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建“海棠藝術團”,舉辦藝術節(jié)、藝術夏令營,學生自創(chuàng)、自演各種藝術節(jié)目,多次到雙流人民廣場進行文藝表演及書畫現場展示。
——創(chuàng)辦校園文學社、校園報、校園廣播站、學生電視臺、學生記者團等,由學生采訪、撰稿、編輯、制作、播出,開展有關活動。
——為外地學生組建周末“快樂大本營”,分營分組開展文化、藝術、體育、信息技術、閱覽等活動,組織晚會、旅行、參觀等。
——舉辦“英語活動月”、英美文化講座等活動,使學生感受英語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質。
——在校園、走廊、教室設置名言警句牌、杰出人物像、雕塑、書畫作品等,使學生勵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實施素質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密切配合。我校舉辦了家庭教育講座、咨詢等活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會同公安、城監(jiān)、街道、居委等,加強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qū)環(huán)境的健康、文明。邀請司法局、少管所、律師事務所、交管局、稅務局等部門的同志,對學生進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納稅等教育。取得工廠、鄉(xiāng)村、部隊、自然保護區(qū)的支持和配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定期到雙流縣福利院慰問、服務;不定期舉辦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利用假期開展“讓我們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我們”的社會實踐,舉辦了“愛我中華——北京行”、“人與自然——臥龍行”活動。
9、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素質
學生素質評價以“五會一長”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基本內容,以促進學生素質形成與發(fā)展、不做定論為基本原則,以測試、教師觀察分析、同學互評、家庭和社會反饋等為基本途徑,以量化與描述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能力并重為基本方式??荚嚦煽冎皇菍W生素質評價指標中的一項,主要用于評價各學科大綱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分析、綜合、推理、運算等能力)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學習能力、行為習慣、人格、意志、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潛力,難以從考試中反映出來,也難以進行量化評估,因此我校通過由教師細心觀察、密切接觸、聽取各方反映、認真分析來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科學地發(fā)展素質。
(三)加強德育工作,促進校風建設
人才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zhèn)洹?,“德”為人才的首要品質,德育在教育工作中處于首當其沖的關鍵地位。校風是一所學校內在和外在的整體作風的綜合表現,校風的好壞既決定著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我校堅持以德育為首,加強校風建設。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校長和總支書記牽頭,政教處負責,校團委協助,年級組長、年級團總支書記、少先大隊輔導員、班主任為骨干,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網絡。全校所有干部、教師、職員、工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圖大而全,要求細而實”,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
我校德育以“做人教育為基礎、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立志成才教育為主線”,依照《中學德育大綱》,結合實際,開展德育工作: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確定了德育要點: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兩史一情”(近代史、現代史、國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紀律法制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社會實踐系列教育、職業(yè)教育。
——德育進課堂,并進行學科滲透教育。每天安排20分鐘“思品課”,由班主任進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意、有序、有機、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學校將此納入教學常規(guī)檢查,確保落實。組織德育觀摩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大比武等活動,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課外、校外進行德育教育。堅持利用升國旗儀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持久地開展“三百”活動(看100部愛國主義影視片、唱100首愛國主義歌曲、讀100本愛國主義圖書);在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組織文藝演出、征文、演講等活動;開展“手拉手”、“愛心工程”活動;利用業(yè)余團校和業(yè)余黨校,進行團隊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聯系了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樂園);同成都武警指揮學校結為警民共建單位,并作為我校的軍訓基地。
——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和表彰制度,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制訂了《日常行為規(guī)范考評細則》和《課外活動評定細則》,“先進、文明班集體”、“優(yōu)秀團支部”、“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團干部”、“優(yōu)秀團員”、“優(yōu)秀隊干部”、“優(yōu)秀隊員”、“創(chuàng)三好積極分子”的評選表彰辦法??己恕⒃u選、表彰的過程,成為同學們自覺提高德育修養(yǎng)的過程。
——開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層次。承擔了《小學和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銜接研究》課題,通過廣泛調查、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為解決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新問題探索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我校同北師大心理系合作進行的《道德思維方式和移情的道德行為實踐和行為訓練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科學中一些前瞻性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索性。
經過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和校風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先后有140多人被評為省、市、縣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12名優(yōu)秀團員被推薦接受黨支部考察,7名學生成為中共預備黨員;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其中有拾得重金、貴重物品交還失主的,有勇斗火魔的,有臨危救難的,有熱心救助失學少年的,有積極為患病同學、見義勇為英雄、災區(qū)人民、革命老區(qū)和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捐款的;一位家境貧寒的同學成為’93四川國際熊貓節(jié)的首位捐款者,被組委會邀請參加了開幕式;2000年暑假,初二學生歐宇星不顧個人安危,從嘉陵江激流中救起一名落水者。
