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針灸,是在毫針刺入穴位后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插入艾卷施灸的一種灸法,是毫針針刺和艾卷灸的結(jié)合。《針灸聚英》中載有:“王節(jié)齋日,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于穴,以香白芷作團(tuán)餅,套針上。以艾蒸溫之,多以取效”。
操作時(shí),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dāng)?shù)纳疃?,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1.5~2cm、距皮膚2~3 cm的艾卷,從艾卷下端點(diǎn)燃灸之,直待燃盡,除去灰燼,稍停片刻再將針取出。若艾火灼燒皮膚發(fā)燙,可在穴位上隔一紙片,可稍減火力,亦可防止艾火脫落燙傷皮膚。此法是一種簡便而易行的針灸并用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nèi),發(fā)揮針與灸的作用,達(dá)到治療目的。
操作時(shí),在針刺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dāng)?shù)纳疃?,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1.5~2cm、距皮膚2~3 cm的艾卷,從艾卷下端點(diǎn)燃灸之,直待燃盡,除去灰燼,稍停片刻再將針取出。若艾火灼燒皮膚發(fā)燙,可在穴位上隔一紙片,可稍減火力,亦可防止艾火脫落燙傷皮膚。此法是一種簡便而易行的針灸并用方法。其艾絨燃燒的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nèi),發(fā)揮針與灸的作用,達(dá)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