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執(zhí)業(yè)藥師藥學(xué)綜合知識與技能精講(15)

字號:

常用醫(yī)學(xué)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第一節(jié) 血常規(guī)檢查
    一、 白細胞計數(shù)
    參考范圍:成人末梢血 (4.0~10.0)×109/L
    成人靜脈血 (3.5~10.0)×109/L
    新生兒 (15.0~20.0)×109/L
    6個月~2歲兒童 (5.0~12.0)×109/L
    (二)臨床意義
    1.白細胞減少
    (1)疾病主要見于流行性感冒、麻疹、粒細胞缺乏癥、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疾病。
    (2)用藥應(yīng)用磺胺藥、解熱鎮(zhèn)痛藥、‘部分抗生素、抗甲狀腺制劑、抗腫瘤藥等。
    (3)特殊感染如革蘭陰性菌感染(傷寒、副傷寒)、結(jié)核分枝桿菌感染、病毒感染(風(fēng)疹、肝炎)、寄生蟲感染(瘧疾)。
    (4)其他放射線、化學(xué)品(苯及其衍生物)等的影響。
    2.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 主要見于月經(jīng)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劇烈運動、興奮激動、飲酒、餐后等。新生兒及嬰兒明顯高于成人。
    (2)病理性 主要見于各種細菌感染(尤其是金葡菌、肺炎鏈球菌等化膿菌感染)、慢性白血病、惡性腫瘤、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以及有機磷農(nóng)藥、催眠藥等化學(xué)藥的急性中毒。
    影響白細胞計數(shù)的因素較多,其總數(shù)高于或低于正常值均為異?,F(xiàn)象,必要時應(yīng)結(jié)合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和白細胞形態(tài)等指標綜合判斷。
    例題:月經(jīng)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婦女白細胞有可能
    A. 增多
    B. 減少
    C. 不穩(wěn)定
    D. 前期減少后期增多
    E. 前期增多后期減少
    答案A
    二、 白細胞分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 differential count,DC)
    參考范圍:中性粒細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細胞0.01~0.05(1%~5%)
    嗜堿性粒細胞0~0.01(0%~1%)
    淋巴細胞0.20~0.40(20%~40%)
    單核細胞0.03~O.08(3%~8%)
    (二) 中性粒細胞
    1.中性粒細胞增多
    (1)急性、化膿性感染包括局部感染(膿腫、癤腫、扁桃體炎、闌尾炎、中耳炎等);全身感染(肺炎、丹毒、敗mL癥、猩紅熱、白喉、急性風(fēng)濕熱)。輕度感染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百分率可增多;中度感染可>l0.0×lO9/L;重度感染可>20.0×109/L,并伴明顯的核左移。
    (2)中毒 尿毒癥、糖尿病酮癥酸r}J毒、代謝性酸中毒、早期汞中毒、鉛中毒;或催眠、有機磷中毒。
    (3)出血和其他疾病急性出血、急性溶血、手術(shù)后、惡性腫瘤、粒細胞白血病、嚴重組織損傷、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等。
    2.中性粒細胞減少
    (1)疾病 傷寒、副傷寒、瘧疾、布氏桿菌病、某些病毒感染(如乙肝、麻疹、流感)、血液病、過敏性休克、再生障礙性貧血、高度惡病質(zhì)、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性疾病。
    (2)中毒 重金屬或有機物中毒、放射線損傷。
    (3)用藥 抗腫瘤藥、苯二氮草類鎮(zhèn)靜藥、磺酰脲類胰島素促泌劑、抗癲癇藥、抗真菌藥、抗病毒病、抗精神病藥、部分非甾體抗炎藥等有可能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