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土地管理基礎輔導: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

字號:

一、《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出臺背景實施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7號《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已經(jīng)2002年12月20日國土資源部第7次部務會議通過,現(xiàn)予發(fā)布,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
    二、重要條文學習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前款規(guī)定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jù)當事人的申請,由鄉(xiāng)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第六條 設區(qū)的市、自治州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跨縣級行政區(qū)域的;(二)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七條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一)跨設區(qū)的市、自治州行政區(qū)域的;(二)爭議一方為中央國家機關或者其直屬單位,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三)爭議一方為軍隊,且涉及土地面積較大的;(四)在本行政區(qū)域內有較大影響的;(五)同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部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送的。
    第八條 國土資源部調查處理下列爭議案件: (一)國務院交辦的; (二)在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
    第九條 當事人發(fā)生土地權屬爭議,經(jīng)協(xié)商不能解決的,可以依法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鄉(xiāng)級人民政府提出處理申請,也可以依照本辦法第五、六、七、八條的規(guī)定,向有關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申請。
    第十條 申請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申請人與爭議的土地有直接利害關系;(二)有明確的請求處理對象、具體的處理請求和事實根據(jù)。
    第十三條 對申請人提出的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的申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guī)定進行審查,并在收到申請書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提出是否受理的意見。
    認為應當受理的,在決定受理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申請書副本發(fā)送被申請人。被申請人應當在接到申請書副本之日起30日內提交答辯書和有關證據(jù)材料。逾期不提交答辯書的,不影響案件的處理。
    認為不應當受理的,應當及時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
    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同級人民政府、上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辦或者有關部門轉辦的爭議案件,按照本條有關規(guī)定審查處理。
    第十四條 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一)土地侵權案件;(二)行政區(qū)域邊界爭議案件;(三)土地違法案件;(四)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爭議案件;(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例題:下列情形中,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受理的包括( )。(2006年《土地管理基礎與法規(guī)》試題)
    A.土地違法案件
    B.權屬界線不清楚
    C.行政管轄邊界爭議
    D.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爭議
    E.土地的實際面積與批準面積不一致
    答案:ACD
    解析:法規(guī)考核點。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一)土地侵權案件;(二)行政區(qū)域邊界爭議案件;(三)土地違法案件;(四)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爭議案件;(五)其他不作為土地權屬爭議的案件。
    第十六條 承辦人與爭議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應當申請回避;當事人認為承辦人與爭議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有權請求該承辦人回避。承辦人是否回避,由受理案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決定。
    第十七條 承辦人在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過程中,可以向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調查取證。被調查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協(xié)助,并如實提供有關證明材料。
    第十八條 在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過程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為有必要對爭議的土地進行實地調查的,應當通知當事人及有關人員到現(xiàn)場。必要時,可以邀請有關部門派人協(xié)助調查。
    第十九條 土地權屬爭議雙方當事人對各自提出的事實和理由負有舉證責任,應當及時向負責調查處理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供有關證據(jù)材料。
    例題: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 )調查處理。
    A.市級人民政府
    B.市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C.縣級人民政府
    D.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答案:D
    解析: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fā)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第二十一條 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據(jù)材料,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查證屬實,方可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jù)。
    第二十二條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之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的現(xiàn)狀。
    第二十三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對受理的爭議案件,應當在查清事實、分清權屬關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促使當事人以協(xié)商方式達成協(xié)議。
    調解應當堅持自愿、合法的原則。
    第二十五條 調解書經(jīng)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由承辦人署名并加蓋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印章后生效。
    生效的調解書具有法律效力,是土地登記的依據(jù)。
    第二十六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調解書生效之日起15日內,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guī)定,將調解書送達當事人,并同時抄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七條 調解未達成協(xié)議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第二十八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因情況復雜,在規(guī)定時間內不能提出調查處理意見的,經(jīng)該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批準,可以適當延長。
    第三十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后,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同級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調查處理意見在報同級人民政府的同時,抄報上一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當事人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處理決定即發(fā)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處理決定是土地登記的依據(jù)。
    第三十二條 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過程中,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其上級機關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1995年12月18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發(fā)布的《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例題:《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規(guī)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 )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
    A.3
    B.6
    C.9
    D.12
    答案:B
    解析: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土地權屬爭議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調查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