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英國法
第一節(jié) 英國法的形成與演變
一. 英國封建法律體系的形成(1066—17世紀中期)
1.普通法的形成
(1) 諾蔓征服形成普通法發(fā)展的特殊政治經(jīng)濟條件
(2) 統(tǒng)一的司法機構的建立——(歷史)《英國史》孟引,《英國封建社會》馬克堯;(法制史)《英國法制史》程漢大,《普通法的歷史基礎》密爾松。Britain不列顛;Anglo-land英格蘭
(3) 英國的歷史發(fā)展
① 早進入文明的凱爾特人——愛爾蘭主體民族
② 羅馬人愷撒征服高盧后,占領不列顛南部
③ 日耳曼人蠻族入侵終導致羅馬帝國崩潰——歐洲一部落布列吞人是凱爾特的一支
④ 盎格魯撒克遜進入英國,并建立政權,形成七個王國,到公元十世紀統(tǒng)一
⑤ 公元十一世紀,丹麥入侵不列顛
⑥ 1066年,法諾曼底公爵威廉爭奪王位,征服并奪取英國王位。賢人會議,“王在法下”——
威廉一世一方面宣布保留被征服地原有制度,另一方面帶來了諾曼底統(tǒng)治時期行之有效的措施,并逐漸形成了進行直接管理的金字塔式結構?!拔业姆獬嫉姆獬疾皇俏业姆獬肌?,終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為普通法形成奠定政治基礎。
向領主征稅,頒布“末日審判書”(征稅權在英國歷史發(fā)展中十分重要),對土地進行調查清冊。積極意義在于有利于王權鞏固,也是了解地方習慣法的過程
在強大的王權支持下建立:A威廉一世建立“御前會議”,由僧侶貴族及高級官吏組成,性質——既是國王的咨詢機關,同時也行使著部分立法、行政、司法職能。初分離出來的是理財法院,又稱棋盤法院,專門處理涉及皇家財政稅收的案件。以后又從御前會議中分離出民事訴訟高等法院和王座法院,前者專門處理有關契約侵權行為等涉及私人利益的案件;后者專門審理刑事案件和涉及國王利益的民事案件。為擴大皇家法院的管轄權,派出巡回法官到各地巡回審判B亨利一世時期,以國王名義繼續(xù)派出巡回法官,繼承威廉統(tǒng)治措施C亨利二世時期,1179年溫莎詔令頒布,使巡回審判定期化、制度化,巡回法官代表王權監(jiān)督地方,進一步了解地方習慣法,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或通過自己的審判形成重要原則;1166年頒布克拉靈頓詔令和1176年頒布諾桑普頓詔令,由此建立由陪審團參與審理和由皇家法官進行調查的刑事司法制度;1179年的大巡回審判詔令,由一個十二名當?shù)鼐用瘢ㄗ杂擅瘢┗蝌T士組成的陪審團參與審理,排除僧侶,使司法權進一步控制在王權下,陪審團按照習慣法理解(為鞏固司法權,與教會達成妥協(xié),教會法中存在教權與王權的動態(tài)之爭。威廉:尊重教會權利,允許并承認教法,教權重要指標有教皇誰任免、主教大主教誰任免、教會司法權與世俗司法權孰輕孰重;禁止教會法院對世俗法院行使管轄權)——通行于整個英格蘭的習慣法以判例法形式出現(xiàn)(普通法)
2.衡平法的興起(衡平即救濟)
(1) 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快速發(fā)展,12、13世紀,英國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到較高水平,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新的法律關系的出現(xiàn)
(2) 普通法自身缺陷: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有限——令狀制度:令狀是國王發(fā)給地方領主的司法命令,其頒布具有滯后性:“國王無過錯”,大法官(精通羅馬法)是國王良心的看守人(中世紀諺語)
(3) 大法官救濟:初,依據(jù)公平、正義、良心、親自審判;后來,衡平法院——衡平法的出現(xiàn)以判例法為形式
3.制定法的發(fā)展(成文法)——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以明文制定并頒布實施的法律規(guī)范
(1) 制定主體(國王立法)
(2) 國家機關即國會,根據(jù)《大憲章》,召開由僧侶貴族參加的大會議,并首次允許騎士和市民代表出席會議,成為英國國會的雛形,對國王權力的限制約束,限權的產(chǎn)物從1343年起,國會分為上下兩院
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英國法的變化(17世紀中期—19世紀30年代)——總的發(fā)展趨勢是舊瓶裝新酒,內容變化,形式無突破
1. 國會立法權得到強化,制定法地位提高,比例提高但未突破原有形勢
2. 內閣成為高行政機關
3. 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內容上得到充實,并被賦予資產(chǎn)階級的含義
三.19世紀法律改革(9世紀30年代—20世紀初)產(chǎn)業(yè)革命,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政治民主化和訴訟程序簡化的要求
1. 對選舉制的改革
2. 制定法數(shù)量大增,地位提高
3. 對法院組織和程序法進行改革,1875年生效的《司法法》頒布的影響
四.現(xiàn)代英國法的發(fā)展(20世紀初以來)英國整體地位下降,政治民主化要求日漲,歐共體出現(xiàn)
1. 立法程序簡化,委托立法大增
2. 選舉制進一步完善,以適應民主化的社會思潮
3. 社會立法和科技立法活動加強
4. 歐盟法成為英國法的重要淵源,二戰(zhàn)后兩大法系融合趨同
第二節(jié) 英國憲法
一.淵源——基本組成部分:一系列憲法性法律文件;實踐中形成的若干不成文憲法慣例;憲法判例
1. 憲法性法律
(1) 1215年《自由大憲章》——封建主與國王斗爭的產(chǎn)物,限制王權,并非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憲法,但畢竟成為后世《權利法案》典范①內容:限制王權,國王不經(jīng)過僧俗貴族參加的大會議則不得征稅(征稅合法化原則);承認貴族教會的一些封建特權;保護保障臣民的權利和自由②意義: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作了一定的調整和規(guī)范;大會議國王征稅要受到監(jiān)督和限制,為后世繼承
