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分配因產權人、種植人相對比較明確,一般不存在很大的爭議,產生糾紛的主要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分配。具體分配方式一般分為二種:一是由分有責任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平均分配,無論其承包的責任田是否被征用;二是誰承包的責任田被征用,就歸誰所有。在實際分配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常以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決定少數人不享有征地補償費的分配權利,該部份人不服決定而產生糾紛。
第一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已出嫁的婦女,因丈夫屬居民戶而無法將戶口遷入男方處,戶口未遷出,但因出嫁而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及其子女(隨母落戶,未分得責任田)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2、已按風俗舉行婚禮但未辦理結婚證的婦女,因未辦理結婚證而未將戶口遷出,但仍以其已出嫁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3、已離婚的婦女,戶口未遷出男方處,以其已離婚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4、因考上大中專院校而將戶口遷出且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5、大中專院校畢業(yè)后將戶口遷回,因居民戶與農業(yè)戶不在同一個村民小組,雖然在同一個村,但其原村民小組以戶口已遷出本小組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6、因為服刑而決定不予發(fā)放;7、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因其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fā)放或少分;8、新出生的人口,因其未辦好戶口手續(xù)或雖已辦好戶口手續(xù)但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fā)放;9、遺贈扶養(yǎng)協議的受遺贈人將本人及家庭成員戶口遷入遺贈人處,以便于雙方共同生活照顧遺贈人的生活起居,受遺贈人已分得的責任田被征用,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以受遺贈人及其家庭成員非本組織成員而決定不予發(fā)放;10、因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其他糾紛,該組織利用職務便利予以扣留。
第二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承包人死亡后,其繼承人均不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繼續(xù)承包經營責任田,該責任田被征用后的補償費因部分村民不同意發(fā)放給繼承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發(fā)放;2、承包人死亡后,家庭成員繼續(xù)承包經營責任田并繳納相關稅費,該責任田被征用后,其余繼承人以已盡贍養(yǎng)義務為由要求分得屬已死亡的承包人份額內的土地補償費。
既然法律已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筆者認為有權參與分配的只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依據。在第一種分配方式中,應注意區(qū)分如下幾種情況:1、為了分配土地補償費,以不正當手段遷入戶口,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2、為了成就某種便利條件而將戶口遷入,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如許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就讀條件中包括戶口所在地,部分家長為子女擇校而將子女的戶口遷入親戚處;3、因在大中專院校就讀而將戶口遷出,其父母仍以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生產資料為經濟生活保障,為確保其安心學習所必要的生活費用,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4、大中專院校畢業(yè)后又將戶口遷回,已屬居民戶,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來源,雖然未將戶口遷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應當以戶口在本村認定其分配資格;5、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應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責任田,如未收回,其作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未被侵犯,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6、確系本村新生人口,根據法律規(guī)定,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故不能以其戶口手續(xù)未辦好而拒絕發(fā)放,只要能夠確認征地補償費產生于其出生之后,就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
第一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已出嫁的婦女,因丈夫屬居民戶而無法將戶口遷入男方處,戶口未遷出,但因出嫁而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及其子女(隨母落戶,未分得責任田)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2、已按風俗舉行婚禮但未辦理結婚證的婦女,因未辦理結婚證而未將戶口遷出,但仍以其已出嫁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3、已離婚的婦女,戶口未遷出男方處,以其已離婚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4、因考上大中專院校而將戶口遷出且被收回責任田,在分配時以其沒有責任田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5、大中專院校畢業(yè)后將戶口遷回,因居民戶與農業(yè)戶不在同一個村民小組,雖然在同一個村,但其原村民小組以戶口已遷出本小組為由決定不予發(fā)放;6、因為服刑而決定不予發(fā)放;7、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因其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fā)放或少分;8、新出生的人口,因其未辦好戶口手續(xù)或雖已辦好戶口手續(xù)但未分得責任田而決定不予發(fā)放;9、遺贈扶養(yǎng)協議的受遺贈人將本人及家庭成員戶口遷入遺贈人處,以便于雙方共同生活照顧遺贈人的生活起居,受遺贈人已分得的責任田被征用,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仍以受遺贈人及其家庭成員非本組織成員而決定不予發(fā)放;10、因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存在其他糾紛,該組織利用職務便利予以扣留。
第二種分配方式的糾紛主要有:1、承包人死亡后,其繼承人均不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但繼續(xù)承包經營責任田,該責任田被征用后的補償費因部分村民不同意發(fā)放給繼承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敢發(fā)放;2、承包人死亡后,家庭成員繼續(xù)承包經營責任田并繳納相關稅費,該責任田被征用后,其余繼承人以已盡贍養(yǎng)義務為由要求分得屬已死亡的承包人份額內的土地補償費。
既然法律已規(guī)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筆者認為有權參與分配的只能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而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依據一般應以戶籍為原則,但戶籍又不是依據。在第一種分配方式中,應注意區(qū)分如下幾種情況:1、為了分配土地補償費,以不正當手段遷入戶口,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2、為了成就某種便利條件而將戶口遷入,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如許多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就讀條件中包括戶口所在地,部分家長為子女擇校而將子女的戶口遷入親戚處;3、因在大中專院校就讀而將戶口遷出,其父母仍以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生產資料為經濟生活保障,為確保其安心學習所必要的生活費用,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4、大中專院校畢業(yè)后又將戶口遷回,已屬居民戶,且已在外工作,有生活來源,雖然未將戶口遷至其工作所在地,但不應當以戶口在本村認定其分配資格;5、已嫁入的婦女,戶口已遷入,應查明其娘家所在地是否已收回其責任田,如未收回,其作為農民的合法權益未被侵犯,不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6、確系本村新生人口,根據法律規(guī)定,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始于出生,故不能以其戶口手續(xù)未辦好而拒絕發(fā)放,只要能夠確認征地補償費產生于其出生之后,就應當認定其分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