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漢初黃老思想
1. 背景:秦朝的滅亡宣告法家學說的破產(chǎn)。漢初的統(tǒng)治者批判專任法治的法家思想,而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黃老之學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期,發(fā)展于齊國,漢初統(tǒng)治者將其作為施政的指導思想,并推行于政治生活中。早期的黃老思想具有明顯的道法結合、以法為主的性質;而漢初的黃老之學不僅僅是先秦黃老學說的簡單再版,而是儒道法三家相互滲透的產(chǎn)物。
2. 內容:
(1) 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統(tǒng)治者要遵從人道和天道,輕徭薄賦和慎行
(2) 文武并用、德刑相濟:靠武力可以奪取天下,但是不能以此保住天下;所謂文武并用,從法律上講就是要德刑相濟,主張德為先,刑為末
(3) 罰不患薄、約法省刑:專政任刑既不利于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也不利于緩和階級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漢文帝①廢除“連坐”②廢除“誹謗妖言”罪(使無罪者免遭殺戮;使皇帝能夠聽到真正的聲音)③廢除肉刑,以笞刑代替
(4) 獎勵農(nóng)耕、輕徭薄賦: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以農(nóng)為本;一方面把農(nóng)民固定在土地上,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如果老百姓四處流散,統(tǒng)治者將不得民心
3. 作用:
(1) 為兩漢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法制建設在吸收秦律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指導思想
(2) 為由秦朝法家法律思想的統(tǒng)治轉變?yōu)槲鳚h中期以后儒家法律思想的統(tǒng)治發(fā)揮了過渡性的橋梁作用
二.董仲舒
1. 簡歷:董仲舒是西漢中期儒家公羊學派的大師,今文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也就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但漢初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開始尖銳和激化,漢初統(tǒng)治者所標榜的“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經(jīng)過時;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恰恰適應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它是先秦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但董仲舒所鼓吹的“儒術”與傳統(tǒng)儒術已經(jīng)有明顯區(qū)別;吸收陰陽五行和黃老思想中適合君主集權的學說,建立新的儒家神學思想體系;以孔孟思想和荀子思想為主,吸收其他各家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建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其中包括法家的君主集體思想和重法思想以及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神秘化和絕對化
2. 內容: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一統(tǒng)紀”、“明法度”(維護皇權的《春秋》漢統(tǒng)說):把孔子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權思想捏合在一起,力求加強君權,主張封建大一統(tǒng)必須“一統(tǒng)于天子”;君臣關系是“強干弱枝”、“大本小末”的關系;加強君主集權和維護封建大一統(tǒng)的關鍵在于統(tǒng)一思想,采取儒家仁義、禮治學說,用儒家思想統(tǒng)治其他各家的主張;只有禁絕異說,用儒家學說統(tǒng)一思想,才能統(tǒng)一制度、統(tǒng)一法令,使上下有所遵循;這種大一統(tǒng)思想對加強君主集權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
(2)君權神授、法自君出:(天人感應論)天是有意志的、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人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人的形體、構造和情感與天相同,天不僅是人的創(chuàng)造者,還時刻關注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同時也影響天的反應;天人感應論實際上是為君權神授提供理論基礎,對天的神化最終是為了對地上的君主的神化,“受命之君,天意之所為也”,君主實際上是天在人世間的全權代表,“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加強君權的同時也要對君權有所限制,使君主不能偏離正道而胡作非為,強調君主受天的監(jiān)督,“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王道配天”,這里的“天”是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代名詞
(3)三綱五常:以天人感應論論證封建倫理綱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①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陰陽五行說加以論證(“陰者,陽之助也”,陽,永遠處于主導地位,陰,永遠處于從屬地位);三綱中最重要的是“君為臣綱”,是第一綱,后二個服從君權,三綱分別代表封建君權、族權和夫權,再加上神權,則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同時也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四條極大繩索;三綱是綱常名教的核心,也是封建立法與司法的指導原則
②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永恒不變的準則;是調整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關系的基本準則
③ 三綱是倫理,五常是個人的德行;三綱五常是董仲舒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成為社會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則
(4)德主刑輔:基本精神是強調教化,主張以“仁義”代替嚴刑;犯罪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的過度壓榨,使得人民失去生路,因此,減少和防止犯罪要靠“德治”,即減輕租賦和加強教化,同時也重視刑罰的作用,總的說來,先德后刑;其中的重民思想是積極因素;道德教化和法律在不同的領域發(fā)揮著相同的作用,即“其事異域,其用一也”;董仲舒所提出的德教內容沒有超出孔孟,目的在于削弱諸侯,加強中央
① 從陰陽五行論證德主刑輔說,“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給德主刑輔說披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陽是恩德,陰是刑殺,天欲生不欲殺,尚德不尚刑
