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以來的法制思想與法律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德主刑輔”思想的內(nèi)容。
為謀求長治久安,周初統(tǒng)治者繼承了夏商以來的神權(quán)政治學說。同時,為了修補神權(quán)政治學說中的缺漏,并確定周王朝新的政治策略,進一步提出了以“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政治法律主張。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tǒng)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tǒng)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應該“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tǒng)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這種“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暗陆獭钡木唧w內(nèi)容,周初統(tǒng)治者逐漸歸納成內(nèi)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二、先秦法制主要內(nèi)容
(一)出禮入刑的禮刑關(guān)系
1、禮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guān)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
中國古代的禮有二層含義。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則。可歸納為“親親”與“尊尊”兩個方面?!坝H親”,即要求在家族范圍內(nèi),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壓親。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親族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會范圍內(nèi),尊敬一切應該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貴賤都應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為首”,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在“親親”、“尊尊”兩大原則下,又形成了“忠”、“孝”、“義”等具體精神規(guī)范。二是具體的禮儀形式。西周時期主要有五個方面,通稱“五禮”:吉利(祭祖之禮)、兇禮(喪葬之禮)、軍禮(行兵仗之禮)、賓禮(迎賓待客之禮)、嘉禮(冠婚之禮)。
西周時期的禮已具備法的性質(zhì)。首先,周禮完全具有法的三個基本特性,即規(guī)范性,國家意志性和強制性。其次,周禮在當時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實際的調(diào)整作用。
2、“禮”與“刑”的關(guān)系
“出禮入刑”。西周時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罰。“禮”正面。積極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而“刑”則對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二者共同構(gòu)成西周法律的完整體系。
(二)契約與婚姻繼承法律
1、西周的契約法規(guī)
(1)買賣契約。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zhì)劑”?!百|(zhì)”,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質(zhì)”、“劑”由官府制作,并由“質(zhì)人”專門管理。
(2)借貸契約。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傅別”?!案怠保前褌臉说暮碗p方的權(quán)利義務等寫在契券上;“別”,是在簡札中間寫字,然后一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一半,札上的字為半文。
2、婚姻制度
(1)婚姻締結(jié)的三大原則。
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2)婚姻“六禮”。
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即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卜得吉兆后即與女家定婚;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家,故又稱納幣;請期: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婚期;親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3)婚姻關(guān)系的解除
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所謂“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按照周代的禮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離異休棄?!叭蝗ァ奔词牵河兴⒍鵁o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
3、繼承制度
西周時期,在宗法制下已經(jīng)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由于實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繼承必須是妻所生長子,無論其賢與否;如妻無子,則不得不立貴妾之子,不管其年齡如何。這種繼承主要是王、貴族政治身份的繼承,土地、財產(chǎn)的繼承是其次。
(三)鑄刑書與鑄刑鼎
1.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quán)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2.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zhí)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于鼎上,公之于眾,這是中國歷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
(四)《法經(jīng)》與商鞅變法
1.《法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歷史地位。《法經(jīng)》是中國歷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李俚在總結(jié)春秋以來各國公布成文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的,在中國立法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法經(jīng)》共六篇:《盜法》,《賊法》,《網(wǎng)法》,《捕法》,《雜法》,《具法》?!斗ń?jīng)》規(guī)定了各種主要罪名。刑罰及相關(guān)的法律適用原則,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維護封建****政權(quán),保護地主的私有財產(chǎn)和奴隸制殘余,并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治理論?!斗ń?jīng)》的內(nèi)容及特點充分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與利益。
《法經(jīng)》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首先,《法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jié)。其次,《法經(jīng)》的體例和內(nèi)容,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及歷史意義。公元前359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革,這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法制發(fā)展過程中又一次意義重大的法制改革。此次變法以其更為廣泛的內(nèi)容和更為重大的歷史影響而在中國法律發(fā)展寫下重要的一筆,史稱“商鞅變法”。
(1)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
一是改法為律,擴充法律內(nèi)容。
二是運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國強兵”的措施。
三是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的特權(quán)。
四是全面貫徹法家“以法治國”和“明法重刑”的主張。在變法過程中,法家的一些基本主張皆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其一,強調(diào)“以法治國”。其二,“輕罪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其四,鼓勵告*。其五,實行連坐。
(2)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這一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秦國的封建法制也在變法過程中得以迅速發(fā)展與完善。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德主刑輔”思想的內(nèi)容。
