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經濟師考試《初級經濟基礎》考點梳理:第二章(2)

字號:

二、貨幣的產生和職能
    (一)貨幣的形成和本質
    考試內容:熟悉貨幣產生的過程,掌握貨幣的本質。
    商品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價值形式。從商品交換的發(fā)展歷史來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1.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偶然地個別地表現(xiàn)在另一種商品上。
    2.擴大的價值形式,即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商品的價值充分地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但此時等價物是經常變換的。
    3.一般價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價值都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從商品世界中分離出來充當一般等價物的某一種商品上。但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方,用作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相同和不固定的。
    4.貨幣價值形式。當一般等價物最終固定在一種商品上時,這種商品就成為了貨幣,這種價值形式就是貨幣形式。貨幣形式與一般價值形式沒有本質區(qū)別,只是在貨幣形式中,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已經固定地由某種商品來承擔。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fā)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貨幣的出現(xiàn),使整個商品世界分成了兩極:一極是商品;一極是貨幣。一切商品,只有換成貨幣,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才會轉化為社會勞動,具體勞動才會還原為抽象勞動,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貨幣的本質: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例題1·多選題】商品價值形式的發(fā)展經歷了( )階段。
    A.簡單的價值形式
    B.擴大的價值形式
    C.一般價值形式
    D.貨幣價值形式
    E.交換價值形式
    [答案]ABCD
    【例題2·單選題】(2008年)在價值形式的演變過程中,一種商品的價值表現(xiàn)在與它相交換的一系列商品上,這種商品的價值充分地表現(xiàn)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這種價值形式是( )。
    A.簡單的價值形式
    B.擴大的價值形式
    C.一般的價值形式
    D.貨幣的價值形式
    [答案]B
    (二)貨幣的職能
    考試內容:掌握貨幣的基本職能。
    貨幣的職能是由貨幣的本質決定的,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xiàn)。貨幣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指貨幣充當表現(xiàn)和衡量一切商品價值量大小的尺度。貨幣在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時,可以只是觀念上的貨幣。
    商品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在價格與價值一致的條件下,商品的價格主要取決于商品價值和金屬貨幣價值兩個因素。商品價格的變化與商品價值的變化成正比,與貨幣價值的變化成反比。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指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必須是現(xiàn)實的貨幣。然而,貨幣在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只是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職能,使直接的物物交換發(fā)展為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流通。
    3.貯藏手段
    貯藏手段是指貨幣退出流通領域,被當做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形式而保存起來的職能。充當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被用來支付商品賒買過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來支付債務、租金、利息、工資等職能。具體形式有很多,但是關鍵點是商品轉移和貨幣轉移不同時進行。
    5.世界貨幣
    世界貨幣是指貨幣越出國內流通領域,在世界市場上執(zhí)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執(zhí)行世界貨幣職能的貨幣,一般是貴金屬的自然形式。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發(fā)達國家的紙幣,也在一定程度上起著世界貨幣的作用。世界貨幣的職能,一是作為國際購買手段;二是作為國際支付手段;三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由一國轉移到另一國。
    【例題1·多選題】馬克思認為,貨幣的基本職能是(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價值尺度
    D.世界貨幣
    E.貯藏手段
    [答案]BC
    【例題2·單選題】( )是貨幣用來表現(xiàn)和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職能。
    A.流通手段
    B.價值尺度
    C.價格標準
    D.交換價值
    [答案]B
    【例題3·多選題】(2005年)下列各項中,屬于貨幣執(zhí)行支付手段職能的包括( )。
    A.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現(xiàn)貨買賣
    B.以美元作為外匯儲備
    C.預付貨款
    D.銀行信貸
    E.清償債務
    [答案]CDE
    【例題4·單選題】(2008年)貨幣在商品賒銷,預付貸款和清償債務中執(zhí)行著( )的職能。
    A.價值尺度
    B.價值儲藏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答案]C
    【例題5·單選題】(2004年)在銀行發(fā)放貸款的情況下,貨幣作為價值運動的獨立形式從銀行單方面轉移到借款人,這時貨幣執(zhí)行的職能是( )。
    A.價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貯藏手段
    [答案]B
    (三)貨幣流通規(guī)律
    考試內容:掌握貨幣流通的基本規(guī)律。
    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流通過程中需要的貨幣量由流通中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來決定。即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數(shù)量;
    (2)商品的價格水平;
    (3)貨幣流通速度。
    商品價格總額是待流通的商品數(shù)量與商品價格水平的乘積。貨幣流通規(guī)律用公式表示為: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shù))
    隨著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的出現(xiàn)和商業(yè)信用關系的發(fā)展,貨幣流通規(guī)律公式的具體形式發(fā)生變化。了解即可。
    紙幣作為價值符號,代替金屬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的職能,其流通是以金屬貨幣的流通規(guī)律為基礎的。紙幣流通規(guī)律的內容是:紙幣的發(fā)行量以流通中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
    【例題1·多選題】(2007年)決定商品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的因素有( )。
    A.社會勞動者數(shù)量
    B.待流通的商品數(shù)量
    C.商品的價格水平
    D.商品的流通范圍
    E.貨幣的流通速度
    [答案]BCE
    (2008年)根據貨幣流通規(guī)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 )。
    A.市場上的商品品種
    B.待流通的商品數(shù)量
    C.商品的價格水平
    D.貨幣流通速度
    E.商品的流通范圍
    [答案]BCD
    【例題2·多選題】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
    A.與商品價格總額成反比
    B.與待流通商品數(shù)量成正比
    C.與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
    D.與商品的價格水平成正比
    E.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
    [答案]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