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輔導:財政

字號:

一、內容提要
    本部分主要內容為:財政職能和稅收。即課本中第二部分的第一,二節(jié).
    二、主要考點
    (一)財政職能
    1.市場經濟的缺陷、市場與政府的分工(熟悉即可)
    2.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
    3.財政的各項職能的基本含義、范圍和發(fā)揮職能的手段。
    (2)稅收
    稅收原則
    1.稅收原則的含義和作用
    2.主要稅收原則的基本思想和貫徹方法。
    稅收負擔
    3.稅收負擔的概念
    4.影響稅收負擔的主要因素
    5.費改稅的基本思路
    6.稅收負擔轉嫁的含義、方式和條件。
    稅制結構
    7.稅制結構的概念
    8.稅種結構的各種劃分及其內容
    9.稅收收入結構和稅制要素結構的含義和內容
    10.稅制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系
    11.稅制結構優(yōu)化的含義和衡量標準
    國際稅收
    12.國際稅收的概念
    13.國際稅收與一般稅收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14.稅收管轄權的含義及其種類
    15.減輕或免除國際重復征稅的主要方法。
    稅法
    16.稅法的概念和分類
    17.稅收法律關系的含義、要素及特點
    18.違反稅法的主要行為的表現(xiàn)
    19.偷稅、漏稅、欠稅、逃稅、騙稅和抗稅的認定依據(jù)
    (一)財政職能
    (1)市場經濟與公共財政
    市場機制的缺陷:1,實際上存在不完全競爭;2,無法自動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3,市場信息失靈造成生產過剩;4,無法消除外部經濟的負面效應;5,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6,難以兼顧效率與公平。
    市場與政府的分工:依靠經濟危機解決上述缺陷危害甚大,故通常是通過政府解決。市場經濟運行中普遍采取將市場機制與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資源配置。原則上,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主要提供私人產品或服務滿足私人個別需要;政府宏觀調控起調節(jié)性作用,主要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財政是政府實現(xiàn)其職能的物質基礎。
    公共財政的基本特征:彌補市場失靈的財政;為市場主體提供一致性服務的財政;非贏利性的財政;法制化的財政
    例題:公共財政提供一致性服務是為了()。
    A.彌補市場失靈
    B.維護市場的公平與公正
    C.政府的參與程度
    D.加強法制
    答案:B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含義:是指通過對資源配置結構的不斷優(yōu)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fā)揮作用。具體而言,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促使佳產業(yè)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地區(qū)結構和企業(yè)組織結構形成,以科學合理地運用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充分利用。
    范圍:取決于政府職能的范圍,包括:市場配置失效而社會又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對外部效應的干預;介入自然壟斷行業(yè);對短缺資源進行保護或調配。
    手段:通過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的調整;通過財政支出結構的調整和優(yōu)化;通過財政資金的分配及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通過財政體制的確立和調整。
    2、收入分配職能
    收入分配是財政被賦予的基本功能,是財政本質的集中體現(xiàn)。
    含義:一是指對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進行初次分配,主要保證效率;二是指對初次分配結果存在的偏差進行糾正調整和再分配,主要保證公平。
    范圍:凡是屬于市場分配的范圍,如職工工資、企業(yè)利潤、租金收入、紅利收入、股息收入等,應由市場調節(jié);凡是屬于財政分配的范圍,應盡力做到公平分配。
    手段:稅收;轉移支付;公共支出。
    3、經濟調控職能
    含義: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對生產、消費、儲蓄、投資等行為發(fā)生影響,使社會就業(yè)率、物價水平、國際收支差額保持在合理的區(qū)間內,以保持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
    手段:改變政府采購數(shù)量;改變政府轉移支付數(shù)量;調整稅收。
     4、監(jiān)督管理職能
    含義:指財政在履行上述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控等職能基礎上,對國民經濟各方面活動進行綜合反映和制約的功能。
    方式:1,通過對宏觀經濟運行指標的監(jiān)測跟蹤及時反饋信息,為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jù);2,通過建立健全財政、稅政、財務和會計法規(guī)對微觀經濟運行進行監(jiān)督管理;3,通過對國有資產營運的監(jiān)督管理實現(xiàn)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4通圓普ぷ髯隕淼募嘍焦芾碓鑾坎普峙湫вΑ?BR>(二)稅收
    (1)稅收原則
    稅收原則:制定國家稅收法律制度和政策時必須依照的整體上協(xié)調一致的基本準則或指導思想.
