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科學就在身邊

字號:

談到科學,有同學不敢問津;談到科學探究,有同學覺得深不可測;談到科學家,有同學更是感到高不可攀。誠然,成為科學家的人的確屈指可數(shù),但只要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從生活走向科學,你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科學就在身邊。正如馬克思說的:“科學就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
    科學存在于科學家的身邊。勤于觀察的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做禮拜時,懸掛在教堂半空中的銅吊燈的擺動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后來反復觀察,反復研究,發(fā)明了擺的等時性;善于思考的我國古代杰出的醫(yī)學家華佗,給一位喝醉了酒的病人做手術時,沒像往常那樣用繩子捆住病人,而且病人也沒絲毫的掙扎意識。華佗由此苦思冥想,搜集各種草藥,經(jīng)反復試驗,終于發(fā)明了中藥麻醉劑──麻沸散;勇于實踐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認清“天神發(fā)怒”的本質,在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日子,冒著生命危險,利用司空見慣的風箏將“上帝之火”請下凡,由此發(fā)明了避雷針;敢于創(chuàng)新的英國科學家亨利·阿察爾去郵局辦事。當時身旁有位外地人拿出一大版新郵票,準備裁下一枚貼在信封上,苦于沒有小刀。找阿察爾借,阿察爾也沒有。這位外地人靈機一動,取下西服領帶上的別針,在郵票的四周整整齊齊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利落地撕下郵票。外地人走了,卻給阿察爾留下了一串深深的思考,并由此發(fā)明了郵票打孔機,有齒紋的郵票也隨之誕生了;中國的科學家蔡倫發(fā)明造紙術;魯班發(fā)明鋸子;古希臘阿基米德發(fā)現(xiàn)阿基米德原理;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X射線……研究身邊的瑣事并有大成就的科學家的事例不勝枚舉。
    科學也存在于同學們身邊。學了測量的初步知識,同學們紛紛做起了軟尺。有位同學別出心裁,用透明膠把制好的牛皮紙軟尺包扎好,這樣更牢固。然后,用大大卷泡泡糖的包裝盒作為軟尺的外殼,在盒的中心利用鐵絲做一搖柄中心軸,軟尺的末端固定在軸上,這樣一個可以收拾并反復使用的卷尺誕生了。同時,這位同學受軟尺制作的啟示,用實驗解決了一道習題:用軟尺測量物體長度時,若把軟尺拉長些,測量值是偏大還是偏?。克隽诉@樣一個模擬實驗: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標上刻度,然后用透明膠粘貼,再扯下來,便做成了“軟尺”,用“軟尺”不僅找到了上題的答案,而且還清楚地看到分度值變大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學了電學的有關知識后,同學們對蚯蚓能承受的電壓進行了探究:當給它加上1.5V的電壓時,蚯蚓迅速分泌粘液,且奮力掙扎,從瓶內(nèi)跳出瓶外。當給它加上3V的電壓時,蚯蚓被電為兩截;有同學在測量“2.4V 0.5A”的小燈泡的功率,并研究其發(fā)光情況時,不滿足于給燈泡加上2.4V的電壓,而是用自己早已準備好的小燈泡做破壞性實驗,不斷加大燈泡兩端的電壓,直至電壓高達9V、燈泡燈絲燒斷,才停止探究;有同學在學習蒸發(fā)的知識時,不厭其煩地座在桌旁觀察相同的兩滴水(其中一滴水灘開),進行聚精會神地觀察,然后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影響蒸發(fā)的因素……同學們捕捉身邊的瑣事進行探究的事例屢見不鮮。
    今天,人類所有的令人驚嘆不已的科學技術成就,如克隆羊、因特網(wǎng)、核電站、航空技術等,無不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學家們對身邊瑣事進行觀察并研究的基礎上的。在學習中,同學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jīng)歷觀察、思考、實踐、創(chuàng)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不久你就會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自己今后驚嘆不已的發(fā)展,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