② 把陰陽五行和人性論捏合在一起論證德主刑輔說,即性三品說,天有陰陽二氣,人有貪與仁兩種品性,并且分別是陰和陽的體現(xiàn);人的品質性分為三等,即圣人之性(天生的善性)、中人(民)之性、斗筲之性(天生的惡性),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都是不可改變的,因而不是性,只有中人之性可稱為性,而且絕大多數(shù)人屬于中人,這種人的本性中有善有惡,可能接受教化而為善,也可能不接受教化而為惡,其關鍵在于教化,用德教扶植使其為善,以刑罰抑制使其不為惡,但以德教為主,為政必須“以教化為大務”
③ 把德主刑輔說成是天的意志,以神權掩蓋其封建倫理綱常和刑罰的階級本質;德主刑輔說成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基本方法
(5)《春秋》決獄和原心定罪
① 用《春秋》經(jīng)義解釋法律和指導司法實踐,其原因在于a從內容上講,《春秋》貫穿一個基本思想,即強調“親親”、“尊尊”的原則和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制度b從文字上講,《春秋》的文字簡單而隱晦,便于隨意引申附會;董仲舒是引儒家經(jīng)義斷案的第一人,他以《春秋》經(jīng)義附會漢律,以儒家的法律觀來指導法律的實踐,把儒家經(jīng)典中體現(xiàn)的封建倫理運用于審判中,比較集中地概括了兩漢刑法觀點,體現(xiàn)儒家的法律觀
② 強調原心定罪,根據(jù)犯罪動機,即心理善惡來定罪,而把行為、后果等置于次要
③ “本其事,原其志”:所謂“本其事”就是本于《春秋》,實際上是沒有固定的標準,一切以斷案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謂“原其志”就是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為封建官吏(酷吏)的司法專橫和任意出入人罪(罪刑擅斷)開了方便之門,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繁法嚴刑,也曾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④ 體現(xiàn)西漢封建法制和法律思想的特點:將儒家經(jīng)義置于法律之上并用來指導司法實踐,這一方面說明隨著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獨尊儒術,儒家的刑罰思想也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另一方面表明當時的法律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備,還沒有把三綱五常所體現(xiàn)的封建宗法等級原則具體為法律規(guī)范,儒家經(jīng)典尚未法典化,儒經(jīng)與法典、禮與律處于分立狀態(tài),禮律結合尚需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后,漢律內容龐雜,而儒家重教化、輕刑罰,包含有反對過度壓榨和酷刑濫罰的因素,起了一定的限制繁苛的作用三.理學1. 理學是一種學術思潮,在封建社會后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起源于唐朝中后期韓愈(道統(tǒng)說)和李翱(性善情惡論);程浩、程頤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朱熹繼承二程的體系,是宋朝理學體系的最后完成者,集中宋代理學成就,吸收佛道思想,建立理學體系(儒家正統(tǒng)、官學)
2. 理是宇宙的主體和萬物的本源(宇宙的本體和道德的本源),它在邏輯上先于、超越于物質之外,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間的絕對真理;的理,即天理,表現(xiàn)為各種具體的理,各種具體的理又顯示為各種具體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即“理一分殊”;理不僅適用于自然界,也適用于人類社會,這樣,封建倫理道德和君臣、父子、等級差別就具有了普遍性、絕對性和永恒性,于是人們必須遵守、服從和執(zhí)行三綱五常
3.影響(1) 在完善封建正統(tǒng)的同時,對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進行總結和提高,完成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哲理化,人兼有兩種屬性,一是源于天理的天命之性,即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一是源于氣稟(人的生理素質)的氣質之性,即人的感情和物質欲望(并以此論證人類社會不平等之必然),理存在于氣中,理是氣的主宰和支配,氣中有人欲(超出維持人的生命所必須的欲求和違反禮義規(guī)范的行為),而人欲有使人從惡的危險,圣人和君主沒有人欲之私,故有統(tǒng)治的資格,君主是理在人間的代言人,違背君主就是違背天理;統(tǒng)治措施有德、禮、政、刑,根本目的是根除人欲、恢復天理,即“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口號的實質:使人們的言行處處合于封建綱常倫理道德,俯首貼耳地服從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反對離經(jīng)叛道,經(jīng)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以改變氣質之性,完成人本性之歸復;刑罰的作用有限,最終還是要靠教化
(2) 因為刑罰被說成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正義手段,統(tǒng)治者不再忌諱嚴刑;封建綱常倫理道德被披上理學理論的外衣后,增加了它的欺騙性和迷惑性,嚴重禁錮勞動人民的精神思想,壓抑中國人民的權利觀念,同時遏制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法者,天下之理”:將禮和法納入理學體系,封建禮法是理在人間的體現(xiàn),以哲學思辨愚弄百姓
四.朱熹
1.變法改革主張
(1) 原因:相信“道統(tǒng)說”,認為三代(夏商周)是最完美的時代,后來世道變壞,道永恒不變,但實行道的各種具體制度應因時而變,及時改革現(xiàn)實中的弊端;認為宋朝已陷入危機,必須改革
(2) 方法:以綱常名教為指導思想,以仁義為先;準確找出弊端所在,對癥下藥,根本方法是改變人心,首要的是改變君主的心術,保證其心的公正,限制君主獨斷專行
(3) 三個建議:加強宰相和諫官的職權;君主立法要和大臣商議,聽取大臣意見;通過加強地方權力來制約君主權限。但最根本的是加強君主個人道德修養(yǎng),從而發(fā)揮君主的表率感召作用(人治,因為無論如何改革、變法,都沒有盡善盡美的法,治國的關鍵在于人;重視培養(yǎng)人才)
2.德禮政刑、相為終始(德治)
(1) 對德和禮、政和刑的內部關系進行闡述,探討德禮政刑的外部關系,將其納入“存天理,滅人欲”的軌道
(2) 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制、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道德觀念;禮:維護上述道德而制定的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德是禮的依據(jù),禮是德的保障
(3) 政:法律政令;刑:刑罰,使法律得以實現(xiàn)的強制力量;政是刑所依據(jù)的標準,刑是政實現(xiàn)的保障
(4) 作為統(tǒng)治方法,它們都是天理的產(chǎn)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有輕重本末的差別;德禮為本(治國的根本),政刑為末(治國之末);相互依存,形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
(5) 氣質最厚,導之以德;厚,齊之以禮;薄,導之以政;最薄,齊之以刑
3.以嚴為本,以寬濟之(重刑)
(1) 針對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出于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主張重刑治國,在執(zhí)法過程中沒有必要從輕從寬,刑罰越輕,老百姓越容易犯上作亂
