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地籍圖知識(一)

字號:

地籍圖是對在土地表層自然空間中地籍所關心的各類要素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并用編排有序的標識符對其進行標識,標識是具有嚴密數(shù)學關系的一種圖形,是地籍管理的基礎資料之一。通過宗地標識符使地籍圖與地籍數(shù)據(jù)和表冊建立有序的對應關系。地籍圖是土地管理的專題圖,它首先要反映包括行政界線、地籍街坊界線、界址點、界址線、地類、地籍號、面積、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級等地籍要素;其次要反映與地籍有密切關系的地物及文字注記,一般不反映地形要素。地籍圖是制作宗地圖的基礎圖件。
    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范圍由于被占用或使用、利用而被分割成許多地塊和土地權屬單位,并且無一遺漏,那么整個國土面積,不論城鎮(zhèn)、農村,還是邊遠地區(qū),均必須測設地籍圖,因此地籍圖具有國家基本圖的特性。
    地籍圖測量方法分模擬法和數(shù)字法兩種。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測繪地籍圖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數(shù)字法測繪地籍圖是指從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及數(shù)據(jù)組織到繪制地籍圖都由計算機等電子設備輔助完成。模擬法測繪地籍圖基本靠手工完成。當?shù)丶{查范圍內有現(xiàn)勢性較好的同比例尺的地形圖時,可以利用權屬調查及界址點測量成果編繪地籍圖。不論采用何種方法測繪地籍圖都應充分利用宗地草圖數(shù)據(jù)、權屬調查勘丈數(shù)據(jù)及解析界址點坐標數(shù)據(jù)。
    利用地形圖編繪地籍圖時,地形圖的比例尺、現(xiàn)勢性及精度應滿足要求,在制作地籍圖之前,必須利用宗地草圖中的勘丈值全面檢核地形圖的正確性。重點檢核與界址有關的地物的正確性,如果發(fā)現(xiàn)原地形圖有錯,就利用勘丈值修改。在已有地形圖成圖到制作地籍圖期間新建的建筑物,圖上沒有反映,應予補測。采用解析法、部分解析法或圖解勘丈法測定界址點的地籍細部測量,都可以利用地形圖編繪地籍圖。
    地籍圖的分幅與地形圖的分幅相似,分幅地籍圖的幅面采用50cm × 50cm 或 50cm × 40cm ,分幅方法應采用有關規(guī)范所要求的方法,便于各種比例尺地籍圖的連接。
    地籍圖的分幅編號方法與地形圖的分幅編號方法相似。地籍圖分幅編號應以小比例尺圖件為基礎,逐級編定較大比例尺的地籍圖圖幅號。當測區(qū)已有相應比例尺地形圖時,地籍圖的分幅與編號方法可沿用地形圖的分幅與編號,并于編號后加注圖幅內較大單位名稱或以地理名稱命名的圖名。
    一、地籍圖的內容
    地籍圖是專題圖,它首先要反映地籍要素以及與地籍有密切關系的地物;其次在圖面荷載允許的條件下,適當反映其他內容。地籍要素要反映得充分、明顯,其他要素摘要表示,一般可略去細部、次要的部分。由于我國幅員廣大,各地的地形、地物、宗地的大小、界址線與界標物的關系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差別很大,在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下,各地應從本地具體條件出發(fā),對地籍圖內容做出補充規(guī)定。地籍圖內容主要有:地籍要素、數(shù)學要素及地物要素。
    ( 一 ) 地籍要素
    在地籍圖上應表示的地籍要素包括:行政界線、界址點、界址線、地類號、地籍號、座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級等?,F(xiàn)分述如下:
    1 .各級行政界線要素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界,自治州、地區(qū)、盟、地級市界,縣、自治縣、旗、縣級市及城市內的區(qū)界,鄉(xiāng)、鎮(zhèn)、國有農、林、牧、漁場界及城市內街道界。兩級行政界線重合時在地籍圖上表示高級界線,境界線在拐角處不得間斷,應在拐角處繪出點或線。