(2) 1628年《權利請愿書》,重申《大憲章》對王權的限制及對臣民權利的允諾。查理一世強制借債,與國會發(fā)生沖突,國王簽署此書,國會撥給國王35億英磅,但第二年即解散國會
(3) 1679年《人身保護法》,反映反英王的輝格黨的利益,真正英國資產(chǎn)階級憲法的起始,交換條件是王位繼承權,在司法審判中如何保護被拘禁者權利,限制非法逮捕和拘禁,保障臣民(主要是輝格黨人)合法權益,未規(guī)定實體權利,只是程序性的保障——意義:為日后英國逐步建立資本主義審判制度提供法律基礎;保障臣民合法權益,被視為人權的基本保障和憲法的基石
(4) 1689年《權利法案》,用國會權力壓制國王權力,基本內容是限制王權,確立議會至上,建立君主立憲制,形成英國憲法基本原則——議會至上原則;法院獨立原則;資產(chǎn)階級法治和資產(chǎn)階級權利自由不得侵犯的原則;分權原則等
(5) 1701年《王位繼承法》
(6) 1911年和1949年《議會法》,規(guī)定議會如何工作,限制上議院的權力,擴大下議院的權力,實質是擴大政府權力,削減議會權力
2. 憲法慣例
(1) 有關國王的憲法慣例:國王“統(tǒng)而不治”;國王不能為非——國王不對任何國家決政承擔責任,也不參與其決策
(2) 關于首相的憲法慣例:首相主持內閣政務;首相組閣——英國政府外延大于內閣,內閣主要大臣有20左右個人,其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四五個人
(3) 有關內閣與議會關系:內閣失去議會眾議院信任要全體辭職;內閣首相可以下令解散議會眾議院重新選舉,1742年,首相沃波爾首創(chuàng)內閣向下議院負責的先例(內閣必須由下院多數(shù)黨組成,首相和內閣成員必須是下院議員;首相通常是下院多數(shù)黨首腦;如果下議院對內閣投不信任票,內閣必須集體辭職,或者通過英王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如果新選出的下議院仍對內閣投不信任票,內閣必須辭職)
3. 憲法判例
二.基本原則
1. 英王統(tǒng)而不治的原則
2. 議會主權的原則——議會擁有高立法權
3. 責任內閣制作為行政機關的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4. 法治原則——英國憲法學家戴雪認為:如果由行政法和行政法院來管轄行政違法行為,那就是賦予政府以特權,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不承認有行政法,反對法國雙軌制,認為其只能助長政府權力
5. 分權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間的分立與制衡并不嚴格
三.特點
1. 極強的歷史延續(xù)性
2. 不成典性,并非無成文文字,而是無憲法典
3. 柔性憲法,制定和修改程序及其效力與普通法一樣——目前憲法發(fā)展:非觀念束縛,而是利益結構的調整
第三節(jié) 英國法的淵源
一.普通法
1. 概念:(廣義)12世紀后通行于英格蘭的法律;(狹義)12世紀后,由英格蘭皇家法院創(chuàng)制適用并發(fā)展的法律;(從比較法角度)以英格蘭為主要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要淵源
2. 原則:
(1) 遵循先例原則(基本原則)——歐洲法院對所有英國法院有約束力;上議院的判決對所有英國法院有約束力;上訴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有約束力;高等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有約束力;所有下級法院均受高級法院判決的約束
(2) 程序先于權利(基本特征)——研究英國法的一把金鑰匙“沒有程序的救濟就沒有權利的實現(xiàn)”:一項權利能否得到保護,首先要看當事人所選擇的程序是否正確,如果程序出現(xiàn)錯誤,其權利就得不到保護
① 什么是程序?——首先,確定有管轄權的法院;其次,選擇一個使被告可以出庭的形式;第三,選擇一個對付被告拒絕出庭的形式;第四,選擇一個采取缺席判決的形式;第五,要熟悉辯論的規(guī)則;第六,要確立是否請陪審團參加
② 什么是權利?——與其說來源于憲法,不如說來源于法院判決,換句話說,臣民是否有權利,取決于是否與救濟方法
③ 如何理解程序優(yōu)于權利?——普通法的內容只是一些訴訟程序,它依賴于國王的令狀,程序依令狀不同而不同;權利依賴于訴訟程序的存在,當事人的首要問題是要皇家法院同意受理,因此,必須在現(xiàn)存令狀中進行選擇,因為不同的訴訟程序規(guī)定不同的訴訟方法;意味著程序的錯誤必然導致權利的喪失
(3) 這一原則如何形成?——直接化的統(tǒng)治;特有的令狀制度的出現(xiàn)及進一步定形;日耳曼對抗性訴訟;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思想淵源和基礎)(思維方法:大陸法系演繹推理,而英美法系是歸納推理)——“法律的生命在于經(jīng)驗,而不在于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不可知論
(4) 對英國法的影響:影響英國法體系的龐雜性,沒有理論框架,英國法是熟悉訴訟程序的法律實務者的法律,英國法學家重視程序而輕視理論;影響英國法的公法(令狀)性質和雙重結構(普通法和衡平法雙軌運行)(并行于同一河道中的亮股水流——梅特蘭);影響英國法的獨特的法律部門和法律概念;影響英國法的連續(xù)性,即保證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連續(xù)性的兩次挑戰(zhàn)是羅馬法復興運動和19世紀法典編纂運動
二.衡平法
1. 概念:從14世紀起,由大法官在審判實踐中以良心和正義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旨在彌補普通法不足的判例法