(2) 主張輕刑的原因:看問題片面,只知犯人可憐,不知被害人更可憐;執(zhí)法者受佛教報應說的蠱惑;執(zhí)法者對恤刑主義的曲解,恤刑指的是有罪的人得到處罰,無罪的人不受處罰,罪疑從輕
(3) 以刑去(止)刑是實行仁愛的有效途徑,其嚴刑峻法思想的矛頭是指向廣大勞動人民的,也有打擊貪官污吏和整頓吏治的用意;通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量和人們內心的自覺行動,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性”,以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和統(tǒng)治
(4) 原則
① 反映在刑罰上是主張恢復肉刑,增強刑罰的威懾力(“殘其肢體,全其生命”),其理論依據(jù)仍然是儒家仁義
② 反映在訴訟程序中是提高訴訟效率和審判質量,反對拖延審案,盡量不留獄,及時裁決以提高司法審判效率,培養(yǎng)和選拔司法人才
③ 明慎用刑:明察案情,審慎斷案,慎重量刑,以上合法意、下慰民情
④ 在審判上的另一個反映是嚴格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傳統(tǒng)的德治很難奏效,以義理決獄,就是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原則,實際上是以禮指導司法,禮法結合,使禮法進一步糅合成一個統(tǒng)一體
(5) 存天理,滅人欲
① 發(fā)展到以理殺人的罪魁禍首是封建統(tǒng)治者,理學家并沒有把所有的物質欲望都算作人欲(“飽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保?BR> ② 以理殺人不止針對勞動人民,也包括統(tǒng)治者,要求其加強自身修養(yǎng),走內圣外王之路
③ 理學的天理人欲論在提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涵養(yǎng)民族氣節(jié)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6) 恤民、省賦:統(tǒng)治者要體恤民情,減輕賦稅,主張賦稅要公平承擔,限制土地兼并以減少農(nóng)民破產(chǎn),實行社倉制以救濟貧困農(nóng)民
五.黃宗羲
1. 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社會的動蕩,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市民階層的出現(xiàn);反封建的法律思想較為完備,其中有較多的民主思想
2.法律思想
(1)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
① 黃宗羲法律思想最突出最光輝的部分是批判君主專制
②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從君權民授入手,以朦朧的天賦人權思想論證;遠古無君,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本性,這使得社會公利不得振興、公害無法消除,因此大家選舉產(chǎn)生君主以“興利”、“除害”,最初的君主是為人民謀利的公仆,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后來的君主,即封建專制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以天下為自己莫大的產(chǎn)業(yè),還要使自己的子孫受益無窮
③ “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前的君民關系是這樣的,君權即君主對民眾承擔的責任,君主以勤勞、辛苦千百倍于民眾而受到大家的尊重;后來的君主以君權為自己莫大的產(chǎn)業(yè)而不是責任,君主不再關心公共利益而是如何通過鞏固地位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君民關系轉變?yōu)椤耙跃秊橹鳎煜聻榭汀钡木置?,這種現(xiàn)象有違設君之道,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限制君權
④ 限制君權的措施:a君民共治,“君與民,名異而實同”,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職責都是治理天下,君臣關系是基于人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共事關系,不同于基于血緣關系而產(chǎn)生的父子之間的尊卑關系,不是主從關系而平等關系,反對愚忠,猛烈抨擊“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基于治理天下的責任而共事,君臣應為師友關系,臣對君的錯誤應勇于提出(由“向使無君”到以保留君主,實行君臣共治,限制君權來代替君主專制
b重設宰相職位,恢復宰相制度,與君主共享統(tǒng)治權,地位與君主不相上下,宰相是行政首腦,設政事堂,政事堂下分設五房,這套國家行政機構近似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責任內閣制
c學校議政,學校不僅培養(yǎng)人才,而且“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使學校成為知識分子評論政事和出謀劃策的地方,談論“天下之是非”的機關,表達天下民眾輿論和代表民意參政的機構,參與法律的制訂,并監(jiān)督其執(zhí)行,具有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代議機關的性質(近代議會政治的設想)
d地方分治,分封有利于地方發(fā)展,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兩者結合,加大地方權力,包括軍權、財權、行政管理權、人事任免權,充分發(fā)揮地方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君主有所顧忌,不敢為所欲為,放棄用倫理道德來教育約束君主的傳統(tǒng),而主張通過制定現(xiàn)實的制度來解決,對未來的構想和時代的潮流趨于一致
(2) 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法律為天下人公利而設,使天下人共享天下財富;天下之法的特點是“藏天下于天下”,而一家之法則“藏天下于筐篋”;為君主設法,無論法律如何嚴密,仍會生亂;天下之法不是為維護君主私利而設立的,而后世之法,即封建法則根本不同
(3)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觀以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為前提,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色彩;治法與治人有機結合,治法是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治人;這種治法是良法,是立法為公的天下之法,;治國的首要問題是制定一部體現(xiàn)公利、保障人民平等享有私有財產(chǎn)、追求私利的良法;反映資本主義時期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保護個人權利和法律上的平等,法律為“天下之人”謀利,君民上下都遵守法律,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主張實行法治,非法之法不除,就沒有法治可言
(4) 提倡富民、利民和工商皆本的經(jīng)濟立法思想
在經(jīng)濟上,通過法律制度確保人民私有權以及國計民生的穩(wěn)定,私有財產(chǎn)權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不是天賦人權,解決財產(chǎn)問題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主張重新確立土地制度,形式上恢復“井田”,主張改革稅率,使獲得土地的人不因高額稅率債臺高筑而再次失去土地,實質上是主張在土地占有和賦稅負擔上取消封建特權;主張保留地租、地稅,通過稅收限制君主無限制的剝削,以實現(xiàn)土地上的民主主義,但沒有考慮到可操作性,是帶有空想色彩的平均主義改良;黃宗羲是第一個提出工商皆本的中國思想家,認為古人所謂“崇本抑末”的“末”是指供帝王享樂的奢侈品以及一些鋪張習俗,是浪費,所以為“末”,而工商是推動生產(chǎn)、富國利民的事業(yè),因此皆為根本,主張發(fā)展當時出現(xiàn)的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工商業(yè)(私有經(jīng)濟),使“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
