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修改 不讓百姓告狀無門是正義的關鍵

字號:

《民事訴訟法》專家建議稿第四稿已經準備就緒,擬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此次修改稿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用立案登記制度,代替現(xiàn)行的立案審查制度,即法院不能拒接老百姓訴狀。
    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立案審查程序,經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才予以立案受理。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對一些涉及政府部門或者“政治敏感”問題的案件和因立法滯后而無法審理或執(zhí)行的案件,一般不予受理,造成老百姓打官司立案難。更有一些法院明確對立案范圍進行限定,如某高級法院下發(fā)的內部文件規(guī)定,對于集資糾紛、土地糾紛、職工下崗等13類“涉及面廣、敏感性強、社會關注”的案件暫不受理。為此,造成部分老百姓申訴無門。
    這樣的立案審查制度,事實上完全堵住了公民尋求法律救濟的途徑。而司法救濟作為世界上公認的“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樣的結果意味著什么,不言而喻。它意味著法律不能成為一個公正的平臺,意味著政府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意味著人治的張揚。為此,此次專家修改稿中設計了立案登記制度,明確規(guī)定“當事人向法院提起訴訟,提交了符合要求的起訴狀,法院無需進行審查,法院應立案登記。法院不得拒收當事人的起訴狀?!?BR>    對于這一修改,據(jù)悉會上爭論也比較大。有法官提出,有些案件社會背景復雜,或涉及制度層面,不適合通過法院解決。這種案子會給法院很大壓力,即使接了也很難解決,反而浪費大量司法資源。是這樣的嗎?法院拒絕立案,不給任何理由,直接把社會矛盾踢到街頭,讓這個社會失去法院這個“最后的司法救濟途徑”,失去法律這個最公平的尺度,問題就解決了嗎?沒有!它只會使社會陷入弱肉強食和赤膊血拼的原始叢林,而不會將我們帶進文明有序的法治社會。立法審查制度,在關鍵、重大、敏感問題上采取閉目塞聽、充耳不聞的做法,事實上與掩耳盜鈴的駝鳥政策無異,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助長群體性事件。
    廢除立案審查制度,給法院的司法工作乃至人大的立法工作都帶來壓力,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沒有壓力也就沒有改革的動力,而足夠的壓力才能更快更好地促進司法獨立和全面的法制進步。
    在我國的法制建設上,從來不缺乏高遠的價值理想和口號,但往往缺乏具體的、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程序正義做支撐。我相信,廢除立案審查制度、代之以立案登記制度,這樣一個程序正義的確立,是法制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是促進實質正義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