2. 特點:訴訟程序簡單,大法官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命令具有強制性;衡平法的調整對象補充普通法的不足;英美法受羅馬法(萬民法)影響的重要表現(xiàn)
三.制定法
1. 種類:歐盟法;國會立法;委托立法
2. 制定法和判例法的關系:制定法數(shù)量少,效力高,作用大,但其內容需要判例法加以補充,其解釋也必須借助于相應判決的制定
第四節(jié) 英國刑法及其學說史
一.刑法的歷史發(fā)展——地域上: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適用的刑法;法系上:具有普通法系特點的刑法。英國刑法淵源主要表現(xiàn)為普通法
1. 14世紀,英國形成判例,重罪與輕罪的犯罪體系
2. 19世紀,國會制定一系列刑事立法,但英國一直未形成具體的系統(tǒng)的刑法典,在犯罪方面,為適應新政治經(jīng)濟變化和資產(chǎn)階級學說的興起,出現(xiàn)了一些進步,如犯罪主體只能是人,犯罪者必須有犯意,無犯意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刑法只懲罰犯罪行為,不懲罰犯罪精神 .19世紀刑法改革后,逐步走向輕刑化,假釋,創(chuàng)立緩刑制度,頒布未成年人犯罪法。二戰(zhàn)前,刑罰種類有自由刑、死刑、笞刑、緩刑、苦獄和罰金
3. 二戰(zhàn)后,刑法修改委員會到法律委員會。促進刑法法典化,但迄今仍無專門的刑法典。改革:犯罪方面,1967年《刑事法令》廢除三分法,但判例法仍存在,從程序角度犯罪分為三類,即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秩序罪,對人、財產(chǎn)、其他的犯罪;刑罰方面,廢除肉刑,宣布永遠廢除死刑
二.英國刑法思想
1. 霍布斯——古典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刑法屬于成文法之列;凡法律所禁止的言論或行為是惡,法律所規(guī)定而不執(zhí)行的也是惡;惡是犯罪的前提;劃分罪與非罪是以國家法律作為衡量標準的;嚴重的犯罪有藐視法庭等;刑法是國家統(tǒng)治者根據(jù)人們對法律的禁與令的為與不為;強調對罪犯的教育與管教
2. 洛克——古典自然法的代表人物。政府論。對刑法思想的貢獻有:強調罪行法定;闡述正當防衛(wèi)理論,并舉例闡述其條件與內涵(自己生命安全受到直接侵犯;來不及訴諸法律);強調私有財產(chǎn)權,公民有自衛(wèi)權和反抗權
3. 邊沁——功利主義法律思想家。發(fā)展孟德斯鳩等人的罪行相適應原則;創(chuàng)造性的論證了犯罪補償原則等
第五節(jié) 財產(chǎn)法
英國法無獨立的民法部門,也就不會有統(tǒng)一的商法,而是三法:財產(chǎn)法、契權法和侵權行為法。大致相當于大陸法系的物權法,但范圍更小,側重于不動產(chǎn)。
一.地產(chǎn)制(整個財產(chǎn)法的復雜的問題)
1. 英國財產(chǎn)法的獨特制度。諾曼征服后,國王擁有全國的土地,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者。
2. 地產(chǎn)權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所有權,是在地產(chǎn)上的各種權益,與大陸法系的不動產(chǎn)所有權不同。
3. 不動產(chǎn)(Real Property——Immovable Property)來自對物訴訟(actio in rem),這種訴訟要求收回實體的、特定的物;動產(chǎn)(Personal Property——Movable Property)來自對人訴訟(actio in personam),這種訴訟要求特定人(針對現(xiàn)占有人)歸還原物或賠償損失。不動產(chǎn)主要是土地,但不包括租借地。
4. 在1925年之前英國的地產(chǎn)權:
(1) 占有地產(chǎn)權和將來地產(chǎn)權
(2) 殘留地產(chǎn)權和復歸地產(chǎn)權:都屬于將來地產(chǎn)權。當存在復歸地產(chǎn)權時,土地后歸還土地的授予人或其繼承人;而存在殘留地產(chǎn)權時,土地終會轉到第三者手中
(3) 完全保有地產(chǎn)權和租借地產(chǎn)權:前者有三種基本形式,即不限繼承地產(chǎn)權(接近于大陸法系土地所有權的一種)、限繼承地產(chǎn)權、終生地產(chǎn)權。后者是以契約形式規(guī)定的有條件即有一定期限的地產(chǎn)權,常見的形式是定期租借權。租借地在英國被認為是動產(chǎn)。
5.1925年,英國頒布六項財產(chǎn)立法,保留兩種地產(chǎn)權即不限繼承地產(chǎn)權和租借地產(chǎn)權。租借地產(chǎn)權的封建性減輕,地產(chǎn)擁有人及租借人只需交納稅款或租金,無需承擔封建義務。
6.地產(chǎn)制是帶有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
二.信托制(英國信托制的前身是受益制;現(xiàn)代信托法基本上源于英國)——受益制
1. 封建地產(chǎn)制使土地占有者必須承擔沉重的封建義務——社會背景
2. 三個當事人:出托人(地產(chǎn)擁有人),受托人(中間人,接近于遺產(chǎn)執(zhí)行人),受益人
3. 受益制在衡平法院保護下發(fā)展而來,故保留大量的衡平規(guī)則。衡平法院的法官根據(jù)公平、正義的原則,對當事人的權益給予適當?shù)谋Wo
4. 國王與國會達成協(xié)議,即《受益制條例》,取消消極受益制,積極受益制逐漸發(fā)展為信托制
第六節(jié) 契約法
契約法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緊密相連,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財產(chǎn)流動起來,而契約是使財產(chǎn)流通的好方法。
一.契約法的演變
1. 財產(chǎn)法是古老部門,而契約法是新興領域
2. 早期的普通法院只受理涉及土地的契約,而且要求這種契約必須具有書面形式、加蓋印章,并有證人作證
3. 普通法院的法官們逐漸從非法侵害之訴中發(fā)展出違約損害賠償訴訟令狀,對口頭契約等非正式契約進行保護、補救、救濟