    1、財政原則(財政稅收原則)
    強調稅收政策和制度的核心是保證財政收入的取得,為政府履行職能提供物質基礎。
    具體內容:足額、穩(wěn)定、適度
    2、經濟原則(效率原則)
    稅收的征收活動要盡可能避免對經濟活動產生負面影響
    稅收超額負擔:因納稅而導致的利益損失大于因征稅而增加的經濟效益,稱之為稅收超額負擔。貫徹稅收的經濟原則,就要盡量減少稅收超額負擔。
     3、社會原則(公平原則)
    指稅收對個人收入的調節(jié)和再分配要公平合理。
    稅收公平:應當以能力為標準來衡量稅負水平,按照個人納稅能力征稅,稅負水平與收入水平保持合理關系,使納稅能力較強的個人承擔較多納稅義務,納稅能力較弱的個人承擔較少納稅義務??煞譃闄M向公平和縱向公平兩種。
    橫向公平:對具有相同納稅能力的納稅人實行統(tǒng)一稅收政策,以體現(xiàn)稅制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縱向公平:對具有不同納稅能力的納稅人實行有差別稅收政策,以體現(xiàn)能者多納的思想。
    例題:多選
    稅收的財政原則,具體包括()。
    A.公平
    B足額
    C穩(wěn)定
    D效率
    E適度
    答案:BCE
    (2)稅收負擔
    1.稅收負擔的概念
    概念:衡量納稅人承受因納稅而形成的經濟負擔的程度,簡稱稅負。反映國家和納稅人之間在收入分配數(shù)量關系上的合理程度。
    稅收負擔是制定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的根本依據(jù)
    衡量稅收負擔水平的指標:(1)宏觀稅負指標,采用稅收總收入占GDP后GNP的比重;(2)微觀稅負指標,包括企業(yè)稅負指標,農民稅負指標,城鎮(zhèn)居民稅負指標。
    2.影響稅收負擔的因素
    影響稅收負擔的主要因素有:
    1,經濟發(fā)展水平,2,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國家的宏觀稅率也較高;
    3,國家職能的大小,4,國家職能范圍越大,5,宏觀稅率越高;
    6,分配秩序和分配政策的影響。我國稅收名7,義負擔低而8,實際負擔高的原因:稅外收費過多過濫,9,稅費部分影響稅收收入。
    稅收: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
    收費:臨時性、區(qū)域性和有償性
    費改稅的基本思路:在減輕企業(yè)和農民負擔的前提下,清費立稅,分流歸位。取消不合法不合理收費,對具有稅收性質收費實行費改稅,經營性收費轉為市場運作,對必要的收費嚴格規(guī)范。
    3.稅收負擔轉嫁
    含義:在商品:)過程中,納稅人可以通過購入商品或賣出商品價格的變動,將全部或部分稅收轉移給他人負擔的過程,是市場價格條件下常見的經濟現(xiàn)象。
    方式:前轉;后轉;消轉;稅收資本化
    條件:稅種的不同;商品供求彈性的大??;商品的供求狀況;生產者的經營目標
    例題:單選
    一國政府制定其稅收政策和稅收制度的根本依據(jù)是()。
    A.稅收原則 B.稅收機構
    C.稅收原則 D.稅收負擔
    答案:D
    (3)稅制結構
    1.稅制結構的概念
    一國稅收體系的整體布局和總體結構,是國家根據(jù)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發(fā)展要求,在特定的稅收制度下,由稅類、稅種、稅制要素、征收管理層次所組成的,分別主次、相互協(xié)調、相互補充的整體系統(tǒng)。
    2.稅制結構的內容
    稅種結構:按課稅對象,分為商品稅類、所得稅類、財產稅類和其他稅類
    按稅負轉嫁與否,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
    按收入的財政次級歸屬,分為中央稅、地方稅、中央與地方共享稅
    按各稅類、稅種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可分為主體稅種和非主體稅種。
    以什么稅種為主體稅,是區(qū)別不同稅制結構的重要標志。商品稅是我國的主體稅。
    稅收收入結構:稅收收入是稅收運行的結果,稅收收入結構反映了稅收分配活動的廣度和深度,是稅種結構的數(shù)量反映,也是稅負水平的指示器。分析稅收收入結構,可以運用總量指標和個量指標。
    稅制要素結構:指稅制中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等基本要素內部的具體構成,主要包括納稅人結構、課稅對象結構、稅率結構。
    3.稅制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關系
