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字號:


    學習不光要有不怕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還有有勤奮的努力,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奔词刮覀兊某煽儾皇呛芎茫灰行南胍獙W習,那么我們就應該笨鳥先飛,所謂"勤能補拙“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他們都是經過勤奮的努力,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不能坐等自己那天突然變成天才,而是要點燃自己的力量之火,尋找自己的天才之路,努力奮斗。以下是為您整理的《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供大家查閱。
    1.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一
    生物與環(huán)境
    1、任何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組成。
    2、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類型有森林(綠色水庫)、草原、海洋、濕地(地球之腎)、農田、城市等。
    3、生物因素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
    4、非生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有陽光、水、溫度、空氣、土壤等。
    5、動物是消費者。
    6、植物是生產者能進行光合作用。
    7、微生物是分解者主要是指細菌和真菌;分解作用。
    8、植物、動物、微生物都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
    9、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碳循環(huán)指的是二氧化碳。
    10、生物之間的關系同種之間包括種內互助、種內斗爭。
    11、不同種之間包括捕食、競爭、寄生、共生。
    12、食物鏈:
    a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b起始是生產者(綠色植物)。
    c至少有三種生物構成。
    d起始到級是一條完整的鏈。
    e注意箭頭指向是低到高。
    f一般情況下食物鏈中數量最多的是植物,越是營養(yǎng)級別高的數量則越少。
    13、越是處于較高級別生物體內有毒物質越高。
    14、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和逐級遞減。
    15、能量流動的起點是植物。
    16、能量最初來源于太陽能。
    17、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的領域的總和。
    18、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下層、水圈的大部、土壤巖石圈的表面及活動于三圈之中的生物組成。
    19、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生物圈。
    20、生物圈為生物提供了生存條件:陽光、水、空氣、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一定的生存空間。
    21、溫室效應主要是二氧化碳形成的
    2.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二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qū)別是沒有氧氣。
    3.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和能量。
    4.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制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5.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作用條件下,形成簡單有機物。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匯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6. 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后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7.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8.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3.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三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tài)和解剖特征的比較,說明鳥類起源于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系最近。
    4.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4.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四
    生物進化的原因
    1.100年以后,樺尺蠖由淺色占多數變成深色占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來,繁衍后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fā)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tài)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A.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要為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斗爭。
    B.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發(fā)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C.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后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D.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5.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五
    傳染病及其預防
    1.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或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和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叫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ˋIDS,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y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照紫外線,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煉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6.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六
    免疫與計劃免疫
    1.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和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布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御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御作用,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后逐漸建立起來的后天防御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后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疫,又稱后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淋巴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系)。
    4.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wěn)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御保護)
    (3)監(jiān)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jiān)視)
    5. 疫苗: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種于人體后,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6.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并且盡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7. 計劃免疫意義:
    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于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八年級下冊生物復習提綱人教版 篇七
    生物的起源與進化
    1、原始生命誕生于原始海洋。
    2、原始大氣來自火山噴發(fā),有甲烷、氨氣、氫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硫化氫氣體構成。
    3、原始大氣中沒有氧氣。
    4、米勒的實驗模擬原始大氣,實驗中的真空泵作用是抽取氧氣(因為原始大氣中沒有氧),其中火花放電模擬的是雷電作用是提供能量,含有有機物的水溶液模擬的是原始海洋。
    5、米勒實驗產物:氨基酸,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質,過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
    7、原始地球條件: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8、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系形成的。
    9、發(fā)現的化石離地面越深是越底等生物。
    10、植物進化的順序是:原始藻類→苔蘚和蕨類→x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1、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12、地球上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是古代的魚類。
    13、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14、樺尺蠖由淺色占多數變成深色占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來(有利變異),繁衍后代。
    15、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與周圍環(huán)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fā)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16、擬態(tài):態(tài)結構形與周圍事物相似。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17、利用天敵控制害蟲的方法叫生物防治。
    18、生物防治的優(yōu)點是不污染環(huán)境
    19、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20、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的,這些不斷發(fā)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21、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后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打開奪冠33頁9題)
    22、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創(chuàng)立了“用進廢退學說”。
    23、英國的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
    24、達爾文的觀點是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
    25、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6、人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愛好,經過不斷的選擇形成的新品種。這個過程叫做人工選擇。
    27、人工選擇是定向的,時間比自然選擇短。
    28、人類和現代的類人猿(猩猩、狒狒、長臂猿等)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29、人類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