4. 出現(xiàn)對價制度
5. 17至18世紀,契約法遠未完備,仍處于初級階段
6. 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英國契約法終形成
二.對價制度
1. 對價是蓋印契約以外一切契約的必備要素,實際上是互有損失、互相得利,就是以自己的諾言去換取對方的諾言,或者說是為了使對方作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行為而以自己對等的行為來作保證。有無對價是法院判斷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契約,有無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根據(jù)。因單方諾言產(chǎn)生的糾紛,法官根據(jù)對價裁決。正予合同除非訂立書面契約,否則無對價
2. 對價原則:
(1) 對價無需相等:法院不問對價的大小,只關心對價的有無,但在現(xiàn)代英國已有所動搖
(2) 過去的對價無效:所謂過去的對價即訂立契約前已經(jīng)履行的對價
(3) 履行原有義務不能作為新諾言的對價
(4) 平內爾原則:即債權人同意用歸還部分欠款的辦法來抵銷全部債務的許諾不受法律約束,因為債務人未對此許諾提供新的對價,債權人可以追索余款
(5) 不得自食其言原則:這是對對價制度的重要修正。一方作出許諾,對方確信此諾言并按諾言采取了行動,如果許諾者不履行諾言會造成明顯的不公平,那么,該諾言就可以由法院強制執(zhí)行
第七節(jié) 侵權行為法
侵權行為是民事方面的行為,是私人之間的行為,其發(fā)展與普通法中的訴訟形式相連。
侵權行為責任原則——
一.過失責任原則
1. 與民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2. 該原則以被告對原告的利益負有適當?shù)牧x務為前提,如果被告未能盡到法律承認的適當注意的義務就是過失,由此過失對原告造成損害,被告須賠償責任。在訴訟中,原告必須清楚地證明被告未能盡其適當注意的義務,即有過失,而且原告本人必須毫無過失。該原則在整個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非常流行,有利于刺激資本家的冒險精神
二.比較責任原則——19世紀中后期,在過失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責任原則。它仍以個人的過失為基礎,但在確定賠償時,不僅要考慮被告的過失,也要考慮原告的過失,對雙方的責任進行比較,根據(jù)雙方過失的輕重以確定責任的大小。
三.嚴格責任原則
1. 19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工業(yè)化程度的提高而產(chǎn)生。依照過失責任原則和比較責任原則,原告必須證明被告確有過失,這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的受害者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2. 該原則的涵義:在法律規(guī)定的某些條件下,無論被告是否有過失,只要發(fā)生了損害事實,被告就必須負完全的賠償。只適用于工商事故、高危行業(yè)、交通事故、環(huán)境污染這些領域,大量民事案件仍主要適用過失責任原則。
3. 原告只要能證明自己所受的侵害確由被告的行為造成,即可得到賠償
第八節(jié) 訴訟法
一.法院組織——英國實行雙軌制。根據(jù)法律淵源的不同,創(chuàng)制法院系統(tǒng)。普通法與衡平法兩大法院系統(tǒng)互不隸屬,相互平行。一般情況下,遵循衡平法,但衡平法院不能干涉普通法院,除非普通法不能滿足受害者的需求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1875年后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合二為一,衡平法和普通法不再經(jīng)緯分明,但仍能分辨。
1. 高級法院和低級法院(級別)
(1) 英國的高級法院包括上議院和高法院;高法院又包括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和皇家刑事法院。其中,上議院是實際上的高法院;高法院名為“高”,卻并非民刑案件的高審級。大部分案件在上訴法院終審;皇家刑事法院是初審法院,審理重要案件。另外,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海外領地的高上訴審級。
(2) 低級法院包括郡法院和治安法院。后者的法官是門外漢,沒有受過法律訓練,是業(yè)余法官,無薪水,但后者只審理小事、小案件,并且有1至2名受過良好法律訓練的職員。
2. 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審判的性質)
(1) 民事訴訟高等法院的王座法庭可行使一部分刑事方面的審判權
(2) 根據(jù)請求額進行分工
(3) 只有皇家刑事法院還在實行陪審制;大約有98%的刑事案件都由治安法院通過簡易程序加以審判
二.陪審制度(Jury System)
1. 英國陪審制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大小陪審團共存。其中,大陪審團負責起訴,小陪審團負責審理,但19世紀末,起訴工作交由警察,后來又出現(xiàn)檢察官,遏制警察權力。
2. 在民事案件中,當事人有權請求陪審團參與的僅限于欺詐、誹謗、誣告、非法拘禁案件
3. 陪審團的職責是就案件的事實問題進行裁決;設立陪審團的目的是讓陪審團成員運用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判斷一個案件的事實。因此,陪審員必須是“門外漢”。
4. 對陪審團的裁決一般不允許上訴,法官只能在裁決的基礎上做出判決
5. 陪審團的裁決在歷必須是全體通過,現(xiàn)在一般案件只要求多數(shù)通過,但仍有些案件要求一致通過。
6. 美國陪審制應用更廣泛,美憲法規(guī)定請求陪審團參與是公民的權利之一。