學校先后被評為縣教委文明單位(1993年)、縣文明單位(1995年)、縣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5年)、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1995年)、市文明單位(1995年)、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7年)、市首批校風示范學校(1997年)、省首批校風示范學校(1997年)、省文明單位(1998年)、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單位(1999年)。
——創(chuàng)辦校園文學社、校園報、校園廣播站、學生電視臺、學生記者團等,由學生采訪、撰稿、編輯、制作、播出,開展有關活動。
——為外地學生組建周末“快樂大本營”,分營分組開展文化、藝術、體育、信息技術、閱覽等活動,組織晚會、旅行、參觀等。
——舉辦“英語活動月”、英美文化講座等活動,使學生感受英語文化背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提高素質。
——在校園、走廊、教室設置名言警句牌、杰出人物像、雕塑、書畫作品等,使學生勵志、冶情。
8、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實施素質教育,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密切配合。我校舉辦了家庭教育講座、咨詢等活動,幫助家長提高家庭教育質量。會同公安、城監(jiān)、街道、居委等,加強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qū)環(huán)境的健康、文明。邀請司法局、少管所、律師事務所、交管局、稅務局等部門的同志,對學生進行法制、交通安全、依法納稅等教育。取得工廠、鄉(xiāng)村、部隊、自然保護區(qū)的支持和配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定期到雙流縣福利院慰問、服務;不定期舉辦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利用假期開展“讓我們走進生活·讓生活走進我們”的社會實踐,舉辦了“愛我中華——北京行”、“人與自然——臥龍行”活動。
9、科學地評價學生的素質
學生素質評價以“五會一長”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基本內容,以促進學生素質形成與發(fā)展、不做定論為基本原則,以測試、教師觀察分析、同學互評、家庭和社會反饋等為基本途徑,以量化與描述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際能力并重為基本方式??荚嚦煽冎皇菍W生素質評價指標中的一項,主要用于評價各學科大綱規(guī)定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聽、說、讀、寫,分析、綜合、推理、運算等能力)教學目標達成度。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學習能力、行為習慣、人格、意志、交際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在某些領域或某些方面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特殊潛力,難以從考試中反映出來,也難以進行量化評估,因此我校通過由教師細心觀察、密切接觸、聽取各方反映、認真分析來進行評價,并引導學生科學地發(fā)展素質。
(三)加強德育工作,促進校風建設
人才的基本標準是“德才兼?zhèn)洹?,“德”為人才的首要品質,德育在教育工作中處于首當其沖的關鍵地位。校風是一所學校內在和外在的整體作風的綜合表現,校風的好壞既決定著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也反映出教育質量、辦學水平的高低。我校堅持以德育為首,加強校風建設。成立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校長和總支書記牽頭,政教處負責,校團委協助,年級組長、年級團總支書記、少先大隊輔導員、班主任為骨干,教職工全員參與的德育工作網絡。全校所有干部、教師、職員、工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不圖大而全,要求細而實”,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
我校德育以“做人教育為基礎、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立志成才教育為主線”,依照《中學德育大綱》,結合實際,開展德育工作:
——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確定了德育要點: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文明禮儀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兩史一情”(近代史、現代史、國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紀律法制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社會實踐系列教育、職業(yè)教育。
——德育進課堂,并進行學科滲透教育。每天安排20分鐘“思品課”,由班主任進行德育教育。各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有意、有序、有機、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學校將此納入教學常規(guī)檢查,確保落實。組織德育觀摩課、學科教學德育滲透大比武等活動,促進教師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德育教育水平。
——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在課外、校外進行德育教育。堅持利用升國旗儀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持久地開展“三百”活動(看100部愛國主義影視片、唱100首愛國主義歌曲、讀100本愛國主義圖書);在重大節(jié)日、紀念日組織文藝演出、征文、演講等活動;開展“手拉手”、“愛心工程”活動;利用業(yè)余團校和業(yè)余黨校,進行團隊和黨的基本知識教育。聯系了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基地(國防樂園);同成都武警指揮學校結為警民共建單位,并作為我校的軍訓基地。
——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德育評價體系和表彰制度,發(fā)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制訂了《日常行為規(guī)范考評細則》和《課外活動評定細則》,“先進、文明班集體”、“優(yōu)秀團支部”、“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團干部”、“優(yōu)秀團員”、“優(yōu)秀隊干部”、“優(yōu)秀隊員”、“創(chuàng)三好積極分子”的評選表彰辦法??己恕⒃u選、表彰的過程,成為同學們自覺提高德育修養(yǎng)的過程。
——開展德育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層次。承擔了《小學和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行為規(guī)范的銜接研究》課題,通過廣泛調查、認真分析、深入研究,為解決初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新問題探索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我校同北師大心理系合作進行的《道德思維方式和移情的道德行為實踐和行為訓練的研究》,涉及到德育科學中一些前瞻性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探索性。
經過努力,我校德育工作和校風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先后有140多人被評為省、市、縣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12名優(yōu)秀團員被推薦接受黨支部考察,7名學生成為中共預備黨員;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其中有拾得重金、貴重物品交還失主的,有勇斗火魔的,有臨危救難的,有熱心救助失學少年的,有積極為患病同學、見義勇為英雄、災區(qū)人民、革命老區(qū)和貧困山區(qū)失學兒童捐款的;一位家境貧寒的同學成為’93四川國際熊貓節(jié)的首位捐款者,被組委會邀請參加了開幕式;2000年暑假,初二學生歐宇星不顧個人安危,從嘉陵江激流中救起一名落水者。
學校先后被評為縣教委文明單位(1993年)、縣文明單位(1995年)、縣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5年)、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1995年)、市文明單位(1995年)、市精神文明建設標兵單位(1997年)、市首批校風示范學校(1997年)、省首批校風示范學校(1997年)、省文明單位(1998年)、市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單位(1999年)。