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送”當“賣點”是一種異化

字號:

把“保送”當“賣點”是一種異化
    王飛
    在關注長春外國語學校蹊蹺的保送生考試之余,筆者注意到這樣一條新聞:12月14日,南京外國語學校4名高三學生分別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高校提前錄取。
    外國語學校中的優(yōu)秀學生放棄國內(nèi)保送生考試,直接被國外的大學錄取,這已經(jīng)不算新聞了。早在2007年,中國青年報教育版就曾報道,繼北京、上海之后,國內(nèi)二線城市那些以外國語學校為首的高中,正掀起高中生出國熱。
    當時,筆者分別與上外、重外、南外等外國語學校的負責人探討過這個話題,他們一致認為這將是優(yōu)秀學生的重要出口之一,同時也契合外國語學校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的初衷。
    在南京外國語學校的網(wǎng)站上,該校在醒目位置強調(diào),2009年,南外有高三畢業(yè)生450人,其中被清華、北大等國內(nèi)高校提前錄取的同學195人,被哈佛、劍橋、多倫多大學等國外知名院校錄取的199人,最終只剩下56人參加高考(論壇)。
    而對比長春外國語學校的網(wǎng)站,在“桃李芬芳”這個欄目中,該校能夸耀的只有每年百余人的國內(nèi)保送生名單。
    長春外國語學校的領導,不知道您是否注意過兄弟學校的這些新動向,您干嗎非要讓自己的學生在保送這棵樹上吊死呢?保送競爭過于激烈,對您來說恐怕也是一種煩惱。
    長外、南外、上外等七所外國語學校都是1963年由周恩來、陳毅倡導創(chuàng)辦的,俗稱“老七家”。當時總理和外交部長的初衷絕不會是為了保送幾個有外語特長的孩子上大學,而是為了培養(yǎng)外語人才、促進對外交流。
    教育部賦予外國語學校的保送資格是一種資源,更是一種信任。在部分消解了高考指揮棒和應試競爭的壓力之后,外國語學??梢韵鄬ψ杂傻赝七M素質(zhì)教育,強化外語特長,增進國際交流。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對某些城市的孩子來說,考入外國語學校,“就像進入了天堂”。
    外語好,綜合素質(zhì)強本就應該是外國語學校學生的特質(zhì),不知道長春外國語學校在發(fā)展中遭遇了何種困境,竟然把報考該校的學生都異化成“只沖著保送而來”,而且還堂而皇之把保送名額多當成學校招生的賣點。
    當然,單就保送而言,公平公正當為第一要義,也應該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