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筑師輔導之建筑結構抗震設計(3)

字號:

( 8 )柱的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1 )柱縱向鋼筋的最小總配筋率應按表 8-14 采用,同時每一側配筋率不應小于0.2 % ; 對建造于 w 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筑,表中的數(shù)值應增加0.1。
    2 )柱箍筋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和直徑,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 一般情況下,箍筋的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 8-15 采用。
    ② 二級框架柱的箍筋直徑不小于 10mm 且箍筋肢距不大于 200mm 時,除柱根外間距應允許采用 150mm ;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 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允許采用 6mm ;四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 2 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 8mm。
    ③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箍筋間距不應大于 100mm 。
    ( 9 )柱的縱向鋼筋配置,尚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
    l )宜對稱配置。
    2 )截面尺寸大于 400mm 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于 200mm。
    3 )柱總配筋率不應大于 5 %。
    4 )一級且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每側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1 . 2 %。
    5 )邊柱、角柱及抗震墻端柱在地震作用組合產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加 25 %。
    6 )柱縱向鋼筋的綁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
    ( 10 )柱的箍筋加密范圍,應按下列規(guī)定采用:
    1 )柱端,取截面高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 1 / 6 和 500mm三者的值。
    2 )底層柱,柱根不小于柱凈高的 1 / 3 ;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外尚應取剛性地面上下各 500mm 。
    3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和因設置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 4 的柱,取全高。
    4 )框支柱,取全高。
    5 )一級及二級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 11 )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肢距,一級不宜大于 200 mm ,二、三級不宜大于 250 ~和 20 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不宜大于 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采用拉筋復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
    ( 12 )柱箍筋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箍率,應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 ρv ― 柱箍筋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箍率,一級不應小于0.8 % ,二級不應小于0. % , 三、四級不應小于0.4 % ;計算復合箍的體積配箍率,應扣除重疊部分的箍筋體積;
    fc ― 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強度等級低于 c35 時,應按 c35 計算;
    fyv― 箍筋或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超過 360n / mm2時,應取 360n / mm2計算;
    λv― 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 8-16 采用。
    注: ① 普通箍指單個矩形箍或單個圓形箍;復臺箍指由矩形、多邊形、圓形箍或拉筋組成的箍筋。復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與矩形、多邊形、圓形箍或拉筋組成的箍筋.連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同為一根鋼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② 框支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最小配筋特征值應比表內數(shù)值增加。 02 ,且體積配筋率不應小于 15 % .
    ③ 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 12 緯, 9 度時不應小于 15 % .
    ④ 計算復合螺旋箍的體積配箍率時,其非螺旋箍的箍筋體積應乘以換算系數(shù)。.氏
    ( 13 )柱箍筋非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區(qū)的 50 % ;箍筋間距,一、二級框架柱不應大于 10 倍縱向鋼筋直徑,三、四級框架柱不應大于 15 倍縱向鋼筋直徑。
    ( 14 )框架節(jié)點核芯區(qū)箍筋的間距和最小直徑宜按上述第( 8 )條有關框架柱的鋼筋配置要求,一、二、三級框架節(jié)點核芯區(qū)配箍特征值分別不宜小于0.12 、0.10 、0.08 且體積配箍率分別不宜小于 0 . 6 %、0.5%和0.4%。柱剪跨比不大于 2 的框架節(jié)點核芯區(qū)配箍特征值不宜小于核芯區(qū)上、下柱端的較大配箍特征值。
    (四)抗震墻結構抗震構造措施
    ( 1 )抗震墻的厚度,一、二級不應小于 160mm且不宜小于層高的 1 / 20 ,三、四級不應小于 140mm 且不應小于層高的 1 / 25 。底部加強部位的墻厚,一、二級不宜小于 20omm 且不宜小于層高的 1 / 16 ;無端柱或翼墻時不應小于層高的 1 / 12 。
    ( 2 )抗震墻厚度大于 140mm時,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應雙排布置;雙排分布鋼筋間拉筋的間距不應大于 600mm ,直徑不應小于 6mm ;在底部加強部位,邊緣構件以外的拉筋間距應適當加密。
    ( 3 )抗震墻豎向、橫向分布鋼筋的配筋,應符合下列要求:
    l )一、二、三級抗震墻的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箍率均不應小于0.25 % ;四級抗震墻不應小于0.20 % ;鋼筋間距不應大于 300 mm,最小直徑不應小于8mm 。
    2 )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縱向及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3 % ,鋼筋間距不應大于 200mm 。
    ( 4 )抗震墻豎向、橫向分布鋼筋的鋼筋直徑不宜大于墻厚的 1 / 10
    ( 5 )一級和二級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墻肢的軸壓比,一級 ( 9 度)時不宜超過0.4 ,一級( 8 度)時不宜超過 0 . 5 ,二級不宜超過0.6 。
    ( 6 )抗震墻兩端和洞口兩側應設置邊緣構件,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抗震墻結構,一、二級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及相鄰的上一層應按下面第( 7 )條設置約束邊緣構件,但墻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的軸壓比小于表 8-17 的規(guī)定值時可按下面第( 8 )條設置構造邊緣構件。
    2 )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一、二級落地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及相鄰的上一層的兩端應設置符合約束邊緣構件要求的翼墻或端柱,洞口兩側應設置約束邊緣構件;不落地抗震墻應在底部加強部位及相鄰的上一層的墻肢兩端設置約束邊緣構件。
    3 )一、二級抗震墻的其他韶立和三、理封乞震墻,均應按下面第( 8 )條沒置溝造邊緣構件
    ( 7 )抗震墻的約束邊緣構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墻(圖 8-1 )。約束邊緣構件沿墻肢的
    長度和配箍特征值應符合表 8-18 的要求,一、二級抗震墻約束邊緣構件在設置箍筋范圍內(即圖 8-1 中陰影部分)的縱向鋼筋配筋率,分別不應小于 1 . 2 %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