3.特點——鮮明的時代特色
(1) 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突破自然經(jīng)濟的觀念,從商品經(jīng)濟的觀念出發(fā):從人身依附的觀念批判封建統(tǒng)治不能突破自然經(jīng)濟,只是封建主義的異端思想,黃宗羲的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體現(xiàn)和反映,從私己主義的觀念出發(fā)批判封建統(tǒng)治,突破自然經(jīng)濟的觀念而表現(xiàn)出民主啟蒙的特性
(2) 一反儒家傳統(tǒng)思想,認為私與利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公然宣稱人性自私,并以私和利作為論述的武器;人性自私,圣人與君主也同樣如此,君主只是維護在每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公共利益,所以是公仆,君主專制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君主的自私自利妨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合理的關系是天下為主,君為客,理想的法制是天下之法,理想的經(jīng)濟制度是農(nóng)工商共同發(fā)展,貴不在君主,賤不在草莽
(3) 無論是對封建君主及其法制的批判,還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無不盛贊古代(三代),表明其思想具有濃厚的空想性,但必須指出的是,贊揚古代并不是要復古,這種復古主張只是其否定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即“托古改制”,這種現(xiàn)象在封建社會后期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尚未發(fā)展到給思想以決定性影響之前是不足為怪的,明清商品經(jīng)濟雖然有所發(fā)展,但兩千多年的封建基礎盤根錯節(jié),使得當時的社會不能給思想家提供更多的東西,在新文化還沒有找到獨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時候,不得不求助于古代權威,在復興古學的形式下尋求革新,啟蒙思想家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古代,還因為在古代文化中存在加以創(chuàng)造就可以為其所用的東西,他們盡量尋找利用古代思想,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涂上一層保護色,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一面旗幟來號召、團結和爭取民眾
(4) 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其思想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法律思想的中心是立法為公,在主觀上,他以代表天下所有人的身份看待問題,拋開所有的自私性;但他的法律思想中的民主性與西方近代的民主意義不完全相同,民治方面人民的權利也十分有限,雖然主張人民有權*暴君,統(tǒng)治者須了解民意,但代議、政黨、選舉等從未提到,雖然強調法治以及一些類似憲政的政治,但仍把實行根本大法的責任寄托在人君身上,這一點與傳統(tǒng)儒家士大夫完全一樣,改革自上而下推行,也與儒家相同;進步思潮缺乏穩(wěn)固的思想基礎六.康有為
1.變法的理論依據(jù)(康有為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公羊三世說”,將孔學與近代西方進化論觀點融為一體)
(1)《公羊三世說》: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有三個階段,即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2)《進化論》:人類社會必然由據(jù)亂世發(fā)展到升平世,再由小康升平世到大同太平世,具有庸俗進化論性質,強調三世不可躐等越級;據(jù)其估計,當時中國處于由據(jù)亂世向升平世過度的階段,因此必須通過變法維新來趕上西方社會達到升平世,然后創(chuàng)造條件向太平世過渡,這三個階段只是是循序漸進的;三世說的基本觀點是宣揚歷史的變法和發(fā)展,一方面要改造清朝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另一方面反對社會革命;提出“法久則弊”、“變通日法”等觀點,法律是治國之方,隨著國家和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要不斷革除舊法,改革時政,反對封建正統(tǒng)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以及“變器不變道”的早期改良思想,提出全變的主張,維新變法運動是在康有為的倡議和號召下形成的,《孔子改制考》為變法改制提供理論依據(jù),仿效外國,兼采中西,變法必須全面徹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變法主張內容廣泛,幾乎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之前,其變法思想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國內法弊叢生,國外虎伺狼窺、敵國林立,外國勢力猖狂,兼采中西變法)
2.主張君主立憲(康有為法律思想最完整最豐富的部分是憲法思想,其核心內容是鼓吹君主立憲,對封建君主專制展開激烈批判,認為中國封建政治弊端之根源在于“上體過尊,而下情不達”,專制政體的根本特征是以國為私)
以國為私是君主專制政體,“為君所私有的”專制國家已經(jīng)成為“舊世之義”,要以“新世之義”,即“立憲國為全國人所公有”來取代,從理論上區(qū)分專制國和立憲國,揭開近代中國憲法思想的第一幕;以國為公是君主立憲政體和民主共和政體
專制政體以國為私,一人掌握政權,應由立憲國代替,適用君主立憲的原因:
(1) 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只能實行君主立憲而不能實行民主共和,君主立憲適用于升平世,而民主共和適用于太平世
(2) 中國當時的最根本問題是反對以國為私,而實現(xiàn)以國為公,君主立憲即可實現(xiàn)以國為公
(3) 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在制度上基本一樣,不同之處在于君主立憲有一個“虛君”
極力推崇三權分立學說,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中,特別重視立法權,再三強調議會國會的重要性,將有沒有國會看作是否為公的基本標志
主張民權,把倡民權反專制視為中國的當務之急,但反對以暴力革命實現(xiàn)民權,主張民權之實現(xiàn)是逐步地循序漸進地達到的;迷信君權,因此只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
3.法律進化和大同理想
人都有競爭之心和合群之性,圣人和君主并不是上天指定的而是通過群眾選舉產(chǎn)生來擔任公共保全事物的,是隨社會進化而產(chǎn)生的,旨在維護公共利益,法律也經(jīng)過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1) 據(jù)亂世:法律由保護人民變?yōu)閴阂植黄街?,喪失其原本的意義,由帝王進行統(tǒng)治,人民不完全享有公權,施行歧視婦女和種族的法律,社會上存在犯罪現(xiàn)象,并且刑罰殘酷,審判遲緩