三.辯護制度
1.(審判方式)對抗制又稱抗辯制,相對于糾問制(職權制),法官主持開庭,對雙方的動議和異議作出裁決,在法庭上只充當消極的仲裁人的角色,律師才是主角。
2.律師制度:英國律師制度的大特征是律師的分工,有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兩類。事務律師主要從事一般的法律事務,可在低級法院出庭,但不能在高級法院出庭辯護;出庭律師的主要職責是出庭為當事人辯護,可以在任何法院辯護,也稱為辯護律師。由事務律師出面為當事人聘請辯護律師,出庭律師與當事人之間不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有時當事人還需要聘請皇家大律師(QC)。訴訟費用高。20世紀90年代,英國對律師制度進行許多改革,規(guī)定事務律師經(jīng)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也可以取得在高等法院辯護的資格。
第一節(jié) 英國法的形成與演變
一. 英國封建法律體系的形成(1066—17世紀中期)
1.普通法的形成
(1) 諾蔓征服形成普通法發(fā)展的特殊政治經(jīng)濟條件
(2) 統(tǒng)一的司法機構的建立——(歷史)《英國史》孟引,《英國封建社會》馬克堯;(法制史)《英國法制史》程漢大,《普通法的歷史基礎》密爾松。Britain不列顛;Anglo-land英格蘭
(3) 英國的歷史發(fā)展
① 早進入文明的凱爾特人——愛爾蘭主體民族
② 羅馬人愷撒征服高盧后,占領不列顛南部
③ 日耳曼人蠻族入侵終導致羅馬帝國崩潰——歐洲一部落布列吞人是凱爾特的一支
④ 盎格魯撒克遜進入英國,并建立政權,形成七個王國,到公元十世紀統(tǒng)一
⑤ 公元十一世紀,丹麥入侵不列顛
⑥ 1066年,法諾曼底公爵威廉爭奪王位,征服并奪取英國王位。賢人會議,“王在法下”——
威廉一世一方面宣布保留被征服地原有制度,另一方面帶來了諾曼底統(tǒng)治時期行之有效的措施,并逐漸形成了進行直接管理的金字塔式結構?!拔业姆獬嫉姆獬疾皇俏业姆獬肌?,終形成強大的中央集權制,為普通法形成奠定政治基礎。
向領主征稅,頒布“末日審判書”(征稅權在英國歷史發(fā)展中十分重要),對土地進行調查清冊。積極意義在于有利于王權鞏固,也是了解地方習慣法的過程
在強大的王權支持下建立:A威廉一世建立“御前會議”,由僧侶貴族及高級官吏組成,性質——既是國王的咨詢機關,同時也行使著部分立法、行政、司法職能。初分離出來的是理財法院,又稱棋盤法院,專門處理涉及皇家財政稅收的案件。以后又從御前會議中分離出民事訴訟高等法院和王座法院,前者專門處理有關契約侵權行為等涉及私人利益的案件;后者專門審理刑事案件和涉及國王利益的民事案件。為擴大皇家法院的管轄權,派出巡回法官到各地巡回審判B亨利一世時期,以國王名義繼續(xù)派出巡回法官,繼承威廉統(tǒng)治措施C亨利二世時期,1179年溫莎詔令頒布,使巡回審判定期化、制度化,巡回法官代表王權監(jiān)督地方,進一步了解地方習慣法,收集整理典型案例或通過自己的審判形成重要原則;1166年頒布克拉靈頓詔令和1176年頒布諾桑普頓詔令,由此建立由陪審團參與審理和由皇家法官進行調查的刑事司法制度;1179年的大巡回審判詔令,由一個十二名當?shù)鼐用瘢ㄗ杂擅瘢┗蝌T士組成的陪審團參與審理,排除僧侶,使司法權進一步控制在王權下,陪審團按照習慣法理解(為鞏固司法權,與教會達成妥協(xié),教會法中存在教權與王權的動態(tài)之爭。威廉:尊重教會權利,允許并承認教法,教權重要指標有教皇誰任免、主教大主教誰任免、教會司法權與世俗司法權孰輕孰重;禁止教會法院對世俗法院行使管轄權)——通行于整個英格蘭的習慣法以判例法形式出現(xiàn)(普通法)
2.衡平法的興起(衡平即救濟)
(1) 社會經(jīng)濟關系的快速發(fā)展,12、13世紀,英國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到較高水平,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新的法律關系的出現(xiàn)
(2) 普通法自身缺陷:保護范圍有限;內容僵化;救濟方法有限——令狀制度:令狀是國王發(fā)給地方領主的司法命令,其頒布具有滯后性:“國王無過錯”,大法官(精通羅馬法)是國王良心的看守人(中世紀諺語)
(3) 大法官救濟:初,依據(jù)公平、正義、良心、親自審判;后來,衡平法院——衡平法的出現(xiàn)以判例法為形式
3.制定法的發(fā)展(成文法)——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或個人以明文制定并頒布實施的法律規(guī)范
(1) 制定主體(國王立法)
(2) 國家機關即國會,根據(jù)《大憲章》,召開由僧侶貴族參加的大會議,并首次允許騎士和市民代表出席會議,成為英國國會的雛形,對國王權力的限制約束,限權的產(chǎn)物從1343年起,國會分為上下兩院
二.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英國法的變化(17世紀中期—19世紀30年代)——總的發(fā)展趨勢是舊瓶裝新酒,內容變化,形式無突破
1. 國會立法權得到強化,制定法地位提高,比例提高但未突破原有形勢
2. 內閣成為高行政機關
3. 普通法和衡平法在內容上得到充實,并被賦予資產(chǎn)階級的含義
三.19世紀法律改革(9世紀30年代—20世紀初)產(chǎn)業(yè)革命,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政治民主化和訴訟程序簡化的要求
1. 對選舉制的改革
2. 制定法數(shù)量大增,地位提高
3. 對法院組織和程序法進行改革,1875年生效的《司法法》頒布的影響
四.現(xiàn)代英國法的發(fā)展(20世紀初以來)英國整體地位下降,政治民主化要求日漲,歐共體出現(xiàn)
1. 立法程序簡化,委托立法大增
2. 選舉制進一步完善,以適應民主化的社會思潮
3. 社會立法和科技立法活動加強
4. 歐盟法成為英國法的重要淵源,二戰(zhàn)后兩大法系融合趨同
第二節(jié) 英國憲法
一.淵源——基本組成部分:一系列憲法性法律文件;實踐中形成的若干不成文憲法慣例;憲法判例
1. 憲法性法律