    一方面,生產決定分配,經濟決定財政,因此經濟結構決定著稅制結構;另一方面,分配反作用于經濟,稅制結構也影響或反作用于經濟結構
    4.稅制結構優(yōu)化的衡量標準:能否促進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功能上);能否滿足財政支出的需求(收入上)
    例題:多選
    下列各項中,()是衡量一國稅制結構優(yōu)化與否的基本指標。
    A.是否體現(xiàn)公平
    B.能否促進經濟發(fā)展
    C.能否有效配置資源
    D.能否彌補市場失靈
    E.能否滿足財政支出的需要
    答案:BE
    (4)國際稅收
    1.國際稅收的概念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稅權利,對跨國納稅人進行課稅而發(fā)生的國家之間的稅收分配關系,是經濟國際化的必然產物。狹義的國際稅收所形成的稅收分配關系只涉及所得稅。
    2.國際稅收與一般稅收的關系(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聯(lián)系:都與國家有必然聯(lián)系;都是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進行的分配;一般稅收中的涉外稅收要遵循國際稅收的準則和規(guī)范。
    區(qū)別:一般稅收屬于國家內部事務,國際稅收反映國家之間的權益分配關系;一般稅收是通過一國的法律制度形成的,對納稅人具有強制性,國際稅收則是通過協(xié)商或談判形成;一般稅收按課稅對象不同可分為不同稅種,國際稅收不能劃分為獨立的稅種,只有涉及的稅種。
    3.稅收管轄權
    國際稅收關系的核心是稅收管轄權,稅收管轄權具有獨立性和排他性,屬于國家主權。
    含義:是指一國政府在征稅方面的主權,它表現(xiàn)為一國政府有權決定對哪些人征稅、征哪些稅以及征多少稅
    分類:地域管轄權,按屬地原則確立
    居民管轄權和公民管轄權,按屬人原則確立
    大多數(shù)國家同時實行地域管轄權和居民管轄權,國際慣例是對居民納稅人實行居民管轄權,對非居民則實行地域管轄權。
    4.減輕或免除國際重復征稅的主要方法
    免稅法(可以有效避免國際重復征稅);
    扣除法;低稅法;抵免法(都只能減輕而不能徹底消除國際重復征稅)
    例題:單選
    一國政府在對本國居民的境內境外所得匯總征稅時,允許在其應納稅額中扣除境外的已納稅款,只就其差額繳稅,這種避免國際重復征稅的方法稱為()
    A免稅法 B扣除法 C扣稅法 D抵免法
    答案:D
    注意:扣除法是在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已在國外繳納的稅款,而抵免法是從應納稅額中扣除已在國外繳納的稅款,二者容易混淆.
    (5)稅法
    1.稅法是國家法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國家高權力機關或者其授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調整國家在籌集財政資金方面與社會成員所形成的稅收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
    分類:按照調整對象內容不同,稅法可分為稅收實體法和稅收程序法.
    2.稅收法律關系是指稅法調整國家與納稅人的征納稅關系而形成的具有法律規(guī)范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要素:主體,包括征稅主體和納稅主體;
     內容,指征納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客體,具體包括物質財富和征納雙方的主體行為.
    特點:稅收法律關系中的一方主體始終是國家,另一方是企事業(yè)單位、組織或個人;征稅主體享有單方面的稅款征收權力,納稅主體負有單方面的稅款繳納義務,兩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不對等的;具有財產所有權轉移的性質
    3.違反稅法的主要行為:
    違反稅務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
    各種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偷稅、漏稅、欠稅、逃稅、騙稅和抗稅
    違反發(fā)票管理法規(guī)的行為;
    妨礙稅務人員執(zhí)行公務的行為。
    違反稅法的法律責任包括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