(2) 升平世:社會制度和法律都進一步,國家仍然存在,但實行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社會上存在私有財產(chǎn),但人們享有公權和私有財產(chǎn)權,除非萬不得已,這種權利不得限制或剝奪;貴族階級仍然存在,各國有自己的法律,但對罪犯不得施酷刑,審判迅速,有辯護制度,以西方(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為藍圖
(3) 太平世:沒有國家、沒有帝王、沒有家庭、沒有財產(chǎn),全世界只有一個公政府,全世界遵守一部公法,“太平之世不立刑”,“大同之世刑措”;《大同書》中的“治至刑措”論,大同世界消除九界則消除犯罪,刑罰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大同世界取消刑罰,但還有“四禁”(禁懶惰、禁獨尊、禁競爭、禁墮胎)以及各種職業(yè)規(guī)則;太平定世沒有侵犯刑律之事,但仍有法律存在,對于失職違規(guī)的人不用刑罰而是處以罰金
(4) 反對酷刑,認為人類犯罪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九界不除(國、級、種、類、家、業(yè)、亂、苦、形),犯罪現(xiàn)象不絕,九界歸給為一個“私”字
(5) 犯罪原因:貧窮,從救貧入手,不單以嚴刑持之;家庭親屬關系的存在會產(chǎn)生撫養(yǎng)、財產(chǎn)等訴訟糾紛,夫妻關系的存在會產(chǎn)生爭色爭欲等現(xiàn)象,甚至刑事犯罪;君長爵位名份的存在會產(chǎn)生爭奪;私有財產(chǎn)的存在會產(chǎn)生財產(chǎn)和債務糾紛
(6) 從實現(xiàn)男女平等開始,男女平等各自獨立是天賦人權;堅守君主立憲,主張保皇
(7) 沒有通向“大同”的道路,“大同社會”只是空中樓閣,他的整個“大同”理想不過是主觀空想;但對促進思想進步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1. 背景:秦朝的滅亡宣告法家學說的破產(chǎn)。漢初的統(tǒng)治者批判專任法治的法家思想,而主張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黃老之學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期,發(fā)展于齊國,漢初統(tǒng)治者將其作為施政的指導思想,并推行于政治生活中。早期的黃老思想具有明顯的道法結合、以法為主的性質;而漢初的黃老之學不僅僅是先秦黃老學說的簡單再版,而是儒道法三家相互滲透的產(chǎn)物。
2. 內容:
(1) 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統(tǒng)治者要遵從人道和天道,輕徭薄賦和慎行
(2) 文武并用、德刑相濟:靠武力可以奪取天下,但是不能以此保住天下;所謂文武并用,從法律上講就是要德刑相濟,主張德為先,刑為末
(3) 罰不患薄、約法省刑:專政任刑既不利于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也不利于緩和階級之間的矛盾;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漢文帝①廢除“連坐”②廢除“誹謗妖言”罪(使無罪者免遭殺戮;使皇帝能夠聽到真正的聲音)③廢除肉刑,以笞刑代替
(4) 獎勵農(nóng)耕、輕徭薄賦: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以農(nóng)為本;一方面把農(nóng)民固定在土地上,保障國家財政收入,另一方面如果老百姓四處流散,統(tǒng)治者將不得民心
3. 作用:
(1) 為兩漢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重要基礎,法制建設在吸收秦律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指導思想
(2) 為由秦朝法家法律思想的統(tǒng)治轉變?yōu)槲鳚h中期以后儒家法律思想的統(tǒng)治發(fā)揮了過渡性的橋梁作用
二.董仲舒
1. 簡歷:董仲舒是西漢中期儒家公羊學派的大師,今文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他生活在漢武帝時期,也就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當時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但漢初的社會矛盾依然存在,農(nóng)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開始尖銳和激化,漢初統(tǒng)治者所標榜的“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已經(jīng)過時;董仲舒的思想體系恰恰適應了當時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它是先秦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發(fā)展,但董仲舒所鼓吹的“儒術”與傳統(tǒng)儒術已經(jīng)有明顯區(qū)別;吸收陰陽五行和黃老思想中適合君主集權的學說,建立新的儒家神學思想體系;以孔孟思想和荀子思想為主,吸收其他各家有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建立新的儒家思想體系,其中包括法家的君主集體思想和重法思想以及陰陽家的“五德終始”說,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神秘化和絕對化
2. 內容:
(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一統(tǒng)紀”、“明法度”(維護皇權的《春秋》漢統(tǒng)說):把孔子的大一統(tǒng)思想和法家的君主集權思想捏合在一起,力求加強君權,主張封建大一統(tǒng)必須“一統(tǒng)于天子”;君臣關系是“強干弱枝”、“大本小末”的關系;加強君主集權和維護封建大一統(tǒng)的關鍵在于統(tǒng)一思想,采取儒家仁義、禮治學說,用儒家思想統(tǒng)治其他各家的主張;只有禁絕異說,用儒家學說統(tǒng)一思想,才能統(tǒng)一制度、統(tǒng)一法令,使上下有所遵循;這種大一統(tǒng)思想對加強君主集權和鞏固封建統(tǒng)治起了重要作用
(2)君權神授、法自君出:(天人感應論)天是有意志的、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人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宰,人的形體、構造和情感與天相同,天不僅是人的創(chuàng)造者,還時刻關注人的活動,人的活動同時也影響天的反應;天人感應論實際上是為君權神授提供理論基礎,對天的神化最終是為了對地上的君主的神化,“受命之君,天意之所為也”,君主實際上是天在人世間的全權代表,“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加強君權的同時也要對君權有所限制,使君主不能偏離正道而胡作非為,強調君主受天的監(jiān)督,“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王道配天”,這里的“天”是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代名詞
(3)三綱五常:以天人感應論論證封建倫理綱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①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用陰陽五行說加以論證(“陰者,陽之助也”,陽,永遠處于主導地位,陰,永遠處于從屬地位);三綱中最重要的是“君為臣綱”,是第一綱,后二個服從君權,三綱分別代表封建君權、族權和夫權,再加上神權,則代表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同時也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的四條極大繩索;三綱是綱常名教的核心,也是封建立法與司法的指導原則