(1) 1215年《自由大憲章》——封建主與國王斗爭的產(chǎn)物,限制王權,并非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憲法,但畢竟成為后世《權利法案》典范①內容:限制王權,國王不經(jīng)過僧俗貴族參加的大會議則不得征稅(征稅合法化原則);承認貴族教會的一些封建特權;保護保障臣民的權利和自由②意義: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作了一定的調整和規(guī)范;大會議國王征稅要受到監(jiān)督和限制,為后世繼承
(2) 1628年《權利請愿書》,重申《大憲章》對王權的限制及對臣民權利的允諾。查理一世強制借債,與國會發(fā)生沖突,國王簽署此書,國會撥給國王35億英磅,但第二年即解散國會
(3) 1679年《人身保護法》,反映反英王的輝格黨的利益,真正英國資產(chǎn)階級憲法的起始,交換條件是王位繼承權,在司法審判中如何保護被拘禁者權利,限制非法逮捕和拘禁,保障臣民(主要是輝格黨人)合法權益,未規(guī)定實體權利,只是程序性的保障——意義:為日后英國逐步建立資本主義審判制度提供法律基礎;保障臣民合法權益,被視為人權的基本保障和憲法的基石
(4) 1689年《權利法案》,用國會權力壓制國王權力,基本內容是限制王權,確立議會至上,建立君主立憲制,形成英國憲法基本原則——議會至上原則;法院獨立原則;資產(chǎn)階級法治和資產(chǎn)階級權利自由不得侵犯的原則;分權原則等
(5) 1701年《王位繼承法》
(6) 1911年和1949年《議會法》,規(guī)定議會如何工作,限制上議院的權力,擴大下議院的權力,實質是擴大政府權力,削減議會權力
2. 憲法慣例
(1) 有關國王的憲法慣例:國王“統(tǒng)而不治”;國王不能為非——國王不對任何國家決政承擔責任,也不參與其決策
(2) 關于首相的憲法慣例:首相主持內閣政務;首相組閣——英國政府外延大于內閣,內閣主要大臣有20左右個人,其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四五個人
(3) 有關內閣與議會關系:內閣失去議會眾議院信任要全體辭職;內閣首相可以下令解散議會眾議院重新選舉,1742年,首相沃波爾首創(chuàng)內閣向下議院負責的先例(內閣必須由下院多數(shù)黨組成,首相和內閣成員必須是下院議員;首相通常是下院多數(shù)黨首腦;如果下議院對內閣投不信任票,內閣必須集體辭職,或者通過英王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如果新選出的下議院仍對內閣投不信任票,內閣必須辭職)
3. 憲法判例
二.基本原則
1. 英王統(tǒng)而不治的原則
2. 議會主權的原則——議會擁有高立法權
3. 責任內閣制作為行政機關的內閣對議會負責的制度
4. 法治原則——英國憲法學家戴雪認為:如果由行政法和行政法院來管轄行政違法行為,那就是賦予政府以特權,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不承認有行政法,反對法國雙軌制,認為其只能助長政府權力
5. 分權原則——立法司法行政三權之間的分立與制衡并不嚴格
三.特點
1. 極強的歷史延續(xù)性
2. 不成典性,并非無成文文字,而是無憲法典
3. 柔性憲法,制定和修改程序及其效力與普通法一樣——目前憲法發(fā)展:非觀念束縛,而是利益結構的調整
第三節(jié) 英國法的淵源
一.普通法
1. 概念:(廣義)12世紀后通行于英格蘭的法律;(狹義)12世紀后,由英格蘭皇家法院創(chuàng)制適用并發(fā)展的法律;(從比較法角度)以英格蘭為主要基礎,以判例法為主要淵源
2. 原則:
(1) 遵循先例原則(基本原則)——歐洲法院對所有英國法院有約束力;上議院的判決對所有英國法院有約束力;上訴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有約束力;高等法院的判決對所有下級法院有約束力;所有下級法院均受高級法院判決的約束
(2) 程序先于權利(基本特征)——研究英國法的一把金鑰匙“沒有程序的救濟就沒有權利的實現(xiàn)”:一項權利能否得到保護,首先要看當事人所選擇的程序是否正確,如果程序出現(xiàn)錯誤,其權利就得不到保護
① 什么是程序?——首先,確定有管轄權的法院;其次,選擇一個使被告可以出庭的形式;第三,選擇一個對付被告拒絕出庭的形式;第四,選擇一個采取缺席判決的形式;第五,要熟悉辯論的規(guī)則;第六,要確立是否請陪審團參加
② 什么是權利?——與其說來源于憲法,不如說來源于法院判決,換句話說,臣民是否有權利,取決于是否與救濟方法
③ 如何理解程序優(yōu)于權利?——普通法的內容只是一些訴訟程序,它依賴于國王的令狀,程序依令狀不同而不同;權利依賴于訴訟程序的存在,當事人的首要問題是要皇家法院同意受理,因此,必須在現(xiàn)存令狀中進行選擇,因為不同的訴訟程序規(guī)定不同的訴訟方法;意味著程序的錯誤必然導致權利的喪失
(3) 這一原則如何形成?——直接化的統(tǒng)治;特有的令狀制度的出現(xiàn)及進一步定形;日耳曼對抗性訴訟;英國經(jīng)驗主義哲學(思想淵源和基礎)(思維方法:大陸法系演繹推理,而英美法系是歸納推理)——“法律的生命在于經(jīng)驗,而不在于邏輯”,經(jīng)驗主義的不可知論
(4) 對英國法的影響:影響英國法體系的龐雜性,沒有理論框架,英國法是熟悉訴訟程序的法律實務者的法律,英國法學家重視程序而輕視理論;影響英國法的公法(令狀)性質和雙重結構(普通法和衡平法雙軌運行)(并行于同一河道中的亮股水流——梅特蘭);影響英國法的獨特的法律部門和法律概念;影響英國法的連續(xù)性,即保證其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連續(xù)性的兩次挑戰(zhàn)是羅馬法復興運動和19世紀法典編纂運動
二.衡平法
1. 概念:從14世紀起,由大法官在審判實踐中以良心和正義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旨在彌補普通法不足的判例法
2. 特點:訴訟程序簡單,大法官發(fā)揮重要作用,其命令具有強制性;衡平法的調整對象補充普通法的不足;英美法受羅馬法(萬民法)影響的重要表現(xiàn)