為謀求長治久安,周初統(tǒng)治者繼承了夏商以來的神權(quán)政治學說。同時,為了修補神權(quán)政治學說中的缺漏,并確定周王朝新的政治策略,進一步提出了以“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政治法律主張。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tǒng)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tǒng)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tǒng)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tǒng)治者應該“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tǒng)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tǒng)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這種“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tǒng)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暗陆獭钡木唧w內(nèi)容,周初統(tǒng)治者逐漸歸納成內(nèi)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二、先秦法制主要內(nèi)容
(一)出禮入刑的禮刑關(guān)系
1、禮的內(nèi)容與性質(zhì)
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存在的、維護血緣宗法關(guān)系和宗法等級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則以及言行規(guī)范的總稱。
中國古代的禮有二層含義。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則。可歸納為“親親”與“尊尊”兩個方面?!坝H親”,即要求在家族范圍內(nèi),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壓親。而且“親親父為首”,全體親族成員都應以父家長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會范圍內(nèi),尊敬一切應該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貴賤都應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為首”,一切臣民都應以君主為中心。在“親親”、“尊尊”兩大原則下,又形成了“忠”、“孝”、“義”等具體精神規(guī)范。二是具體的禮儀形式。西周時期主要有五個方面,通稱“五禮”:吉利(祭祖之禮)、兇禮(喪葬之禮)、軍禮(行兵仗之禮)、賓禮(迎賓待客之禮)、嘉禮(冠婚之禮)。
西周時期的禮已具備法的性質(zhì)。首先,周禮完全具有法的三個基本特性,即規(guī)范性,國家意志性和強制性。其次,周禮在當時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著實際的調(diào)整作用。
2、“禮”與“刑”的關(guān)系
“出禮入刑”。西周時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罰。“禮”正面。積極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而“刑”則對一切違背禮的行為進行處罰。二者共同構(gòu)成西周法律的完整體系。
(二)契約與婚姻繼承法律
1、西周的契約法規(guī)
(1)買賣契約。西周的買賣契約稱為“質(zhì)劑”?!百|(zhì)”,是買賣奴隸、牛馬所使用的較長的契券;“劑”,是買賣兵器、珍異之物所使用的較短的契券。“質(zhì)”、“劑”由官府制作,并由“質(zhì)人”專門管理。
(2)借貸契約。西周的借貸契約稱為“傅別”?!案怠保前褌臉说暮碗p方的權(quán)利義務等寫在契券上;“別”,是在簡札中間寫字,然后一分為二,雙方各執(zhí)一半,札上的字為半文。
2、婚姻制度
(1)婚姻締結(jié)的三大原則。
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
(2)婚姻“六禮”。
西周時期“六禮”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條件。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程序來完成,即納采;男家請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女方答應議婚后男方請媒人問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于祖廟以定兇吉;納吉:卜得吉兆后即與女家定婚;納征:男方送聘禮至女家,故又稱納幣;請期:男方攜禮至女家商定婚期;親迎: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
(3)婚姻關(guān)系的解除
西周時期解除婚姻的制度,稱為“七出”。所謂“七出”,又稱“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即不順父母去、無子去、*去、妒去、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
按照周代的禮制,女子若有“三不去”的理由,夫家即不能離異休棄?!叭蝗ァ奔词牵河兴⒍鵁o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后富貴,不去。
3、繼承制度
西周時期,在宗法制下已經(jīng)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由于實行一妻多妾制,王位的繼承必須是妻所生長子,無論其賢與否;如妻無子,則不得不立貴妾之子,不管其年齡如何。這種繼承主要是王、貴族政治身份的繼承,土地、財產(chǎn)的繼承是其次。
(三)鑄刑書與鑄刑鼎
1.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chǎn)將鄭國的法律條文鑄在象征諸侯權(quán)位的金屬鼎上,向全社會公布,史稱“鑄刑書”,這是中國歷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動。
2.鑄刑鼎。公元前513年,晉國趙鞅把前任執(zhí)政范宣子所編刑書正式鑄于鼎上,公之于眾,這是中國歷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活動。
(四)《法經(jīng)》與商鞅變法
1.《法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歷史地位。《法經(jīng)》是中國歷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封建成文法典。它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李俚在總結(jié)春秋以來各國公布成文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的,在中國立法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法經(jīng)》共六篇:《盜法》,《賊法》,《網(wǎng)法》,《捕法》,《雜法》,《具法》?!斗ń?jīng)》規(guī)定了各種主要罪名。刑罰及相關(guān)的法律適用原則,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廣泛,其基本特征在于:維護封建****政權(quán),保護地主的私有財產(chǎn)和奴隸制殘余,并且貫徹了法家“輕罪重刑”的法治理論?!斗ń?jīng)》的內(nèi)容及特點充分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與利益。
《法經(jīng)》具有重要歷史地位。首先,《法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期政治變革的重要成果,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總結(jié)。其次,《法經(jīng)》的體例和內(nèi)容,為后世封建成文法典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及歷史意義。公元前359年,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改革,這是戰(zhàn)國時期封建法制發(fā)展過程中又一次意義重大的法制改革。此次變法以其更為廣泛的內(nèi)容和更為重大的歷史影響而在中國法律發(fā)展寫下重要的一筆,史稱“商鞅變法”。
(1)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
一是改法為律,擴充法律內(nèi)容。
二是運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國強兵”的措施。
三是用法律手段剝奪舊貴族的特權(quán)。
四是全面貫徹法家“以法治國”和“明法重刑”的主張。在變法過程中,法家的一些基本主張皆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其一,強調(diào)“以法治國”。其二,“輕罪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其四,鼓勵告*。其五,實行連坐。
(2)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商鞅變法是一次極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這一時期其他諸侯國的改革。秦國的封建法制也在變法過程中得以迅速發(fā)展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