    2 .界址要素 宗地的界址點、界址線、地籍街坊界線、城鄉(xiāng)結合部的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在地籍圖上界址點用直徑0 .8mm 的紅色小圓圈表示,界址線用 0.3mm 的紅線表示;與宗地界址線重合的其他界線,在地籍圖上可跳躍注記;集體土地所有者名稱注記在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內。
    3 .地籍號 地籍號由區(qū)縣編號、街道號、街坊號及宗地號組成。在地籍圖上只注記街道號、街坊號及宗地號。街道號、街坊號注在圖幅內有關街道、街坊區(qū)域的適中部位,宗地號注在宗地內。在地籍圖上宗地號和地類號的注記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號,分母表示地類號。對于跨越圖幅的宗地,在不同圖幅的各部分都須注記宗地號。如果某街道或街坊或宗地只有較小區(qū)域在本圖幅內,相應的編號可以注記在本圖幅內圖廊線外。如果宗地面積太小,在地籍圖上可以用標識線移在宗地外空白處注記宗地號,也可以不注記宗地號。
    4 .地類 在地籍圖上按《全國土地分類》體系規(guī)定的土地利用類別碼注記地類,地籍圖上應注記地類的三級分類。對于宗地較小的住宅用地,可以省略不注記,其他各類用地碼一律不得省略。道路用地,包括分割街坊的道路和街坊內的道、巷、通道的宗地,都應按《全國土地分類》體系的規(guī)定要求注記其相應的地類代碼。
    5 .座落 宗地的座落由行政區(qū)名、道路名 ( 或地名 ) 及門牌號組成,地籍圖上應適當注記行政區(qū)名及道路名,宗地門牌號可以選擇性注記。
    6 .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 在地籍圖上可選擇性注記單位名稱和集體土地所有者名稱。因單位宗地較小,可以不在地籍圖上注記單位名稱。在地籍圖上不需要注記個人用地的土地使用者名稱。
    7 . 土地等級 對于已完成土地定級估價的城鎮(zhèn),在地籍圖上繪出土地分級界線及相應的土地等級注記。
    ( 二 ) 數(shù)學要素
    在地籍圖上應表示的數(shù)學要素包括:大地坐標系、內外圖廓線、坐標格網線及坐標注記、控制點點位及其注記、地籍圖比例尺、地籍圖分幅索引圖、本幅地籍圖分幅編號、圖名及圖幅整飾等內容。
    ( 三 ) 地物要素
    在地籍圖上應表示的地物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水系、地貌、土壤植被、注記等?,F(xiàn)分述如下:
    1 . 建筑物 在地籍圖上要繪出固定建筑物的占地狀況。非永久性建筑物如棚、簡易房可舍去;附屬建筑物如不落地的陽臺、雨篷及臺階等可舍去,但大單位大面積的臺階、有柱的雨篷應表示;建筑物的細部如墻外磚柱等或較小的裝飾性細部可舍去;小于 6m 2 的房屋可以舍去;建筑群內的天井或院子大于6m 2 時應該表示;應在建筑物右上角注上建筑物層次。大型或線型構筑物應在地籍圖上表示。
    2 . 道路 在地籍圖上要繪出道路的道牙石線。道路的附屬物、里程碑和指路牌等可舍去。橋梁、大的涵洞及隧道要在地籍圖上繪出。
    3 . 水系 河流、湖泊、水塘等水域必須測量并在地籍圖上繪出其邊界。
    4 . 地貌 在平坦地區(qū),地籍圖上一般不表示地貌。在山區(qū)或丘陵地區(qū),為了用圖方便起見,宜表示出大面積的斜坡、陡坎、路窒、路堤、臺階路等。在地籍圖上應注記控制點的高程,散點高程可以選擇性的注記。
    5 . 土壤植被 在地籍圖上,大面積綠化土地、街心花園、城鄉(xiāng)結合部的農田、園地、河灘等,可以用土壤及植被符號表示。道路內小綠地、單位內綠地、零星植被在地籍圖上可以不表示。
    6 . 注記 在地籍圖上,除地籍要素注記外,還可以選擇性注記一些地名、有特色的地物名稱等。
    7 . 其他 電力線、通訊線、架空管線可以不在地籍圖上表示,但高壓線的塔位及與土地他項權利有關的管線應在地籍圖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