示,而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外人往往無從判斷;而且,將這類合同當作無效合同處理后,當事人會失去可能對其更為有利的基于合同的補救方式。因此,《合同法》將這類合同作為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來處理。
    例題1:甲至西安旅游,在乙旅游商店見一精致之兵馬俑,詢問是否當?shù)啬嗤翢破?,丙店員告知確為當?shù)啬嗤翢破?,甲遂花費800元價格購買之。后經(jīng)檢驗,乃為外地泥土燒制品。對甲的購買行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因甲受到乙的欺詐
    B.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因甲受到丙的欺詐
    C.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因丙為無權代理
    D.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因丙為無權處分
    答案: A
    解析:《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無效?!逗贤ā分灰?guī)定一方以欺詐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無效;而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合同,則屬于可變更、可撤銷的合同。該行為屬于以欺詐手段訂立的損害第三人的利益的合同。
    例題2:以下( )合同為無效合同。
    A.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
    B.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C.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D.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E.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
    答案:ABCD
    解析: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為有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