三.制定法
1. 種類:歐盟法;國會立法;委托立法
2. 制定法和判例法的關系:制定法數(shù)量少,效力高,作用大,但其內容需要判例法加以補充,其解釋也必須借助于相應判決的制定
第四節(jié) 英國刑法及其學說史
一.刑法的歷史發(fā)展——地域上: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適用的刑法;法系上:具有普通法系特點的刑法。英國刑法淵源主要表現(xiàn)為普通法
1. 14世紀,英國形成判例,重罪與輕罪的犯罪體系
2. 19世紀,國會制定一系列刑事立法,但英國一直未形成具體的系統(tǒng)的刑法典,在犯罪方面,為適應新政治經(jīng)濟變化和資產(chǎn)階級學說的興起,出現(xiàn)了一些進步,如犯罪主體只能是人,犯罪者必須有犯意,無犯意的行為不構成犯罪,刑法只懲罰犯罪行為,不懲罰犯罪精神 .19世紀刑法改革后,逐步走向輕刑化,假釋,創(chuàng)立緩刑制度,頒布未成年人犯罪法。二戰(zhàn)前,刑罰種類有自由刑、死刑、笞刑、緩刑、苦獄和罰金
3. 二戰(zhàn)后,刑法修改委員會到法律委員會。促進刑法法典化,但迄今仍無專門的刑法典。改革:犯罪方面,1967年《刑事法令》廢除三分法,但判例法仍存在,從程序角度犯罪分為三類,即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秩序罪,對人、財產(chǎn)、其他的犯罪;刑罰方面,廢除肉刑,宣布永遠廢除死刑
二.英國刑法思想
1. 霍布斯——古典自然法的代表人物。刑法屬于成文法之列;凡法律所禁止的言論或行為是惡,法律所規(guī)定而不執(zhí)行的也是惡;惡是犯罪的前提;劃分罪與非罪是以國家法律作為衡量標準的;嚴重的犯罪有藐視法庭等;刑法是國家統(tǒng)治者根據(jù)人們對法律的禁與令的為與不為;強調對罪犯的教育與管教
2. 洛克——古典自然法的代表人物。政府論。對刑法思想的貢獻有:強調罪行法定;闡述正當防衛(wèi)理論,并舉例闡述其條件與內涵(自己生命安全受到直接侵犯;來不及訴諸法律);強調私有財產(chǎn)權,公民有自衛(wèi)權和反抗權
3. 邊沁——功利主義法律思想家。發(fā)展孟德斯鳩等人的罪行相適應原則;創(chuàng)造性的論證了犯罪補償原則等
第五節(jié) 財產(chǎn)法
英國法無獨立的民法部門,也就不會有統(tǒng)一的商法,而是三法:財產(chǎn)法、契權法和侵權行為法。大致相當于大陸法系的物權法,但范圍更小,側重于不動產(chǎn)。
一.地產(chǎn)制(整個財產(chǎn)法的復雜的問題)
1. 英國財產(chǎn)法的獨特制度。諾曼征服后,國王擁有全國的土地,是法律上的土地所有者。
2. 地產(chǎn)權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所有權,是在地產(chǎn)上的各種權益,與大陸法系的不動產(chǎn)所有權不同。
3. 不動產(chǎn)(Real Property——Immovable Property)來自對物訴訟(actio in rem),這種訴訟要求收回實體的、特定的物;動產(chǎn)(Personal Property——Movable Property)來自對人訴訟(actio in personam),這種訴訟要求特定人(針對現(xiàn)占有人)歸還原物或賠償損失。不動產(chǎn)主要是土地,但不包括租借地。
4. 在1925年之前英國的地產(chǎn)權:
(1) 占有地產(chǎn)權和將來地產(chǎn)權
(2) 殘留地產(chǎn)權和復歸地產(chǎn)權:都屬于將來地產(chǎn)權。當存在復歸地產(chǎn)權時,土地后歸還土地的授予人或其繼承人;而存在殘留地產(chǎn)權時,土地終會轉到第三者手中
(3) 完全保有地產(chǎn)權和租借地產(chǎn)權:前者有三種基本形式,即不限繼承地產(chǎn)權(接近于大陸法系土地所有權的一種)、限繼承地產(chǎn)權、終生地產(chǎn)權。后者是以契約形式規(guī)定的有條件即有一定期限的地產(chǎn)權,常見的形式是定期租借權。租借地在英國被認為是動產(chǎn)。
5.1925年,英國頒布六項財產(chǎn)立法,保留兩種地產(chǎn)權即不限繼承地產(chǎn)權和租借地產(chǎn)權。租借地產(chǎn)權的封建性減輕,地產(chǎn)擁有人及租借人只需交納稅款或租金,無需承擔封建義務。
6.地產(chǎn)制是帶有封建性質的土地制度
二.信托制(英國信托制的前身是受益制;現(xiàn)代信托法基本上源于英國)——受益制
1. 封建地產(chǎn)制使土地占有者必須承擔沉重的封建義務——社會背景
2. 三個當事人:出托人(地產(chǎn)擁有人),受托人(中間人,接近于遺產(chǎn)執(zhí)行人),受益人
3. 受益制在衡平法院保護下發(fā)展而來,故保留大量的衡平規(guī)則。衡平法院的法官根據(jù)公平、正義的原則,對當事人的權益給予適當?shù)谋Wo
4. 國王與國會達成協(xié)議,即《受益制條例》,取消消極受益制,積極受益制逐漸發(fā)展為信托制
第六節(jié) 契約法
契約法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緊密相連,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財產(chǎn)流動起來,而契約是使財產(chǎn)流通的好方法。
一.契約法的演變
1. 財產(chǎn)法是古老部門,而契約法是新興領域
2. 早期的普通法院只受理涉及土地的契約,而且要求這種契約必須具有書面形式、加蓋印章,并有證人作證
3. 普通法院的法官們逐漸從非法侵害之訴中發(fā)展出違約損害賠償訴訟令狀,對口頭契約等非正式契約進行保護、補救、救濟
4. 出現(xiàn)對價制度
5. 17至18世紀,契約法遠未完備,仍處于初級階段
6. 19世紀自由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英國契約法終形成
二.對價制度