② 五常:仁、義、禮、智、信;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永恒不變的準則;是調整統(tǒng)治階級和被統(tǒng)治階級關系的基本準則
③ 三綱是倫理,五常是個人的德行;三綱五常是董仲舒法律思想的核心,也是封建統(tǒng)治思想的核心,成為社會立法司法的根本原則
(4)德主刑輔:基本精神是強調教化,主張以“仁義”代替嚴刑;犯罪的根源在于統(tǒng)治者的過度壓榨,使得人民失去生路,因此,減少和防止犯罪要靠“德治”,即減輕租賦和加強教化,同時也重視刑罰的作用,總的說來,先德后刑;其中的重民思想是積極因素;道德教化和法律在不同的領域發(fā)揮著相同的作用,即“其事異域,其用一也”;董仲舒所提出的德教內容沒有超出孔孟,目的在于削弱諸侯,加強中央
① 從陰陽五行論證德主刑輔說,“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給德主刑輔說披上一層神秘的宗教外衣,陽是恩德,陰是刑殺,天欲生不欲殺,尚德不尚刑
② 把陰陽五行和人性論捏合在一起論證德主刑輔說,即性三品說,天有陰陽二氣,人有貪與仁兩種品性,并且分別是陰和陽的體現(xiàn);人的品質性分為三等,即圣人之性(天生的善性)、中人(民)之性、斗筲之性(天生的惡性),圣人之性和斗筲之性都是不可改變的,因而不是性,只有中人之性可稱為性,而且絕大多數(shù)人屬于中人,這種人的本性中有善有惡,可能接受教化而為善,也可能不接受教化而為惡,其關鍵在于教化,用德教扶植使其為善,以刑罰抑制使其不為惡,但以德教為主,為政必須“以教化為大務”
③ 把德主刑輔說成是天的意志,以神權掩蓋其封建倫理綱常和刑罰的階級本質;德主刑輔說成為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人民的基本方法
(5)《春秋》決獄和原心定罪
① 用《春秋》經(jīng)義解釋法律和指導司法實踐,其原因在于a從內容上講,《春秋》貫穿一個基本思想,即強調“親親”、“尊尊”的原則和維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制度b從文字上講,《春秋》的文字簡單而隱晦,便于隨意引申附會;董仲舒是引儒家經(jīng)義斷案的第一人,他以《春秋》經(jīng)義附會漢律,以儒家的法律觀來指導法律的實踐,把儒家經(jīng)典中體現(xiàn)的封建倫理運用于審判中,比較集中地概括了兩漢刑法觀點,體現(xiàn)儒家的法律觀
② 強調原心定罪,根據(jù)犯罪動機,即心理善惡來定罪,而把行為、后果等置于次要
③ “本其事,原其志”:所謂“本其事”就是本于《春秋》,實際上是沒有固定的標準,一切以斷案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所謂“原其志”就是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為封建官吏(酷吏)的司法專橫和任意出入人罪(罪刑擅斷)開了方便之門,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繁法嚴刑,也曾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
④ 體現(xiàn)西漢封建法制和法律思想的特點:將儒家經(jīng)義置于法律之上并用來指導司法實踐,這一方面說明隨著整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獨尊儒術,儒家的刑罰思想也取得了正統(tǒng)地位;另一方面表明當時的法律制度尚未成熟和完備,還沒有把三綱五常所體現(xiàn)的封建宗法等級原則具體為法律規(guī)范,儒家經(jīng)典尚未法典化,儒經(jīng)與法典、禮與律處于分立狀態(tài),禮律結合尚需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最后,漢律內容龐雜,而儒家重教化、輕刑罰,包含有反對過度壓榨和酷刑濫罰的因素,起了一定的限制繁苛的作用三.理學1. 理學是一種學術思潮,在封建社會后期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起源于唐朝中后期韓愈(道統(tǒng)說)和李翱(性善情惡論);程浩、程頤是宋代理學的奠基人;朱熹繼承二程的體系,是宋朝理學體系的最后完成者,集中宋代理學成就,吸收佛道思想,建立理學體系(儒家正統(tǒng)、官學)
2. 理是宇宙的主體和萬物的本源(宇宙的本體和道德的本源),它在邏輯上先于、超越于物質之外,是產(chǎn)生萬物的本源,是宇宙間的絕對真理;的理,即天理,表現(xiàn)為各種具體的理,各種具體的理又顯示為各種具體事物都有自己的理,即“理一分殊”;理不僅適用于自然界,也適用于人類社會,這樣,封建倫理道德和君臣、父子、等級差別就具有了普遍性、絕對性和永恒性,于是人們必須遵守、服從和執(zhí)行三綱五常
3.影響(1) 在完善封建正統(tǒng)的同時,對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進行總結和提高,完成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哲理化,人兼有兩種屬性,一是源于天理的天命之性,即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一是源于氣稟(人的生理素質)的氣質之性,即人的感情和物質欲望(并以此論證人類社會不平等之必然),理存在于氣中,理是氣的主宰和支配,氣中有人欲(超出維持人的生命所必須的欲求和違反禮義規(guī)范的行為),而人欲有使人從惡的危險,圣人和君主沒有人欲之私,故有統(tǒng)治的資格,君主是理在人間的代言人,違背君主就是違背天理;統(tǒng)治措施有德、禮、政、刑,根本目的是根除人欲、恢復天理,即“存天理,滅人欲”(這一口號的實質:使人們的言行處處合于封建綱常倫理道德,俯首貼耳地服從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反對離經(jīng)叛道,經(jīng)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以改變氣質之性,完成人本性之歸復;刑罰的作用有限,最終還是要靠教化
(2) 因為刑罰被說成是“存天理,滅人欲”的正義手段,統(tǒng)治者不再忌諱嚴刑;封建綱常倫理道德被披上理學理論的外衣后,增加了它的欺騙性和迷惑性,嚴重禁錮勞動人民的精神思想,壓抑中國人民的權利觀念,同時遏制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法者,天下之理”:將禮和法納入理學體系,封建禮法是理在人間的體現(xiàn),以哲學思辨愚弄百姓
四.朱熹
1.變法改革主張
(1) 原因:相信“道統(tǒng)說”,認為三代(夏商周)是最完美的時代,后來世道變壞,道永恒不變,但實行道的各種具體制度應因時而變,及時改革現(xiàn)實中的弊端;認為宋朝已陷入危機,必須改革
(2) 方法:以綱常名教為指導思想,以仁義為先;準確找出弊端所在,對癥下藥,根本方法是改變人心,首要的是改變君主的心術,保證其心的公正,限制君主獨斷專行
(3) 三個建議:加強宰相和諫官的職權;君主立法要和大臣商議,聽取大臣意見;通過加強地方權力來制約君主權限。但最根本的是加強君主個人道德修養(yǎng),從而發(fā)揮君主的表率感召作用(人治,因為無論如何改革、變法,都沒有盡善盡美的法,治國的關鍵在于人;重視培養(yǎng)人才)
2.德禮政刑、相為終始(德治)
(1) 對德和禮、政和刑的內部關系進行闡述,探討德禮政刑的外部關系,將其納入“存天理,滅人欲”的軌道
(2) 德: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制、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道德觀念;禮:維護上述道德而制定的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德是禮的依據(jù),禮是德的保障
(3) 政:法律政令;刑:刑罰,使法律得以實現(xiàn)的強制力量;政是刑所依據(jù)的標準,刑是政實現(xiàn)的保障
(4) 作為統(tǒng)治方法,它們都是天理的產(chǎn)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有輕重本末的差別;德禮為本(治國的根本),政刑為末(治國之末);相互依存,形成一個統(tǒng)一整體
(5) 氣質最厚,導之以德;厚,齊之以禮;薄,導之以政;最薄,齊之以刑
3.以嚴為本,以寬濟之(重刑)
(1) 針對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出于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主張重刑治國,在執(zhí)法過程中沒有必要從輕從寬,刑罰越輕,老百姓越容易犯上作亂
(2) 主張輕刑的原因:看問題片面,只知犯人可憐,不知被害人更可憐;執(zhí)法者受佛教報應說的蠱惑;執(zhí)法者對恤刑主義的曲解,恤刑指的是有罪的人得到處罰,無罪的人不受處罰,罪疑從輕
(3) 以刑去(止)刑是實行仁愛的有效途徑,其嚴刑峻法思想的矛頭是指向廣大勞動人民的,也有打擊貪官污吏和整頓吏治的用意;通過法律的外在強制力量和人們內心的自覺行動,實現(xiàn)“存天理,滅人性”,以維護封建倫理秩序和統(tǒng)治
(4) 原則
① 反映在刑罰上是主張恢復肉刑,增強刑罰的威懾力(“殘其肢體,全其生命”),其理論依據(jù)仍然是儒家仁義
② 反映在訴訟程序中是提高訴訟效率和審判質量,反對拖延審案,盡量不留獄,及時裁決以提高司法審判效率,培養(yǎng)和選拔司法人才
③ 明慎用刑:明察案情,審慎斷案,慎重量刑,以上合法意、下慰民情
④ 在審判上的另一個反映是嚴格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傳統(tǒng)的德治很難奏效,以義理決獄,就是以三綱五常為基本原則,實際上是以禮指導司法,禮法結合,使禮法進一步糅合成一個統(tǒng)一體
(5) 存天理,滅人欲
① 發(fā)展到以理殺人的罪魁禍首是封建統(tǒng)治者,理學家并沒有把所有的物質欲望都算作人欲(“飽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保?BR> ② 以理殺人不止針對勞動人民,也包括統(tǒng)治者,要求其加強自身修養(yǎng),走內圣外王之路
③ 理學的天理人欲論在提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涵養(yǎng)民族氣節(jié)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學者須是革盡人欲,復盡天理,方始是學”)
(6) 恤民、省賦:統(tǒng)治者要體恤民情,減輕賦稅,主張賦稅要公平承擔,限制土地兼并以減少農(nóng)民破產(chǎn),實行社倉制以救濟貧困農(nóng)民
五.黃宗羲
1. 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想家;社會的動蕩,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系的萌芽,市民階層的出現(xiàn);反封建的法律思想較為完備,其中有較多的民主思想
2.法律思想
(1) 反對君主專制,主張限制君權
① 黃宗羲法律思想最突出最光輝的部分是批判君主專制
② “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從君權民授入手,以朦朧的天賦人權思想論證;遠古無君,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本性,這使得社會公利不得振興、公害無法消除,因此大家選舉產(chǎn)生君主以“興利”、“除害”,最初的君主是為人民謀利的公仆,人民才是天下的主人;后來的君主,即封建專制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以天下為自己莫大的產(chǎn)業(yè),還要使自己的子孫受益無窮
③ “天下為主,君為客”:三代以前的君民關系是這樣的,君權即君主對民眾承擔的責任,君主以勤勞、辛苦千百倍于民眾而受到大家的尊重;后來的君主以君權為自己莫大的產(chǎn)業(yè)而不是責任,君主不再關心公共利益而是如何通過鞏固地位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種君民關系轉變?yōu)椤耙跃秊橹鳎煜聻榭汀钡木置?,這種現(xiàn)象有違設君之道,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限制君權
④ 限制君權的措施:a君民共治,“君與民,名異而實同”,都是人民的公仆,其職責都是治理天下,君臣關系是基于人民需要而產(chǎn)生的共事關系,不同于基于血緣關系而產(chǎn)生的父子之間的尊卑關系,不是主從關系而平等關系,反對愚忠,猛烈抨擊“君為臣綱”的封建教條;基于治理天下的責任而共事,君臣應為師友關系,臣對君的錯誤應勇于提出(由“向使無君”到以保留君主,實行君臣共治,限制君權來代替君主專制
b重設宰相職位,恢復宰相制度,與君主共享統(tǒng)治權,地位與君主不相上下,宰相是行政首腦,設政事堂,政事堂下分設五房,這套國家行政機構近似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責任內閣制
c學校議政,學校不僅培養(yǎng)人才,而且“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學?!?,使學校成為知識分子評論政事和出謀劃策的地方,談論“天下之是非”的機關,表達天下民眾輿論和代表民意參政的機構,參與法律的制訂,并監(jiān)督其執(zhí)行,具有近代西方資產(chǎn)階級代議機關的性質(近代議會政治的設想)
d地方分治,分封有利于地方發(fā)展,郡縣制有利于國家統(tǒng)一,兩者結合,加大地方權力,包括軍權、財權、行政管理權、人事任免權,充分發(fā)揮地方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以君主有所顧忌,不敢為所欲為,放棄用倫理道德來教育約束君主的傳統(tǒng),而主張通過制定現(xiàn)實的制度來解決,對未來的構想和時代的潮流趨于一致
(2) 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法律為天下人公利而設,使天下人共享天下財富;天下之法的特點是“藏天下于天下”,而一家之法則“藏天下于筐篋”;為君主設法,無論法律如何嚴密,仍會生亂;天下之法不是為維護君主私利而設立的,而后世之法,即封建法則根本不同
(3)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觀以反對君主專制、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為前提,具有明顯的民主主義色彩;治法與治人有機結合,治法是前提,在此基礎上才能產(chǎn)生真正的治人;這種治法是良法,是立法為公的天下之法,;治國的首要問題是制定一部體現(xiàn)公利、保障人民平等享有私有財產(chǎn)、追求私利的良法;反映資本主義時期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保護個人權利和法律上的平等,法律為“天下之人”謀利,君民上下都遵守法律,任何人都沒有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主張實行法治,非法之法不除,就沒有法治可言
(4) 提倡富民、利民和工商皆本的經(jīng)濟立法思想
在經(jīng)濟上,通過法律制度確保人民私有權以及國計民生的穩(wěn)定,私有財產(chǎn)權是由法律規(guī)定的,不是天賦人權,解決財產(chǎn)問題首先要解決土地問題,主張重新確立土地制度,形式上恢復“井田”,主張改革稅率,使獲得土地的人不因高額稅率債臺高筑而再次失去土地,實質上是主張在土地占有和賦稅負擔上取消封建特權;主張保留地租、地稅,通過稅收限制君主無限制的剝削,以實現(xiàn)土地上的民主主義,但沒有考慮到可操作性,是帶有空想色彩的平均主義改良;黃宗羲是第一個提出工商皆本的中國思想家,認為古人所謂“崇本抑末”的“末”是指供帝王享樂的奢侈品以及一些鋪張習俗,是浪費,所以為“末”,而工商是推動生產(chǎn)、富國利民的事業(yè),因此皆為根本,主張發(fā)展當時出現(xiàn)的具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工商業(yè)(私有經(jīng)濟),使“人各得其私”、“人各得其利”
3.特點——鮮明的時代特色