1. 對價是蓋印契約以外一切契約的必備要素,實際上是互有損失、互相得利,就是以自己的諾言去換取對方的諾言,或者說是為了使對方作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行為而以自己對等的行為來作保證。有無對價是法院判斷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契約,有無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根據(jù)。因單方諾言產(chǎn)生的糾紛,法官根據(jù)對價裁決。正予合同除非訂立書面契約,否則無對價
2. 對價原則:
(1) 對價無需相等:法院不問對價的大小,只關心對價的有無,但在現(xiàn)代英國已有所動搖
(2) 過去的對價無效:所謂過去的對價即訂立契約前已經(jīng)履行的對價
(3) 履行原有義務不能作為新諾言的對價
(4) 平內爾原則:即債權人同意用歸還部分欠款的辦法來抵銷全部債務的許諾不受法律約束,因為債務人未對此許諾提供新的對價,債權人可以追索余款
(5) 不得自食其言原則:這是對對價制度的重要修正。一方作出許諾,對方確信此諾言并按諾言采取了行動,如果許諾者不履行諾言會造成明顯的不公平,那么,該諾言就可以由法院強制執(zhí)行
第七節(jié) 侵權行為法
侵權行為是民事方面的行為,是私人之間的行為,其發(fā)展與普通法中的訴訟形式相連。
侵權行為責任原則——
一.過失責任原則
1. 與民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
2. 該原則以被告對原告的利益負有適當?shù)牧x務為前提,如果被告未能盡到法律承認的適當注意的義務就是過失,由此過失對原告造成損害,被告須賠償責任。在訴訟中,原告必須清楚地證明被告未能盡其適當注意的義務,即有過失,而且原告本人必須毫無過失。該原則在整個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非常流行,有利于刺激資本家的冒險精神
二.比較責任原則——19世紀中后期,在過失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形成了比較責任原則。它仍以個人的過失為基礎,但在確定賠償時,不僅要考慮被告的過失,也要考慮原告的過失,對雙方的責任進行比較,根據(jù)雙方過失的輕重以確定責任的大小。
三.嚴格責任原則
1. 19世紀后半葉以來,隨著工業(yè)化程度的提高而產(chǎn)生。依照過失責任原則和比較責任原則,原告必須證明被告確有過失,這對于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中的受害者來說是極為困難的
2. 該原則的涵義:在法律規(guī)定的某些條件下,無論被告是否有過失,只要發(fā)生了損害事實,被告就必須負完全的賠償。只適用于工商事故、高危行業(yè)、交通事故、環(huán)境污染這些領域,大量民事案件仍主要適用過失責任原則。
3. 原告只要能證明自己所受的侵害確由被告的行為造成,即可得到賠償
第八節(jié) 訴訟法
一.法院組織——英國實行雙軌制。根據(jù)法律淵源的不同,創(chuàng)制法院系統(tǒng)。普通法與衡平法兩大法院系統(tǒng)互不隸屬,相互平行。一般情況下,遵循衡平法,但衡平法院不能干涉普通法院,除非普通法不能滿足受害者的需求或社會發(fā)展的需要。1875年后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合二為一,衡平法和普通法不再經(jīng)緯分明,但仍能分辨。
1. 高級法院和低級法院(級別)
(1) 英國的高級法院包括上議院和高法院;高法院又包括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和皇家刑事法院。其中,上議院是實際上的高法院;高法院名為“高”,卻并非民刑案件的高審級。大部分案件在上訴法院終審;皇家刑事法院是初審法院,審理重要案件。另外,樞密院司法委員會是英海外領地的高上訴審級。
(2) 低級法院包括郡法院和治安法院。后者的法官是門外漢,沒有受過法律訓練,是業(yè)余法官,無薪水,但后者只審理小事、小案件,并且有1至2名受過良好法律訓練的職員。
2. 民事法院和刑事法院(審判的性質)
(1) 民事訴訟高等法院的王座法庭可行使一部分刑事方面的審判權
(2) 根據(jù)請求額進行分工
(3) 只有皇家刑事法院還在實行陪審制;大約有98%的刑事案件都由治安法院通過簡易程序加以審判
二.陪審制度(Jury System)
1. 英國陪審制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大小陪審團共存。其中,大陪審團負責起訴,小陪審團負責審理,但19世紀末,起訴工作交由警察,后來又出現(xiàn)檢察官,遏制警察權力。
2. 在民事案件中,當事人有權請求陪審團參與的僅限于欺詐、誹謗、誣告、非法拘禁案件
3. 陪審團的職責是就案件的事實問題進行裁決;設立陪審團的目的是讓陪審團成員運用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判斷一個案件的事實。因此,陪審員必須是“門外漢”。
4. 對陪審團的裁決一般不允許上訴,法官只能在裁決的基礎上做出判決
5. 陪審團的裁決在歷必須是全體通過,現(xiàn)在一般案件只要求多數(shù)通過,但仍有些案件要求一致通過。
6. 美國陪審制應用更廣泛,美憲法規(guī)定請求陪審團參與是公民的權利之一。
三.辯護制度
1.(審判方式)對抗制又稱抗辯制,相對于糾問制(職權制),法官主持開庭,對雙方的動議和異議作出裁決,在法庭上只充當消極的仲裁人的角色,律師才是主角。
2.律師制度:英國律師制度的大特征是律師的分工,有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兩類。事務律師主要從事一般的法律事務,可在低級法院出庭,但不能在高級法院出庭辯護;出庭律師的主要職責是出庭為當事人辯護,可以在任何法院辯護,也稱為辯護律師。由事務律師出面為當事人聘請辯護律師,出庭律師與當事人之間不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有時當事人還需要聘請皇家大律師(QC)。訴訟費用高。20世紀90年代,英國對律師制度進行許多改革,規(guī)定事務律師經(jīng)過嚴格的培訓和考核,也可以取得在高等法院辯護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