(1) 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批判突破自然經(jīng)濟的觀念,從商品經(jīng)濟的觀念出發(fā):從人身依附的觀念批判封建統(tǒng)治不能突破自然經(jīng)濟,只是封建主義的異端思想,黃宗羲的思想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體現(xiàn)和反映,從私己主義的觀念出發(fā)批判封建統(tǒng)治,突破自然經(jīng)濟的觀念而表現(xiàn)出民主啟蒙的特性
(2) 一反儒家傳統(tǒng)思想,認為私與利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公然宣稱人性自私,并以私和利作為論述的武器;人性自私,圣人與君主也同樣如此,君主只是維護在每個人利益基礎上的公共利益,所以是公仆,君主專制的不合理之處在于君主的自私自利妨害了老百姓的利益,合理的關系是天下為主,君為客,理想的法制是天下之法,理想的經(jīng)濟制度是農(nóng)工商共同發(fā)展,貴不在君主,賤不在草莽
(3) 無論是對封建君主及其法制的批判,還是對理想社會的描述,無不盛贊古代(三代),表明其思想具有濃厚的空想性,但必須指出的是,贊揚古代并不是要復古,這種復古主張只是其否定現(xiàn)實的一種手段,即“托古改制”,這種現(xiàn)象在封建社會后期新興的資本主義勢力尚未發(fā)展到給思想以決定性影響之前是不足為怪的,明清商品經(jīng)濟雖然有所發(fā)展,但兩千多年的封建基礎盤根錯節(jié),使得當時的社會不能給思想家提供更多的東西,在新文化還沒有找到獨立的表現(xiàn)形態(tài)的時候,不得不求助于古代權威,在復興古學的形式下尋求革新,啟蒙思想家之所以把目光投向古代,還因為在古代文化中存在加以創(chuàng)造就可以為其所用的東西,他們盡量尋找利用古代思想,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涂上一層保護色,另一方面可以作為一面旗幟來號召、團結和爭取民眾
(4) 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因此其思想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和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他的法律思想的中心是立法為公,在主觀上,他以代表天下所有人的身份看待問題,拋開所有的自私性;但他的法律思想中的民主性與西方近代的民主意義不完全相同,民治方面人民的權利也十分有限,雖然主張人民有權*暴君,統(tǒng)治者須了解民意,但代議、政黨、選舉等從未提到,雖然強調法治以及一些類似憲政的政治,但仍把實行根本大法的責任寄托在人君身上,這一點與傳統(tǒng)儒家士大夫完全一樣,改革自上而下推行,也與儒家相同;進步思潮缺乏穩(wěn)固的思想基礎六.康有為
1.變法的理論依據(jù)(康有為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公羊三世說”,將孔學與近代西方進化論觀點融為一體)
(1)《公羊三世說》: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有三個階段,即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2)《進化論》:人類社會必然由據(jù)亂世發(fā)展到升平世,再由小康升平世到大同太平世,具有庸俗進化論性質,強調三世不可躐等越級;據(jù)其估計,當時中國處于由據(jù)亂世向升平世過度的階段,因此必須通過變法維新來趕上西方社會達到升平世,然后創(chuàng)造條件向太平世過渡,這三個階段只是是循序漸進的;三世說的基本觀點是宣揚歷史的變法和發(fā)展,一方面要改造清朝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另一方面反對社會革命;提出“法久則弊”、“變通日法”等觀點,法律是治國之方,隨著國家和時代的變化發(fā)展,要不斷革除舊法,改革時政,反對封建正統(tǒng)的“天不變,道亦不變”以及“變器不變道”的早期改良思想,提出全變的主張,維新變法運動是在康有為的倡議和號召下形成的,《孔子改制考》為變法改制提供理論依據(jù),仿效外國,兼采中西,變法必須全面徹底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變法主張內容廣泛,幾乎涉及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在資產(chǎn)階級革命運動興起之前,其變法思想的主流是積極進步的(國內法弊叢生,國外虎伺狼窺、敵國林立,外國勢力猖狂,兼采中西變法)
2.主張君主立憲(康有為法律思想最完整最豐富的部分是憲法思想,其核心內容是鼓吹君主立憲,對封建君主專制展開激烈批判,認為中國封建政治弊端之根源在于“上體過尊,而下情不達”,專制政體的根本特征是以國為私)
以國為私是君主專制政體,“為君所私有的”專制國家已經(jīng)成為“舊世之義”,要以“新世之義”,即“立憲國為全國人所公有”來取代,從理論上區(qū)分專制國和立憲國,揭開近代中國憲法思想的第一幕;以國為公是君主立憲政體和民主共和政體
專制政體以國為私,一人掌握政權,應由立憲國代替,適用君主立憲的原因:
(1) 在中國當時的情況下只能實行君主立憲而不能實行民主共和,君主立憲適用于升平世,而民主共和適用于太平世
(2) 中國當時的最根本問題是反對以國為私,而實現(xiàn)以國為公,君主立憲即可實現(xiàn)以國為公
(3) 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在制度上基本一樣,不同之處在于君主立憲有一個“虛君”
極力推崇三權分立學說,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中,特別重視立法權,再三強調議會國會的重要性,將有沒有國會看作是否為公的基本標志
主張民權,把倡民權反專制視為中國的當務之急,但反對以暴力革命實現(xiàn)民權,主張民權之實現(xiàn)是逐步地循序漸進地達到的;迷信君權,因此只是一個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者
3.法律進化和大同理想
人都有競爭之心和合群之性,圣人和君主并不是上天指定的而是通過群眾選舉產(chǎn)生來擔任公共保全事物的,是隨社會進化而產(chǎn)生的,旨在維護公共利益,法律也經(jīng)過據(jù)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
(1) 據(jù)亂世:法律由保護人民變?yōu)閴阂植黄街?,喪失其原本的意義,由帝王進行統(tǒng)治,人民不完全享有公權,施行歧視婦女和種族的法律,社會上存在犯罪現(xiàn)象,并且刑罰殘酷,審判遲緩
(2) 升平世:社會制度和法律都進一步,國家仍然存在,但實行君主立憲或民主共和;社會上存在私有財產(chǎn),但人們享有公權和私有財產(chǎn)權,除非萬不得已,這種權利不得限制或剝奪;貴族階級仍然存在,各國有自己的法律,但對罪犯不得施酷刑,審判迅速,有辯護制度,以西方(英美)資本主義國家為藍圖
(3) 太平世:沒有國家、沒有帝王、沒有家庭、沒有財產(chǎn),全世界只有一個公政府,全世界遵守一部公法,“太平之世不立刑”,“大同之世刑措”;《大同書》中的“治至刑措”論,大同世界消除九界則消除犯罪,刑罰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大同世界取消刑罰,但還有“四禁”(禁懶惰、禁獨尊、禁競爭、禁墮胎)以及各種職業(yè)規(guī)則;太平定世沒有侵犯刑律之事,但仍有法律存在,對于失職違規(guī)的人不用刑罰而是處以罰金
(4) 反對酷刑,認為人類犯罪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和私有觀念,九界不除(國、級、種、類、家、業(yè)、亂、苦、形),犯罪現(xiàn)象不絕,九界歸給為一個“私”字
(5) 犯罪原因:貧窮,從救貧入手,不單以嚴刑持之;家庭親屬關系的存在會產(chǎn)生撫養(yǎng)、財產(chǎn)等訴訟糾紛,夫妻關系的存在會產(chǎn)生爭色爭欲等現(xiàn)象,甚至刑事犯罪;君長爵位名份的存在會產(chǎn)生爭奪;私有財產(chǎn)的存在會產(chǎn)生財產(chǎn)和債務糾紛
(6) 從實現(xiàn)男女平等開始,男女平等各自獨立是天賦人權;堅守君主立憲,主張保皇
(7) 沒有通向“大同”的道路,“大同社會”只是空中樓閣,他的整個“大同”理想不過是主觀空想;但對促進思想進步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